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 李细平
长株潭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优化探析
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 李细平
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在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得到了快速发展,其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作用已经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本文从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特点及不足,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的思路,并规划了重点行业的发展布局。
长株潭城市群 生产性服务业 结构优化
生产性服务业是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提供而非直接向消费的个体使用者提供的服务,主要由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7大行业门类25个行业大类组成。本文尝试从分析全球发展现状出发,提出了优化长株潭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结构的思路与对策。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据世界银行统计显示,2006年全球服务业总体规模约36.8万亿美元。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平均已超过60%,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60%~75%,发展中国家为46%~55%,以通信、金融、物流、专业服务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远远超出服务业的平均增长水平,已占服务业的50%,正成为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和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全球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一是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它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二是新型业态不断涌现。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浪潮在服务领域的渗透,出现了一批基于新技术、新经营模式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业态。一些传统的服务业纷纷引进最新技术对经营方式和服务模式进行改造,开始向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集群化方向发展。三是需求不断扩大,制造企业更多地将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性服务环节交给专业服务企业来完成,以降低其获取相应服务的成本,交易数量不断扩大。
当前我国服务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服务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872.5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14.3万亿元,31年间增长了16.39倍。2006~2009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0.9%、41.9%、41.8%、42.6%,实际年均增长13.2%。但生产性服务业增长速度较慢,占GDP的比重一直徘徊在10.3%~12.3%之间,而美国的比重在36.5%~38.0%之间。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还存在下述问题:发展滞后,效率低下,缺乏竞争力;结构不合理,传统服务业比例偏重,传统服务业饱和,竞争过度,而新兴专业服务的机构和业务的规模都比较小,业务范围狭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关制度和体制不完善,缺乏高素质资本、管理、技术,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市场化程度低,一些行业(比如金融、保险、电信、会展等)存在政策性进入壁垒和垄断现象;参与全球化的程度较低,缺乏国际竞争力;市场规范化程度低,竞争秩序混乱,企业信用度差。但是,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机遇巨大:一是因为我国制造业规模已居世界第三位,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二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正积极在各方面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1]。
表1 长株潭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 单位:亿元
由表1相关数据可以得知,长株潭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存在集聚现象,但发展不均衡:长沙市生产性服务业各部门集群化程度相对最高,发展水平最快,远远超过地区平均水平;株洲市集群化程度较低,发展水平落后于地区平均水平,仅仅是略微高于湘潭市;湘潭市集群化程度最低,发展水平居长株潭城市群末位。
长株潭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表现为总量偏低,发展层次偏低,结构不尽合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占的比重较大,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增加值规模增加较快,但所占比重过低。
3.1.1 顺应发展趋势,有效集聚
顺应产业发展趋势,把握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规律和特点,形成资源集合、产业集群、服务集成,让各种服务业态的优势集聚、信息集聚、功能集聚,使集聚区既有形态,又有内涵。
3.1.2 坚持远近结合,联动发展
适应本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区域内部差异,兼顾产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和长远目标,加速信息技术在各产业中的运用,以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规范化带动产业联动发展。
3.1.3 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推进
按照扩大总体规模、加紧培育龙头企业、鼓励技术创新、扶持重点发展行业的总体推进思路,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选择具有综合优势及发展潜力大、智力要素密集、产业关联带动效应强的功能型和知识型服务业进行重点突破;结合各市的功能定位,着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3.1.4 坚持区域定位,错位发展
产业功能区规划和集聚区的定点布局应充分体现所属功能区的主导定位,要结合区域特点和优势,形成特色和品牌,形成错位发展,从而形成多层次、网络化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格局,构筑功能完善、协调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
3.2.1 扩大总体规模
2009年湖南省的服务业增加值仅占全国的3.7%,广东的29.6%,江苏的39.3%,占GDP的比重为38.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7个百分点,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很大。因此,要扩大总量,提高比重。
3.2.2 加紧培育龙头企业
按照扶持发展部署,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筛选或引进一批发展潜力大、竞争力强、市场前景广的单位,赋予其优惠与奖励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成长为行业龙头。推动品牌服务战略的实施和名牌的扩张,从而推动本产业跨越式发展。
3.2.3 鼓励技术创新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加大科技含量和渗透,优先发展技术含量高、关联性大的产业。
3.2.4 扶持重点发展行业
针对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制定产业倾斜政策,重点扶持综合优势强、效益好、发展潜力大、技术含量高、关联带动强的功能型和知识型产业。优先发展物流、商贸流通、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产业。
3.3.1 区域发展重点
以省会长沙为发展核心和龙头,分层次、有重点的向株洲和湘潭等周边地区辐射。将长沙建设成为区域物流枢纽、商务金融中心、服务外包基地和中南地区国际化大都市。另外,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会展、文化服务等产业也要成为领头羊。株洲要以老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为依托,重点发展研发设计、物流配送、节能环保、职业培训、融资担保、信息咨询、服饰商贸等产业。湘潭要以老工业基地为依托,重点发展与制造业相关的物流配送、科技研发、信息咨询、电子商务、金融、会展、专业服务等产业。
3.3.2 行业发展重点
(1)物流业。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和完善现代物流体系;转变物流增长方式;推进物流管理体制改革。重点一是建设好长沙金霞、长沙空港、湘潭九华、株洲石峰四大物流区;二是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系统建设、行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工商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三是加快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建设。以空港快速发展为基础,以黄花机场为节点,发展高时效、高附加值货物的多式联运业务及其设施建设;四是加快物流高新技术建设。重点推进湖南“物联网”建设,通过物流的“可视化”管理,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
(2)金融业。银行业重点推进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改革重组,加速金融现代化,提高金融效率,拓宽金融服务领域,增加服务品种;证券业重点发展企业改制辅导、股权分置改革、上市保荐、私募及并购重组、风险投资等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重点开发新产品和发展各类公司、机构。
(3)信息服务业。发展电信和信息传输业、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产业,构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扩大信息网络覆盖范围,加快电子信息平台和数据库建设,发展壮大嵌入式软件、多媒体数字软件、管理软件三大产业群。
(4)科技服务业。加快建设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科技成果与专利信息服务平台、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体系、商品条码服务体系和标准技术法规信息资源系统,建立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体系。
(5)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专业服务业,加快发展会展业,鼓励发展创意产业,规范发展就业中介服务业。按照专业分工和国际标准,拓宽行业体系,壮大发展规模,推行行业自律,提升服务水平。
(6)商贸产业。重点发展批发业、零售业和流通业,打造现代本土流通企业集团,建设大型高级商贸市场群。大力发展连锁经营、仓储超市、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提升发展层次,推进流通现代化、规模化。大力发展网上商店、电视直销、便利店、折扣店等多种业态,健全社区商业设施,拓展农村消费市场。
(7)房地产业。坚持人本理念,加快推进住房设计智能化、分配货币化、供应市场化、交易自由化,健全房地产市场运行机制;建立城镇住房供应保障体系。
(8)服务外包产业。培育具有湖南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品牌,壮大长沙服务外包集聚区,把长沙建成中部地区最大的承接服务外包的基地城市,跻身全国服务外包十强示范城市之列。重点扶持加快长沙高新区服务外包示范区、青竹湖服务外包示范区等服务外包示范企业发展,形成一批服务外包龙头企业。
[1] 唐强荣,徐学军.生产性服务业研究述评[J].商业时代,2007,(6):11~12.
[2] 赵弘.全球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特点、趋势及经验借鉴,福建论坛,2009,(9):22~25.
[2] 陈陈,何骏.全球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崛起及中国的对策[J].经济地理,2009,(6):936~938.
F272
A
1005-5800(2010)11(c)-2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