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峰
聊城大学医院,山东 252059
失眠症是最为常见的睡眠障碍,长期的失眠常常伴有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失眠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程度高于无失眠者[1],是一个特别需要关注的人群。我们强调健脑安神,采用针罐并用的方法治疗大学生失眠患者 52例,不仅有效改善了睡眠,而且减轻或消除了抑郁、焦虑状态,报道如下。
所有患者均为聊城大学在校大学生或研究生,来自聊大医院门诊,共 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2例,男 28例,女 24例,年龄最小 19岁,最大 25岁,平均 22.3岁;病史最长 5a,最短 1个月,平均 29.6个月;对照组 40例,男 21例,女 19例,年龄最小 18岁,最大25岁,平均 21.9岁,病程最短 1.5个月,最长 5a,平均27.8个月。两组均无长期服用安眠药者。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严重程度、抑郁和焦虑状态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有可比性。
采用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第 3版)失眠症的诊断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睡眠自评量表(SRSS,10项)>22分;无严重躯体疾病史,无酗酒或药物依赖史。
取穴和操作:百会、上星、印堂、内关、神门、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选用长度 25mm和 40mm,直径0.25mm华佗牌毫针。上星、百会向后平刺 13~20mm,捻转补法,局部胀痛为度;印堂穴向鼻根方向平刺 13~20mm,捻转泻法,局部痠胀为度;内关直刺 13~20mm,捻转泻法,局部痠胀或出现放电感向中指传导为度;三阴交、足三里直刺 20~30mm,提插补法,局部痠胀为度;神门直刺 13~20mm,捻转补法,局部痠胀为度;太冲直刺13~20mm,捻转泻法,局部痠胀为度。每日 1次,留针30min,每周治疗 6次,休息 1d。
背部走罐:在背部涂以耦合剂,用中号火罐以闪火法吸附在膀胱经在背部脊柱两侧,匀速上下推拉,出现红色、紫红色或紫黑色痧点、瘀结为度。隔日 1次,每周治疗3次。
取穴和操作:采用常规辨证治疗方法。根据症状、舌脉将患者分为 4种证型:心脾两虚证,取穴脾俞、心俞、神门、三阴交;阴虚火旺证,取穴大陵、太溪、神门、太冲;胃腑不和证,取穴中脘、丰隆、厉兑、隐白;肝火上扰证,取穴行间、足窍阴、风池、神门;随证加减。(《针灸治疗学》,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供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5月)。
背部走罐:同治疗组。
为方便观察和统计,将各指标采取量化计分。以 SRSS(睡眠自评量表)评分为主要观察指标,自评抑郁量表(SDS)评分和自评焦虑量表 (SAS)评分为辅助观察指标。治疗前和治疗开始 1个月后 (不论治疗次数)各评定 1次。
3.1.1 SRSS评分;共有 10个项目,每个项目分 5级评分(1~5),评分愈高,说明睡眠问题愈严重。此量表最低分为 10分 (基本无睡眠问题),最高分为 50分 (最严重)[2]。
3.1.2 SDS评分;共 20个项目,用于反映被试者抑郁状态的有关症状及其严重程度。每个条目根据最近 1周的感觉分 1~4级评定。标准分﹥ 50分,抑郁倾向明显
3.1.3 SAS评分;共 20个项目,用于评定被试者焦虑状态主观感受。评分标准同 SDS。标准分﹥ 50分,焦虑倾向明显。
应用 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 x2检验,非参数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计量资料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不寐的疗效评定标准和SRSS评分、减分率 [(治疗前评分 -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 ×100%]双重疗效评定标准共同评定治疗效果。治愈:睡眠正常,伴有症状消失,SRSS评分 <23;好转:睡眠时间延长,伴有症状改善,SRSS评分 >=23分,减分率 >=15%;无效:症状无改变,SRSS评分 >=23分,减分率 <15%。
表1 SRSS评分与 SDS评分、SA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 1可见,SRSS评分与 SDS评分、SAS评分呈非常显著正相关。
2组有效率和治疗前后各量表分值的变化:由表 2、3可以看出,治疗组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意义 (P<0.05);2组治疗前后 SRSS评分、SDS评分和 SAS评分均降低,治疗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0.01),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和抑郁和焦虑状态的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次数较少(P<0.01),能更快地使失眠好转、向愈。
表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表3 2组治疗前后各量表分值变化情况 (±s)
表3 2组治疗前后各量表分值变化情况 (±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②P<0.01;与对照组比较,③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SRSS SDS SAS治疗组 52治疗前 31.54±3.62 51.46±10.56 51.35±9.61治疗后 21.31±3.16②③ 41.46±9.06②③ 39.69±8.64②③减分率 32.4%③ / /对照组 40治疗前 32.61±3.73 52.01±10.45 52.94±10.03治疗后 24.56±3.21① 45.39±9.56① 44.33±9.53①减分率 24.15% / /
睡眠是脑功能的体现,大脑睡眠和觉醒状态的产生和维持以及睡眠和觉醒周期性的更替,主要依赖于一些主要脑区的神经活动。研究表明亚健康失眠者脑内主要神经递质均明显降低,其脑功能状态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3]。多数的慢性失眠患者常伴有抑郁、焦虑症状,杏仁核、扣带回和额叶皮质是情绪加工的重要脑区,焦虑、抑郁患者则与额叶、海马等特定脑区的功能异常有关[4,5],提示失眠、抑郁与焦虑有着相似的生理与病理基础,都是脑功能异常的表现。临床经常见到失眠患者常可见抑郁、焦虑症状,本研究发现二者与失眠在程度上呈非常显著正相关。
祖国医学对于失眠、抑郁和焦虑的辨证多见于不寐、郁证等病症,辨证丰富多彩,治疗也各有千秋,多与五脏功能失调相关,有从心神、肝肾论治者,亦有从脾胃、痰瘀论治者,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笔者以为不寐的总病机,即导致失眠、抑郁与焦虑的最终病理机转是脑神失健,神志不安。五志七情是大脑的生理功能,是大脑对外界事物刺激的不同反应,。只有五脏神的失调影响到了脑神,才会发生失眠、抑郁与焦虑。
所以,治疗失眠和抑郁焦虑的根本在于改善脑功能。针灸对于由于完全或不完全的睡眠剥夺引起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既可以通过睡眠恢复来消除,也有直接的治疗作用。研究表明,针刺可引起多个脑区的激活[6],可调节抑郁大鼠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7],改善脑功能,加强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使大脑抑制过程加深,恢复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平衡,彻底治愈失眠并消除其伴随精神症状。
本组穴位由醒脑开窍针刺法中第二套主方[8]化裁而出,较之增加了神门、足三里、太冲三穴,而且由于失眠与中风病因病机的不同,针刺手法与醒法不同,醒法手法较峻猛,而本法手法较柔和,其作用亦较为缓和,不为醒脑开窍而为健脑安神。神门穴宁心安神,镇静解郁,太冲舒肝理气解郁。足三里除了补益气血的功能之外,还可治疗各种类型的失眠症,能起到镇静安神的效果[9]。走罐对膀胱经上背俞穴的刺激可以调整脏腑功能,而夹脊穴则有可靠的安神镇静作用[9]。诸穴相伍,针罐并用,从根本上治疗失眠及伴随的抑郁焦虑症状,使其更快康复。
[1]刘贤臣,彭秀桂,郭传琴,等.青年学生失眠症状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5,3(4)∶230-232.
[2]李建明.睡眠状况自评量表 (SRSS)[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3)353~354.
[3]李绍旦,杨明会,刘毅.亚健康失眠人群脑内神经递质活动的脑电超慢涨落图表现 [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39-41.
[4]李丽,丁妮,薛峰等.单相抑郁症患者临床症状与脑功能异常的关联研究 [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9,30(1):32-36.
[5]李清伟,吴文源,李春波等.广泛性焦虑患者视觉任务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7,40(3):152-156.
[6]迟旭.针刺中渚穴的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 [J],中医药学报,2009,37(1):37-38
[7]徐世芬,庄礼兴,唐纯志等.针刺与埋线干预对抑郁大鼠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J],中国针灸,2007,27(6):435-437
[8]石学敏.中风病与醒脑开窍针刺法.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95,116.
[9]廉玉麟.中国针灸 100要穴临床妙用.内蒙古: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