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
(周口师范学院公共艺术与职业技能教研部,河南周口 466001)
豫南影戏的生存现状与保护对策
陈燕
(周口师范学院公共艺术与职业技能教研部,河南周口 466001)
豫南影戏作为宋代中原皮影脉络的延续,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研究价值,其中的罗山皮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时代的发展,影戏市场萎缩,艺人经济社会地位逐渐走低,以愿影为主的演出方式对影戏传承产生了负面影响,豫南影戏后继无人,生存状况堪忧。应调动当地的政府、教育界和艺人等多方面力量,担起保护豫南影戏的责任。
豫南;皮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
豫南影戏作为皮影戏的一个品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由于时代的变迁,豫南影戏的生存面临种种困境,但困境并不意味着没有出路。
皮影戏是民间道具戏的一种,又称皮影或影戏,豫南民间又称其为影子戏或皮儿影。它是通过灯光以平面的皮影人在幕布上投影塑造人物形象,再通过操纵者和演唱者在幕后操纵和演唱来表演故事的一种小戏。皮影戏在河南广泛流传并有确切的文字记载是在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载:
诸门皆有官中乐棚。万街千巷,尽皆繁盛浩闹。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以防本坊游人小儿相失,以引聚之。[1]
由此可见,早在北宋年间,影戏就已经在河南呈现繁荣之势。
“明朝中叶,皮影戏传入罗山。”[2]从此皮影戏在豫南生根发芽,并发展到其他地区。据笔者2006年进行的皮影戏调查,目前尚有上百个影戏戏班活跃在豫南及周边地区。在传统戏曲尤其是影戏少人问津的今天,这在全国来说也是绝无仅有的,同时这也可说明豫南影戏极其顽强的生命力。
豫南影戏中“戏”的生命力顽强,其影人造型也极具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对宋代影人的艺术特色有如下记载:
杂手艺皆有巧名……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以寓褒贬于市俗之眼戏也。[3]
吴自牧的《梦粱录》卷二十之“百戏技艺”条亦有相似记载:
更有弄影戏者,元汴京初以素纸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妆饰,不致损坏。[4]
除此之外,宋代还出现了专门制作影人的“绘革社”等影戏组织。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宋代影人在制作工艺上,较多地采用了“绘制”方法。豫南皮影绘多刻少,其中脸部全部是画成的,影身也只有极少雕刻。这保留了宋代“绘革”的传统。另外,豫南影影人在处理人物性格方面也承袭了宋代皮影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忠奸之分体现在眉毛和胡子上:忠臣的眉毛和胡子厚重板正,表现其刚正的性格;奸臣的眉毛、胡子弯曲、孱弱,表现其狡诈的性格。如果将豫南影戏的影人与河北滦州,东北的辽东、辽南、吉林、黑龙江等地的皮影影人相比较便可看出,豫南影人这种重彩绘少刻镂、以眉毛和胡子体现性格的表现方式,是与宋代制作影人的方式一脉相承的。魏力群在对全国的皮影影人造型进行比较之后认为,豫南皮影的影人造型是“中国古代中原皮影的脉络延续”。[5]在近代滦州影系与陕西影系皮影造型发生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之时,豫南皮影仍“保持着宋代影戏‘绘革’遗风和形似真人剪影的中国早期皮影脸谱特征”。[5]由此可见,豫南皮影的影人是研究宋代影人造型的“活化石”。
豫南皮影造型质朴大方,简洁明快,线条粗犷流畅。色彩搭配上多使用红、黄、青、绿、黑五种颜色,色彩明朗又不失稳重大方;层次区分方面,色彩之间不互相调配,仅用色彩的深浅来区分,但看起来层次鲜明,立体感很强,人物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目前,豫南的罗山皮影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 )演出方式
豫南影戏以会戏、商业和愿戏三种方式进行演出。其中愿戏 (又叫愿影)是最主要的演出方式,据统计,戏班 95%的演出是愿戏演出。
愿戏演出是以家庭为单位,以还愿和庆典为目的进行的影戏演出,一般在家庭院落或其附近进行,时间为 1-3天。愿戏包括还愿戏和庆典戏。还愿戏指某人曾许过什么口愿,并在许愿时表示如果愿望实现,自己将用几场影戏来感谢帮助自己实现愿望的神灵,在愿望实现后为酬谢神灵而演出的戏。庆典戏是指在演戏之前不曾许过什么口愿,但是很希望神灵能保佑自己,给自己带来福祉,于是用演戏的形式来取悦神灵而演的戏。愿戏演出带有很强的民间宗教性,不管是还愿还是庆典,都以娱神祈福为目的。由于还愿戏和庆典戏都是以表达愿望、酬神祈福为目的,因此统称为愿戏。
会戏演出是指在乡村或寺庙的祭神祀祖的社会、庙会上的演出,费用与愿戏演出大致相同,由社会、庙会主办方支付。因此,其演出场面不大,一般主办方只有在找不到足够的大戏班时才会请皮影戏班前来。
商业演出是指商家为推销其产品而进行的演出。豫南影戏的知名度主要在本地,所以请豫南影戏班进行商业演出的多是本地商家。同时,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皮影的商业演出并不频繁。商业演出的报酬也与愿戏演出大致相同。
(二 )艺人地位
一般来说,影戏演出每年能带给艺人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收入。同时,艺人多是农民,他们并不放弃农业、副业、养殖业,演出之余在家务农。因此,加上演出收入,艺人们在村子里本该是相当富裕的。但近年来,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形势的影响下,村民们多外出务工,农村的人均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样一来,艺人们的经济水平就相对落后了。于是,很多年轻的艺人都外出打工,年老的艺人则寄希望于提高戏价。但是戏价不能由个人决定。另外,乡村电影放映在农村还愿、庆典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提高戏价就意味着将相当大的市场转让给电影,这是艺人们无论如何也不愿意看到的。
罗山县周党镇皮影艺人李世宏对本镇皮影艺人的经济状况作过统计,其结果如表 1。
表 1 罗山县周党镇皮影艺人的经济状况
从表 1可以看出,周党镇的皮影艺人的经济状况不容乐观。其中富裕艺人中已经有近半数不经常演出或者放弃演出了。而在这些经常演出的32人中,富裕的仅有 11人,而且,他们的富裕很大程度上是家庭其他成员外出务工的成果。由此可见,在当今注重发展经济的大背景下,少得可怜的演出费并不能提高艺人的经济水平,相反,影戏演出的时间性制约了艺人外出打工的可能性,致使相当一部分艺人极为贫困。对豫南影戏艺人来说,皮影戏已经不是一个发家致富的好门路。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影戏的态度。
经济地位的落后也使艺人们以前很高的社会地位渐渐走低。中国民族音乐集成河南省编辑办公室 1983年所编《豫南皮影戏音乐》(征求意见稿)中说:“乡下集会时,几种戏曲在一块儿演出,皮影戏不开锣,任何戏曲都不能先演出。旧俗在皮影戏开演之前,由当地有名望的乡绅或族长先‘祭神’、‘祭台’,烧香烧纸,三叩九拜后才开戏。至今仍沿旧俗。”[6]《豫南皮影戏音乐》距今已有20多年,现在的情况已经与当时大相径庭。张德光、叶照青的《皮影戏在商城》中也说:“影戏艺人被贵族成为‘高棚先生’,邀请其唱戏须当上宾接送。”[7]但是,清代的卖方市场已经变成了现在的买方市场,艺人们处于弱势地位。为了争夺为数不多的演出机会,艺人们必须做老好人,尽量与戏东搞好关系,为自己争取下一次机会。虽然豫南有些地方也保存了请戏时要接戏箱的习俗,但这只是作为一种仪式存在。
影戏的窘迫现状,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艺人放弃影戏从事其他行业,留守的老艺人已经到了退休年龄,致使豫南影戏陷入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三)演出形式的变化
以愿戏为主的演出方式致使豫南影戏某一类剧目与剧情畸形膨胀,而其他种类的剧目剧情迅速萎缩这对豫南影戏的生存和发展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首先,愿戏是用来还愿或者庆典的,戏东倾向于挑选那些与自己庆典性质相符合的剧目。如结婚庆典,戏东就希望能演出一些与恋爱、结婚、生子有关的戏。愿戏这种特定场合使用特定的剧目的特点使得某几类剧目较为繁盛,而另外一些与庆典无关的为数众多的其他类型剧目就不被选择。于是,许多传统剧目被尘封,只保留了几类婚姻爱情戏、升官发财戏和一些破关破阵的戏。
其次,愿戏演出迫使艺人对剧情进行改编,这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影戏的艺术追求。由于传统的豫南影戏多是武戏,多涉及杀人、打仗的情节,但是杀人、流血的场面愿戏的戏东很忌讳,因此艺人们为让戏东满意,不得不将杀人的情节去掉,将打仗的情节缩短,在舞台上看不到人员伤亡。另外,如果上演打官司的戏也要让官司赢,这样才吉利。豫南影戏传统的主要剧目多是《封神演义》和《征东》、《征西》等渲染战功的故事,婚姻爱情故事与生子的故事很少,但在结婚庆典与生子庆典上,艺人必须将这类故事中原本很短的婚姻爱情与生子的情节大肆渲染,使这部分情节加长以满足庆典之需。
影戏内容的这些改变完全是为了适应愿戏演出的需要,这也使得许多优秀的传统剧目得不到流传,致使其最终消亡;同时,流传下来的剧目因为缺乏情节完整性而显得艺术价值不高。
总之,由于影戏艺人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日趋衰落,影戏后继无人;影戏本身又要迎合戏东的宗教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影戏的艺术性与审美性。豫南影戏的生存状况堪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保护”概念的定义,是“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 (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保护的目的是促进传统文化的复兴,增强人类的创造力,通过保护“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从而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豫南影戏的保护工作,也要遵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精神,相关各方面共同努力。
政府方面。首先,应当成立皮影戏保护的机构,明确其保护任务,发挥实际作用。其次,采取相应的法律、行政、财政手段及技术措施,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切实稳定其经济收入,使其能够对影戏的保护与传承发挥重要作用。再次,影戏和民间信仰习俗的关系极为密切,民间祭神祀祖等活动的仪式支撑着影戏的生存,应当多理解民间信仰,尊重豫南这种用影戏还愿的习俗。最后,应充分发挥政府组织联络的优势,将学界、企业、民众与艺人组织起来,使其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为豫南影戏的发展寻求自强之路。
在教育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14条“教育、宣传和能力培养”中要求,“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得到确认、尊重或弘扬,主要通过:向公众,尤其是向青年进行宣传和传播信息的教育计划”。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通过一代或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其中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全人类的共同事业积极响应并参与行动,作用重大。
一些学者意识到,“非遗”保护工作必须依靠对公众的教育:“非遗保护的前提是教育,非遗保护的保证是教育,非遗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还是教育。”[8]董晓萍希望通过对公众的教育,在国民中形成尊重知识与历史的良好文化氛围,激励公众参与到保护行动中来。高小康则更注重培养公众的传统文化素养与对传统文化的消费:“对传统文化的消费的社会引导不可能仅仅靠商业运作,更重要的是需要培养公众的文化素养和消费观念。”[9]在他看来,对传统文化进行消费,传统文化才有市场,才有继续发展的可能性。
对于皮影戏的教育保护,教育界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培养公众——尤其是青年人对皮影戏的理解力与鉴赏力,促进他们对当地影戏文化的情感认同,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皮影戏保护行动中来;另一方面,要培养青年人对皮影艺术的消费观念,以消费带动皮影戏的发展。另外,在当地承担着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力量的高等师范院校中,开设专门介绍豫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修课程,对学生了解豫南影戏的艺术魅力,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大有好处。这些学生毕业后,再向自己的学生介绍豫南影戏,便可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庞大的影戏消费群体,从而实现保护的良性循环。
艺人方面。应当充分认识豫南影戏的生存状态与保护工作的难度,积极与政府、教育界等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努力,克服困难,传播影戏。同时应拓宽思路,改变单一、落后的传播手段,积极利用电视、录音录像、光盘等,扩大影戏的影响。在发展传承人方面,应该突破传统的授徒方式,在政府的支持下,广收门徒,使影戏代代相传。在剧目方面,在保留传统经典剧目的同时,深入生活,创作一些与时代生活紧密相关的新剧目。
需要指出的是,传统的保护只重视豫南影戏的“戏”的内容,而对其艺人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实,豫南影戏的艺人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当地美术界应发挥优势,与艺人结合起来,将古朴简洁的豫南影戏艺术向外推介,打造豫南的文化品牌。艺人也应与企业联合,将豫南皮影制作成精美的工艺品或儿童玩具,通过商场、网络等渠道销售,获得经济回报。同时,将艺人与学校、社区、旅游景区组织起来,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展示皮影艺人的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和表演技能,培养和复苏人们对皮影制作与影戏表演的关注、理解、欣赏,从而培养公众对皮影的欣赏意识与消费观念。这样一来,豫南皮影的消费群体逐步扩大,这对保持豫南影戏的生命力、实现豫南影戏的良性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37.
[2]罗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罗山县志 [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481.
[3][南宋 ]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11.
[4]吴自牧.梦粱录 [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180.
[5]魏力群.中国民间皮影造型考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4):117-122.
[6]中国民族音乐集成河南省编辑办公室.豫南皮影戏音乐 (征求意见稿)[Z].铅印本,1983:5.
[7]张德光,叶照青.皮影戏在商城 [G].商城文史资料,1991(2):130.
[8]董晓萍.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J].文化遗产,2009(1):9-13.
[9]高小康.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公共文化服务[J].文化遗产,2009(1):3-8.
The Presen t Situa tion and Protection M easures of Shadow Play in Sou th Henan
CHEN Yan
(D epartm en t of Public Arts and Professiona l Skills,Zhoukou N orm a l Un iversity,Zhoukou 466001,China)
The shadow p laysof south Henan p rovince are a continuity of the shadow p lays in central China of Song Dynasty,w hich have high art and study values.Among all the shadow p lays,Luoshan shadow p lay is regarded as a National Imm aterial Culture Legacy.A s the society develops,the m arkets of shadow p lays are dw ind ling and the econom ic statusof p layers becom e low er and low er gradually,w hich have a negative effecton the inheritance of shadow p lays.A s a resu lt,the shadow p lays have no successo rs.Thus local governm en t,peop le of educational circ les and the fo lk artistsm ust take responsibities to p rotect this cultural heritage.
sou th Henan;shadow p lay;imm aterial cu lture legacy
J827
A
1672-3910(2010)04-0058-04
2009-03-08
陈燕 (1981-),女,河南正阳人,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