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东让知识传播没有距离

2010-10-18 08:51冯嘉雪由互动百科提供
中国新时代 2010年10期
关键词:维基百科维基海东

| 文 · 本刊记者 冯嘉雪 图 · 由互动百科提供

潘海东让知识传播没有距离

| 文 · 本刊记者 冯嘉雪 图 · 由互动百科提供

在回国后的第三年,潘海东通过创办“互动百科”实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互动百科不仅是一家体现互联网精神的公司,其意义还在于使众多中国人改变了知识传播的方式

寻找知识的道路有多远?在接触互联网之前,潘海东没有找到答案。他只知道,自己从四川到北京求学时,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穿越了1800多公里。而7年后他从北京到美国求学时,则整整绕着地球转了半圈。

在美国读书时,潘海东正赶上互联网发展的高潮。通过互联网,他能便捷地查到各种所需资料,这不仅省去了泡图书馆的时间,也让他意识到互联网就是21世纪人们获取新鲜知识的“高速公路”。因此那时,潘海东就萌生了从事与互联网相关工作的想法。在回国后的第三年,潘海东通过创办“互动百科”实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互动百科不仅是一家体现互联网精神的公司,其意义还在于使众多中国人改变了知识传播的方式。

“我认为‘互联网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分享,网络社会最终就是一个人与人联系的真实社会。在互动百科上,每个人都能发表、编辑词条,每个人都能成为专家。”潘海东说,互动百科成立以来,一直在努力通过维基技术,构建知识大陆,进行跨文化传播与交流,以提升中国本土知识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作为“千人计划”中唯一入选的互联网公司代表,2010年7月,潘海东受中组部邀请前往北戴河休假,这也是他创业以来的第一次休假,其创业之辛苦也可见一斑。

“我把创业比喻成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只有专注、坚持,才会有丰厚的收获。”潘海东说,创业本身就是要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海归创业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哪些是需要适应的。他建议,政府可以把“千人计划”中的成功案例充分传播,将“千人计划”这个平台持续地发展下去,“这会给众多国外高层次人才更多的信心,吸引他们回国发展自己的事业。”

寻找知识

潘海东注定会成为一名博士,因为他名字的字母缩写正是PHD。

1998年,潘海东从清华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拿到硕士学位后,进入波士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这一次,潘海东的专业方向是系统工程,对于工科生出身的他而言,这似乎还算对口。不过在潘海东看来,这个专业对他日后的管理工作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系统工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在人力、财力、物力各个方面达到一个很好的均衡,最后实现成本最低、产出最优。”

都知道博士生找工作不容易,因此潘海东在念书时就有意识地让自己“走出校园”。他曾作过哈佛中国评论的主席,组织过各种论坛和交流活动。2000年在哈佛大学举办年会时,潘海东接触到众多中美两国IT业界精英,从那时起,他就萌生了毕业后从事与互联网相关工作的想法。

潘海东说,自己只是一个平凡的留学生,但与一般留学生不同的是,在完成博士论文答辩的第三天,他就回到了中国。与此同时,创业也成为他的第一选择。“我相信恶劣的环境才能锻炼出好船长,只有在最动态、最复杂的商业环境里才能练就卓越的创业者。”

起初,潘海东和几个刚毕业的朋友创办了一家咨询公司。这样他们一方面能接触众多行业,了解中国企业的运营特点,另一方面还能通过咨询了解企业管理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然而,潘海东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互联网梦想。一天,他与小侄子在MSN上聊天,对方忽然问他:“AV女优”是什么?潘海东既不知道如何恰当解释,也不希望孩子在网上自行搜寻答案。这让他让想起,自己在美国读书时经常借助维基百科查阅过一些新鲜的词汇。于是,潘海东将自己的创业目标定为创办一个中文的维基百科网站。

2001年1月,美国人威尔士和桑格共同推出了维基百科。通过“维基”技术,任何人都可以在这个百科网站上发表和编写词条,而维基百科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赋予了普通人对知识的定义权和诠释权。

威尔士和桑格创办维基百科的目的是“让这个星球上的每个人都能自由地触及人类知识的总和”,而潘海东创业的目的则是要让“中国人拥有自己的网络百科全书”。虽然维基百科能够成为潘海东创业学习的模板,但是前者自成立至今一直都在依赖维基媒体基金会的“输血”而运转,这种非商业模式显然不是潘海东要学的。

创业之初,潘海东与创业伙伴投入了约100万元人民币,他们还从DFJ等国际风险投资那里得到了300万美元。此外,中关村管委会还给予他们10万元的创业资助。

2005年7月18日,“互动百科”在北京诞生。彼时的公司,只有潘海东和梅春两个人,一个负责管理,一个负责技术。到2006年初时,公司也不过40人。然而,就是在有限的条件下,潘海东带领他的团队开始了对中文百科网站生存和发展模式的摸索。

知识服务

作为一家百科网站,首先要具备让用户自由发表、编辑词条的功能。因此针对中国用户,互动百科开发了全球第一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文开源Wiki系统——HDWiki。借助这个工具,无论是广大中小站长还是普通的 Wiki 爱好者,都可以轻松地根据自己的需求建立Wiki 站点及频道。

互动百科上线之后,越来越多的“知道分子”开始主动汇集到这个平台上。这些热衷于发表和编辑词条的网友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和旺盛的求知欲。而为了吸引和培养更多的“知道分子”,互动百科的编辑和研发团队也一直在通过各种尝试来提升用户体验。

例如,根据每人每天编辑词条的数量和质量,他们会给予每个用户不同的“头衔”,如助理编辑、编辑、助理主编、主编、副总编、总编等。此外,他们还会不时通过实物奖励的方式来调动用户编辑词条的兴趣。

很多人会以为,潘海东打造的互动百科就是简单的维基中文版。对此,潘海东解释:“以前人们对于百科网站的定义都是从维基百科的角度来讲的,是一个底层的、海量知识的中文知识库。但互动百科不仅限于做一个人人可以编辑的网络百科全书,还会提供更多实用、时效的内容服务,更多互动社区化的产品。”

在潘海东创建互动百科时,正是SNS网站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时期。社区类网站容易聚集人气,也有利于商业模式的打造。因此,在潘海东的脑海中,很早就形成了要将互动百科打造成网络上的百科社区、一个知识媒体的想法。

潘海东和维基百科创始人威尔士都在致力于通过互联网扩展知识的版图

其实,潘海东的想法也是来自于对用户需求的观察。在互动百科上,大家可以共享知识,每个用户编辑一个词条的动机是兴趣,通过将自己的兴趣最大化地分享出来,每个人都能成为“专家”。在共同的兴趣下,用户和用户之间自然就会形成虚拟的人际关系。因此,互动百科一直在致力于百科社区上的产品研发和完善。

例如,根据用户的主要需求,互动百科将用户的兴趣分为健康、科学、文化、生活、艺术、社会、经济、技术等大类,在不同兴趣门类下,用户可以根据各自的喜好发起不同的兴趣小组,如在“健康”类别中,就有美容、食补、女性养生、减肥吧等80多个兴趣小组。

在潘海东看来,这种社区化模式不仅能满足用户知识学习、知识管理的需求,还能满足人类最核心的知识分享、结交朋友、赢得尊重的需求。

因此,潘海东打造的互动百科是一个不同于维基百科的网站,相对于后者,他们更动态、活泼。

在互动百科上,每天能诞生大量新生词汇,从“经济适用男”、“欺实马”到“犀利哥”,它们都是由无数网民的力量汇集而成的。同时,通过“锐词榜”、“词立方”等栏目的建立,互动百科还会对不同的热门词汇进行排序,并进行有深度的挖掘。通过互动百科,用户不仅能发布、编辑、学习到各种词汇,还能结交到志同道合的“高知分子”。

其实早在2002年,维基百科就建立了自己的中文网站,但由于投入、技术以及对中国用户的熟悉程度等原因,无论是词条发表数量还是注册用户,互动百科都远远超过了维基百科中文网站。

知识传播

让潘海东颇为自豪的是,互动百科自成立以来就拥有众多创作、分享、传递知识的志愿者,他们来自世界各地,现在已经有231万人。除了普通的志愿者,互动百科还有一群“智愿者”,这些核心的互动百科维客,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字编辑能力,对某个知识领域有专业的背景或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比较熟悉Wiki。潘海东将这群年轻、热情、严谨、活跃、乐于奉献的“智愿者”称为“互动百科的中坚力量”。但无论是志愿者还是“智愿者”,在互动百科上,每个人都可以共享知识,也可以成为专家。

潘海东说,“互动百科要成为权威的话语发源地”。为了展示中国网民的智慧,也在网民中普及维基群体协作的精神,2010年初,互动百科推出了《互联网扶贫书——2009-2010网络新锐词汇榜》。这是全球第一部由中文网民协作编写的“网络辞海”,它收录了2009-2010年间在中国大陆广泛流传的133条新锐词汇。这本由515名网民共同协作编写的网络辞海,也是一本纯粹的Wiki丛书。

随着用户的增加、网站的成长,潘海东也开始重新思考互动百科的定位问题。一方面,他发现中国的互联网用户60%的年龄都在30岁以下,他们更关注娱乐性、生活性、时事性的信息,因此互动百科也会自然从一个巨大的知识库转向一个有影响力的网站。另一方面,随着互动百科成为“词的发源地和发散地”,它也开始引起媒体的注意。一些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掌握了互动百科更新的规律后,会在每天的固定时间登陆网站查看当天的“热词”,从中寻找第二天选题的线索。

在逐渐发现互动百科展现出的这种媒体属性后,潘海东决定用“词媒体”这个全新的概念来定义其定位。

为了做好“词媒体”,从2010年上半年起,互动百科开始对网站进行改版,整个网站的设计以“词”为核心展开,每天的热词被放在最核心的位置上,“互动词海”、“词立方”,“历史上的今天”等百科特色鲜明的栏目也被放置在不同的重要位置上。此外,用户登陆后,还可以进入不同的百科栏目、兴趣小组,发表、编辑、查找词条,结识众多兴趣相投的朋友。

同时,为了实现对词的最大化传播,互动百科在2010年5月成立了“知识媒体联盟”。作为“词媒体内容服务输出者”,互动百科开始为国内众多媒体免费提供海量、全面、及时的百科信息。目前,互动百科已经和全国500家媒体达成了内容合作协议。合作媒体既有报纸、杂志、广播等传统媒体,也有SNS站点、电子商务等网络媒体,甚至还有手机报、电子书等新媒体。互动百科的目标是到2010年底,将合作方的数量提升到5000家。

知识理想

潘海东常说,投入到互动百科这个事业中的人都是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从最初的二人创业到今天的200人团队,潘海东时时叮嘱员工,“我们不仅要成为商业上成功的公司,更要成为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让人尊敬的公司。”

互动百科的成长离不开广大网友的支持,因此尽管成立时间不长,这家年轻的公司却非常注重发起、参与各种公益活动。而作为一家致力于“词传播”的互联网公司,他们的公益活动往往既能做到百科知识的传播,又能实现公益理念的传递。

例如,2009年4月,互动百科就与联合中国绿化基金会、壹基金等机构共同发起了“互联网森林”计划,旨在号召社会公众倡行低碳生活,应对气候变化,支援西部生态脆弱地区气候贫困人口。任何网民只要登录互动百科的“互联网森林”专题页面,回答自己做到的10件可减碳的小事,网站就能自动统计出参与者可减少的碳排放量,并按照“一棵树可以一年吸收18.3千克二氧化碳”为基准,换算出相当于种植的树木数。同时,种植的树木数会显示在用户个人空间上,全球互联网用户所贡献的树木总数则会体现在活动官网首页。截至目前,参与活动的网民已突破1600万人次,共“种”下300多万棵树,减碳量相当于54万吨。

2010年,互动百科除了继续在网上开展这项活动,还开始实施落地计划。他们联合房地产、汽车制造商等合作伙伴,将“虚拟树木”变成真正的小树,种植到全国的各个角落,并举行一系列围绕“节约能源,降低碳排放”的公益活动。

除了“互联网森林”、“低碳阅读”、“城市水资源调查”、“生活垃圾资源再利用”等环保型公益活动,潘海东也希望通过推广Wiki来帮助更多的学生获取知识。

2009年教师节期间,互动百科推出了“教师·维基星光计划”,目的在于通过对教师的资助,号召更多的教师完善专业领域内的百科知识;通过与Wiki结合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类型;让更多的人了解维基知识、了解百科知识。

“人们总爱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形容教师的伟大,但我们认为,星光比烛光传播得更远。每个人都能看到同一颗星星闪烁的光芒,就像人人都可以通过Wiki在互联网上分享知识,让知识像星光一样传播得更远。”潘海东说,因此,互动百科面向全国中小学教师发起维基教师“星光计划”,让百万教师共同利用互联网的力量实现知识的聚合。

“教师·维基星光计划”分为三个子计划,A计划为“知识完善计划”,资助对象是所有在职或非在职教师,内容是由老师完善、协作、纠正目前互动百科的词条;B计划为“维基教学计划”,资助对象是教学对象100人以上的在职教师,内容是由老师利用互动百科Wiki平台教学,与学生分享或者互动;C计划为“教师培训计划”,资助对象是在职教师,内容是由老师培训更多的老师参与这个活动中来。根据计划,任何教师都可以向互动百科提交申请,经过审批,教师可获得一定的资金支持。

其实,Wiki技术已经在国外的教育界得到广泛的应用。美国、英国、意大利等众多国家都有利用Wiki技术编写教科书的先例。Wiki技术进入中国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却能在基础教育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教育专家表示,Wiki型网站的知识储备功能及平等、共享、协作的理念弥补了传统教学形式单一、课件资源不足的缺点,Wiki型网站知识及时更新的优势也满足了教育知识快速更新的需求。

在线上推广“星光计划”的同时,互动百科还定期举办线下的知识活动,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星光计划”中来,打造一个拥有数百万教师的文化平台。

“让知识的天空繁星闪耀。”潘海东说,那将是他理想实现的一刻——改变国人分享知识的方式,提供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知识服务。

猜你喜欢
维基百科维基海东
维基百科影响司法
女性多练深蹲好处多
维基百科青年
筑梦海东,遇见未来
筑梦海东,遇见未来
爱的最后一课
基于变长隐马尔科夫模型的维基词条编辑微过程挖掘
维基解密大争论:争论固有焦点和在互联网时代呈现的争论新特征
爱的最后一课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