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师成长的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问题探析

2010-10-20 05:39:28樊文芳张军征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0年4期
关键词:农村教师信息化信息技术

樊文芳,张军征

(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山西大同 037009)

基于教师成长的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问题探析

樊文芳,张军征

(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山西大同 037009)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培养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成为当务之急,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农村教师成长,提高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笔者从信息化教学意识、基本信息技术技能、信息化教学设计及实施能力三个方面,通过随机抽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法对山西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其阻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培训实施过程中对目前培训模式所进行的改革:培训内容设计上注重全面性、针对性;培训方式方法上注意灵活性、多样性;培训评价方面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引导教师学以致用。

农村教师;教师成长;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师成长是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以及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主要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主要指教师专业发展过程。[1]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促进教师成长、培养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促进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我们通过随机抽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法对山西省11个行政辖区的县区和镇一级的中小学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实际情况及培训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在研究直接影响农村教师成长因素的基础上,对所实施的培训模式进行了相应的阐述。

一、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现状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包括信息化教学意识、基本信息技术技能、信息化教学设计及实施能力三个方面,调查结果如下。

1.信息化教学意识

(1)信息化教学理念

据调查,大多数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有积极的认识。有91.5%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88.7%的教师愿意为学习信息技术付出额外的工作量;有72.2%的教师 “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和科研方面与同事进行过合作和交流”;对于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目的问题,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2)信息化职业道德与伦理

信息化职业道德是指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信息伦理是指个人在信息活动中的道德情操,能够合法、合情、合理地利用信息解决个人和社会所关心的问题,使信息产生合理的价值。

据调查,47.2%的教师能独立判断所获取网络信息的正确性、科学性、权威性及其潜在价值;只有11.7%的教师对有关互联网信息安全的常识知道较多,9.4%的教师对此一无所知。由此可见,有一半以上的教师还不能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

2.基本信息技术技能

(1)基本工具软件的使用

基本工具软件的使用是教师掌握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基础,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对于常见办公软件Word、Excel等的使用,教师人数分别占到了79.8%、53.4%,运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的情况如表2所示,对于较复杂的创作工具软件的使用见表3。

表1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目的调查结果(多选)

表2运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的情况

表3较复杂的创作软件工具的使用情况

表4对学生的学习测试形式调查情况

结果表明大部分农村教师对于常见办公软件的使用已基本掌握,但对于较复杂的工具软件的使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基本的网络使用能力

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还包括对网络的基本使用能力。从调查中得知,对于信息资源共享的方式,65.7%的人选择使用可移动硬盘,13.7%的人选择用FTP进行文件传输,41.9%的人选择使用“网上邻居”共享,还有17.2%的人以上几种方式都不会。对于用关键词进行信息检索的策略,仅有51.8%的人掌握了基本方法,而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的仅占11.3%。由此我们看出,农村教师运用网络促进教学的能力还处在较低的水平。

3.信息化教学设计及实施能力

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基本的信息素养已不再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主要障碍,而逐渐转化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及实施能力。从调查中我们得知,对于教学信息资源的获取,有67.8%的教师首选图书和期刊,只有26.7%的教师首选现代信息化教学资源。当问到“平均每学期借助信息技术上几节课”时,回答“8节以上”的教师仅占17.3%,还有28.9%的教师回答“0节”。由此可见,大部分教师还不能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自己的学科教学相结合。对学生的学习测试形式的调查得出,大部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测试依然倾向于采用传统的测试方式,而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测试的则较少,具体情况见表4。

因此,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及实施能力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教师信息化专业成长项目所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二、阻碍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因素分析

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其原因是复杂的。总的来说,从内部因素来讲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基本信息技术技能水平及学历水平,从外部因素来讲则是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激励机制及其教师培训状况,如图1所示。

1.基本信息技术技能水平偏低

农村教师的基本信息技术技能水平偏低,缺乏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必要基础,更谈不上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

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在技术运用方面,个人自身的技术水平也是阻碍技术运用的一个方面,尽管也在不断地学习,但是在某种情况下也受到一定知识水平的制约。比如说要用迅雷下载,只知道用迅雷下载,但不知道怎么下载,如果不知道在Google搜索栏里能找到资料,就不能很方便快捷地使用。当遇到技术方面的问题时,教师会向相关技术人员咨询,但过一段时间后就又忘记了;找不到技术人员解决时,那就只能不用了,因为他们认为那些多媒体的东西也不一定非得用。在调查中我们还知道,86.3%的教师选择 “需要有教育技术专业教师来为其他学科教师提供信息技术支持”,但信息技术管理人员中仅有13%是专业人员。在农村,教师的基本信息技能水平不高,缺乏基本的处理故障的知识及能力,对“技术人员”依赖性大,但专业技术人员又严重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基本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就很难得到提高,也难以促进课堂教学实质性的变革。

2.学历水平较低

学历水平的高低不仅是衡量教师知识水平和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也影响教师对自身成长的认识,是关系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否快速提升的关键性因素。

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虽然教师的知识有限,技术水平不行,但提到找人帮忙时,又会觉得太麻烦,提到找学生进行培训时,又觉得没时间,若让学生帮他们做课件,又觉得有时候也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有的教师还提到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教师不想改变,觉得用粉笔、录音机、投影仪讲课比多媒体计算机得心应手。在所调查的学校教师中,主要以中师和大专学历为主,占67.5%,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仅占23.6%,且大部分为后续学历。由以上得知,虽然农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一定的认同,但学历水平低,对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视程度不高,学习信息技术的动机不强,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意识单薄,缺乏主动提升自我的内在动力。有很多教师忙于沉重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对自身素质提高的认识不够,没能把提高素质和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密切结合,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

3.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与激励机制

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方面的保障机制是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关键,相应的激励机制是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当问到教师想向学校提出什么需求时,他们觉得最好是能在办公室给每位教师配备一台电脑,这样就能天天上网查资料、做课件,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学校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方面有哪些要求”,所有被调查教师中回答 “有指标要求”的占22.2%,“作为评优条件之一”的占29.1%,“作为晋升职称条件之一”的占20.7%,而“没有要求”的竟占到40.3%;对于“学校是否举行过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竞赛”,回答“举行过”的仅占28.9%,“没举行过”的占到了71.1%。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与激励机制进一步阻碍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积极性,致使教师缺乏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外在动力,促进教师成长就变为一句空话。

4.教师培训状况不容乐观

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和教师成长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部门和学校逐渐意识到教师培训的重要性。

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教育局每年、每学期都有培训计划,而且资金投入也不少,但培训效果并不太好,教师们真正学到的东西也不多。这从根本上来说是教师们的观念有问题。因为每次新课程改革培训,都是强制性的让教师参加,教师们根本不想改革课堂。还有的教师认为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很笼统,不细致,没有分学科培训。另外,虽然教师有足够的培训机会,但培训了很多技术不去用,就忘记了,不是为了用而参加的培训。各种培训虽然很多,但在培训效果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用的没有学,学的用不上,真正想学也想用的又没有教,培训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由此可见,培训状况不容乐观。从此次调查中得知,参加过一次以上培训的教师占79.9%,从没参加过培训的占到了18.3%。

由上可以分析得出培训状况不容乐观的原因主要有四点:受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意识淡薄;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严重脱离教师教学实践,学与用分离;培训方式方法不恰当,导致培训效果不佳;培训后所学知识不能及时得到巩固,且缺乏有效的考核方式。这些都严重导致了教师培训质量不高,效果不佳,教师很难从中得到较为明显的提高和实质性的发展,降低了教师参加培训的兴趣。

三、对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模式的改革

保障和激励机制与培训是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这两个方面有内在的联系。保障和激励机制提高了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而培训的组织和水平反映了当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对教师成长的态度与措施。为此,我们在对农村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的过程中,立足于教师自身成长,在目前培训模式的基础上,与教育部门配合,从培训内容的设计、培训方式方法的运用及培训评价方面进行了改革,现总结如下。

1.培训内容设计上注重全面性、针对性

要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就要改革调整培训内容。根据教育部2005年最新制定的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对 “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规定,我们将“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界定为: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具有教育技术重要性及应用性的意识,能够有效地运用教育技术中所提供的一切技术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并能够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技术问题的能力。[2]原先的培训只注重教师基本信息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重要性及应用性的意识”和“运用教育技术来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技术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即信息化教学意识和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的培养,致使培训只是流于形式,不见成效。为此,在培训开始之前,为了保证培训内容的全面性,我们在内容设计上不仅包括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还包括相关的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力求使教材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不仅重视纯理论的学习和操作训练,还尽量使培训内容与教师的学科教学实践相结合。此外,为了使培训更有针对性,还根据当地实际,从该地区已具备的环境出发选择适合当地需求的培训内容来设计开展培训活动;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了 “教师需求调查”,使我们得以在后期培训中能够按需施教,使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切实做到了“学会、用会、用巧、用好”,在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教师自身成长方面卓有成效。

2.培训方式方法上注意灵活性、多样性

在培训方式上,遵循“日常培养为主,短期培训为辅”的原则,开展了多重培训方式。日常培养是按照一定目的进行的长期培养和训练,具有连续性;短期培训是以办班的形式按照培训教学计划要求集中培养和训练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具有集中强化性。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把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促进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

在培训方法上,除采用了传统的培训方法外,还结合了以下几种方法:

(1)建立学习共同体。即由学习者及其辅导者 (包括教师、专家、同伴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3]在培训中,通过建立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促进了教师之间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2)运用教学行动研究。教学行动研究是系列的反思和探究活动,由教师为解决自己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所开展的一系列研究和调查行动,目的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不断提高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和理解。[4]在培训中,我们通过开展行动研究,让农村教师观摩和反思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案例,鼓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积极的反思,从而更快更好地促进了教师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

(3)加快教师培训资源建设。通过开发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多样化的教师培训资源,最大限度地促进了优质教师资源的共建共享;同时建立了严格规范的教师培训资源评审和遴选机制,将优质的教师培训课程资源用于教师培训。

3.培训评价方面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引导教师学以致用

评价对培训的实施起着重要的监督和导向作用,评价方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培训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培训过程中,为了提高培训的实效性,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通过上机的方式对受训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技能的考核,还通过让教师设计教案的方式及听课的方式来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意识进行考核;不仅在培训结束时进行评价,还注重日常评价,及时地解决了在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教学中还为教师创设了一定的环境,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引导教师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时巩固了培训所学,更加有效地促进了受训教师的信息化学习。

总之,我国农村教育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素质。只有改革教师培训模式,有效地提高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加速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1]张乐天.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韩瑛,寇海莲.农村中小学青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状况调查[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5):62.

[3]张建伟.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EB/OL].http://www.being.org.cn/theory/netgtt.htm.

[4]吴晓春.教学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S1):76.

G451

A

1673-8454(2010)04-0087-04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促进中部地区农村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FCB060256)。

(编辑:刘轩)

猜你喜欢
农村教师信息化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02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44
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6
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关于西部S省农村教师培训状况的调查报告
新课程研究(2016年4期)2016-12-01 05:55:00
农村教师补充机制:问题与对策新探
探索(2015年3期)2015-04-17 02:36:54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中国卫生(2014年1期)2014-11-12 13: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