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昆,张建强
(1.云南财经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云南昆明650221;2.云南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云南昆明650221)
技术接受模型TAM在教学软件评价选择中的实证研究*
赵 昆1,张建强2
(1.云南财经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云南昆明650221;2.云南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云南昆明650221)
本文以一个英语学习软件的评价选择为背景,对技术接受模型TAM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技术接受模型在学习软件的评价选择中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可以作为进行系统评价选择的理论基础。
技术接受模型(TAM);学习软件;实证分析
各种各样的教学软件目前已成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对众多的教学软件进行评价并做出选择,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技术接受模型TAM(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的研究受到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本文将TAM模型应用于一个实际教学软件的评价和选择,通过实证研究,检验TAM模型在教学软件评价选择中的有效性,为教学软件的评价和选择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
TAM模型来源于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TAM模型认为,用户使用系统的行为意向(Behavioral Intention,BI)可以由感知有用(Perceived Usefulness,PU)和使用态度(Attitude toward Using,ATU)两个变量来确定,使用态度由感知有用和感知易用(Perceived Ease of Use,PEU)两个变量来确定;而外部变量(如系统特征、开发过程、培训等)对用户行为意向的影响是通过感知有用和感知易用来实现的。[1-2]此外,感知有用还受到感知易用的影响(即越易用就会越有用),如图所示。其中,感知有用指针对某项特定的信息技术,个人认为使用该项技术能够加强其工作绩效的程度;感知易用指个人认为为使用该项技术需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使用态度指个人对使用该项技术的正面或负面的感受;行为意向指个人使用该项技术的意愿的强烈程度。
由于TAM模型含义简单清晰,又具有很强的行为差异解释能力[2],因而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肯定。
为了检验TAM模型在教学软件评价选择中的有效性,本文以一个英语学习软件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该软件在有用性、易用性、对该软件的使用态度和行为意向等方面的初步认识,然后应用实证检验方法分析问卷数据,得出分析结论。
问卷调查在本校部分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中进行。一共发放37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19份,有效回收率为86.2%。无效问卷的主要原因是问卷中有漏选项或所答问题有明显矛盾。问卷通过陈述性命题(观测变量)对感知有用、感知易用、使用态度和行为意向等4个模型变量进行观测。问卷参照国外相关研究设计,[3-4]结合本研究的实际应用背景适当调整形成。问卷设计中还引入了几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以检验问卷回答的可信度。
要检验的假设是:H1:感知易用与感知有用正相关;H2:感知易用与使用态度正相关;H3:感知有用与使用态度正相关;H4:感知有用与使用的行为意向正相关;H5:使用态度与使用的行为意向正相关。
1.观测量表的可靠性检验和结构有效性检验
观测量表的可靠性和一致性用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来检验。问卷数据的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其值均大于Nunally阈值 0.70,[5]表明感知易用、感知有用、使用态度、使用的行为意向等变量的问卷观测量表是可靠的。
表1克隆巴赫系数
观测量表的结构有效性检验采用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lysis)。基本方法是对量表进行基于Kaiser规范化的斜交旋转变换主成份分析(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因子分析
表2表明,观测量表中同一个变量的观测变量在同一因子上具有最高的载荷,而不同变量的观测变量具有最高载荷的因子不同。感知易用的3个观测变量的最高载荷都在第一个因子,感知有用的3个观测变量的最高载荷在第二个因子,行为意向的3个观测变量的最高载荷在第三个因子,使用态度的3个观测变量的最高载荷在第四个因子。所有最高的因子载荷都超过0.70,说明所采用的观测量表的结构是有效的。
2.线性回归分析
上述5个假设通过3个回归模型来检验。第一个回归模型检验假设H1,以感知易用PEU作为自变量、感知有用PU作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模型;第二个检验H2和H3,以感知易用PEU和感知有用PU作为自变量、使用态度ATU作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模型;第三个检验H4和 H5,以感知有用PU和使用态度ATU作为自变量、使用的行为意向BI作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模型。
(1)在第一个回归模型对假设H1的检验中,关于感知易用与感知有用之间关系的回归方程的判定系数虽不大,但是F=23.17,p<0.01,检验非常显著。因此,假设H1得到支持。
(2)在第二个回归模型对假设H2和H3检验中,H2假设中关于感知易用与使用态度之间关系的回归方程的判定系数虽不大,但是F=121.922,p<0.01,检验非常显著,方差膨胀因子VIF=2.104,远远小于Studenmund阈值5,[6]表明方程没有多重共线性,残差图显示没有异方差性;H3假设中感知有用与使用态度之间关系的回归方程的判定系数虽不大,但是F=51.96,p<0.01,方差膨胀因子VIF=2.50,远远小于Studenmund阈值5,表明方程没有多重共线性,残差图显示没有异方差性。因此,H2和H3均得到支持。
(3)在第三个回归模型对假设H4和H5的检验中,由于感知有用通过使用态度对行为意向产生影响,因此采用逐步回归方法。首先添加感知有用,然后再添加使用态度进行拟合并分析。结果表明,感知有用与行为意向、使用态度与行为意向均正相关,相应的F统计量和p值分别为:F=7.421,p=0.007<0.01;F=106.606,P<0.01。假设H4和H5均得到支持。
上述结果总结如表3所示。
表3假设检验摘要
分析结果表明,TAM模型所反映的各种关系都得到了支持。因此,本文研究证实了TAM模型作为关于用户使用和采纳信息技术的行为因素分析的基本模型,在研究案例应用背景下的有效性。这一结论与国外相关研究得到的结果一致。因此,TAM模型可以作为教学软件评价选择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工具。
TAM模型以理性行为理论为基础,属于行为心理学的范畴。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同一理论模型进行 “跨文化”实证研究是必要的,这也是TAM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我国,虽然TAM的研究也成为了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中很多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但针对理论模型的实证研究为数不多。通过学习借鉴国外理论和方法,结合国情,提出符合我国信息化实践的理论模型和工具,需要进行大量的类似研究,这是促进我国TAM研究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因此,本文研究是有意义的。
在教学软件的评价选择实践方面,本文研究具有如下积极意义:
(1)有用性和易用性仍然是影响学生接受和使用学习软件的两个重要因素。本文研究表明:尽管近年来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是易用性仍是学生能否接受和使用教学软件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教学软件的使用中,学生重视的是能够通过使用软件有效获取知识、提高学习科目的成绩,远不仅仅是学会使用软件本身。
(2)有用性、易用性、学生对使用软件的态度和行为意向,应成为教学软件评价选择中的重要参考依据。如何去了解和把握学生对学习软件的看法,是教学管理和技术决策部门需要重视的一项工作。当然,这也是TAM模型应用在操作层面上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1]DavisFD.ATechnology AcceptanceModelforEmpirically Testing New End-User Information Systems:Theory and Results [D].Doctoral Dissertation,Massacus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86.
[2]Davis FD.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M ISQuarterly, 1989,13(3):319-340.
[3]BahliB,SaadéR.LinkingaW eb-Based InstructionalSystem Usage: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J]. Journal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4,1(1):44-58.
[4]Liping Liu,Qingxiong Ma.Perceived System Performance: A Testofan Extend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J].Database for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Systems,Spring 2006,37(2-3):51-59.
[5]Nunnally JC.PsychometricTheory[M].New York:M cGraw Hill,1978.
[6]Studenmund A H.Using econometrics:A PracticalGuide (4th ed.)[M].Reading,PA:Addison-W esley,2001.
(编辑:金冉)
C931.6
A
1673-8454(2010)05-0075-0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6XTQ 009);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208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