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延雄
伽利略曾经说过,“自然界最伟大的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我们生活在受精确地数字定律制约的宇宙中”。所以,生活于其中的我们,要想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就不可能离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注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在特定的数学情景中发现数学、认识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身临其境,融情于境、境我一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促进体验生成,探究数学中的奥秘。
一、利用生活实例引入课题,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的情绪愉快地进入学习过程,为新课的展开创设良好的条件。引入新课,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引出所要讲述的课题,把学生领进学习的“大门”。如果一堂课的开始教师生动活泼、引人人胜地导入新课,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神集中地投入新课的学习,就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每天都重复着那句单调而乏味的语言“今天我们讲xxx”来引入新课,学生则会听而不闻,旁若无事。学生在这种涣散和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是不可能集中精力把课听好的,因此也就不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众多引入中有一种激趣引入法。即通过游戏、迷语、诗歌、对联等生活实例引入新课。这种引课方法可使学生对数学课获得极大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尝到学习的乐趣。例如讲垂直时,出“大漠孤烟直”的谜语;讲开方时,出“医生提笔”的谜语;讲“直线与圆相切”时出“长河落日圆”的谜语,等等。又如讲向量概念时可以用猫捉老鼠来引入,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有一种量不仅与大小有关,还与方向有关,进而引入新课。又如《有理数的乘方》可这样设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把厚0.1毫米的纸依次折叠并计算纸的厚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纸张厚度所发生的变化是在成倍地增加。同时提出问题:继续折叠20次、30次,会有多厚?教师作出假设:如果一层楼按高3米计算,折叠20次有34层楼高,折叠30次有12个珠穆朗玛峰高。这一惊人的猜想使学生精神集中、思维活跃,进入最佳状态。
二、利用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体会数学的巨大价值
有很多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如果能适当的借助一些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周期概念时,我取出一个钟,让学生到讲台实际操作,并请学生观察时针、分针和秒针的关系,经过讨论后得出结论:时针、分针和秒针每经过一周就会重复一次教师点出这就是周期。当给出周期概念时,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来理解这一概念。大到地球、月球,小到原子、电子都在周期运动,时间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地变化,所有生物都会生老病死,等等。比如在教学完“统计”之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了一次活动。首先,教师请小组学生统计同学们对语、数、外三门学科的喜好情况,制成统计表,并对统计结果作合理分析,给老师提出一些建议,做老师的好参谋。有的学生分析:英语课堂形式活泼多样,所以大家最喜欢上英语课;也有的学生认为喜欢数学课的人数比以前多了,因为现在课上经常开展一些操作,游戏活动,同学之间有问题可以提,有意见可以争论,老师也比较幽默;还有的学生建议:语文老师要阻止某些同学取笑回答问题有错或语言表达有困难的同学,使大家都喜欢语文课……其次,教师又引导学生设想个人实践目标:假如我是校长助理,想统计学校某一方面的信息,来协助校长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最后,教师又激励学生自由组合,制定小组实践计划:假如我们是xx,想统计……做社会好公民。这里,教师要求各小组设计好统计表,利用课余时间去开展调查统计。在这一堂课中,“老师参谋”,“校长助理”,“社会公民”这三个生活问题紧紧地吸引着学生去畅想,去讨论,去实践。由此,他们再次经历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制表分析——作出决策”这一简单的统计过程,不光如此,他们还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去构想社会现实,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
三、用数学知识去说明,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学以致用,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可以让学生明白数学的重要性,数学在生活中应用广泛,进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比如屋顶人字架做成三角形,汽车保护栏成平行四边形,车轮成圆形等等,这其中固有物理属性等原因,另一方面,也有数学原因,诸如用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圆的旋转不变形,还有打台球的角度用到对称、工人师傅如何测量电线杆是否与地面垂直等等。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