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温希娟 (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杨勇 (中石油 (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天然气公司)
审校:郭庆霞 (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结雅-布列亚盆地的地球动力演化及含油气前景
编译:温希娟 (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杨勇 (中石油 (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天然气公司)
审校:郭庆霞 (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结雅-布列亚盆地是位于中俄交界的潜力含油气盆地。文章按地层层系对该盆地的大地构造及地质构造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对其地球动力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将其与中国的松辽盆地进行了对比。通过一系列研究,指出了盆地含油气性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对盆地含油气地区的生、储、盖层进行了远景评价。
结雅-布列亚盆地 大地构造地质构造 地球动力演化 含油气前景
结雅-布列亚 (阿穆尔-结雅)潜力含油气盆地位于阿穆尔河、结雅河和布列亚河流域,地处阿穆尔-结雅板块的平原地区,其大部分地区位于俄罗斯境内的阿穆尔州,一小部分 (阿穆尔河右岸)位于中国境内。盆地沿东北走向延伸390 km,宽90~230 km,面积约7×104km2。
在结雅-布列亚潜力含油气盆地进行了比例尺为1∶200 000的航空磁测和比例尺为1∶500 000的重力测量,运用三点法进行了比例尺为1∶500 000和1∶200 000的电法勘探;同时完成了相关折射波法区域地震勘探 (1 450 km)、反射波法精细地震勘探 (4 500 km)、大地电磁探测和剖面钻井 (14 033 m)。1956—1958年间钻了别洛戈里耶基准井10-п(2 254 m)和叶卡捷林娜斯拉夫斯卡亚参数井2-Е(2 803 m)。
从1962年起在涅克拉索沃、别洛策尔克沃、安费诺格诺夫、伊吉库特斯卡亚、波杜瓦里宁、拉多斯季、杜博夫斯克耶等区块进行了深井钻探,钻了14口深井 (31 005 m)和92口地质浅井 (69 369 m),总钻井数近1 000口,其中大部分进行了绘图,但仅有73口井的井深超过了500 m。总之,同远东大陆南部的其他地区相比,在结雅-布列亚凹陷进行的石油勘探总量最多。
在大地构造上盆地属于断裂成因地堑体系,沿东北向延伸140~200 km,宽15~80 km,包括列尔曼托夫、别洛格尔斯克-科米萨罗夫、瑟乔夫卡-斯帕索夫、米哈伊罗夫、叶卡捷林娜斯拉夫和阿尔哈拉等地。它们被划分成若干隆起带——布拉格维申斯克、波尔塔夫斯克-波兹杰耶夫斯克和赖奇欣斯克 (图1和图2)。断裂成因地堑中沉积层厚度在盆地边缘为500 m,到中心地带达到3 500多米,且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盆地西部地带厚达3 000多米 (列尔曼托夫、别洛格尔斯克-科米萨罗夫),中部近2 500 m(叶卡捷林娜斯拉夫、米哈伊罗夫、波亚尔科沃),东部沉积厚度约为1 000~1 500 m(阿尔哈拉)。凹陷各个隆起地带的盖层厚度不超过500 m。
盆地褶皱基底为古生界蛇纹岩、复理石-硬砂岩、变质岩和岩浆岩,在兴安岭-布列亚和普里额尔古纳斯克高岭碰撞过程中形成。在古生界沉积组合中发现有寒武系、泥盆系、煤系和二叠系组合。中古生界和上古生界沉积被大量特尔马-布列亚综合体 (从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到超基性岩石)及阿尔塔新综合体 (碱性花岗岩、花岗正长岩)侵入岩侵入。
盆地的沉积盖层为上侏罗统-晚第三系火山成因-陆源成分的大陆沉积,沉积盖层剖面具有下列组成部分。
2.1 侏罗系
叶卡捷林娜斯拉夫斯卡亚组 (上侏罗统伏尔加阶)——通过钻井在凹陷倾伏区发现该组,尖灭于凹陷边缘,未露出地面。含砂岩-泥岩-粉砂岩,该组下部为基底层 (近100 m),由砾岩和含凝灰岩的砾岩组成。泥岩夹层厚度为10~16 m,粉砂岩厚度近60 m,可见厚约37 m的安山岩-石英安山岩夹层,有时可见碳酸岩夹层。在地堑边缘砂岩和砾岩夹层增加,出现凝灰质流纹岩。该组厚度在列尔曼托夫凹陷内为510~1 592 m,在米哈伊罗夫凹陷超过802 m,在别洛格尔斯克-科米萨罗夫凹陷内为629 m,在叶卡捷林娜斯拉夫超过1 185 m。叶卡捷林娜斯拉夫斯卡亚组符合第Ⅳ套地震相。
该组下部推测有生油岩,在这里发现了少量天然气显示。
图1 结雅-布列亚潜力含油气盆地构造示意图С С—瑟乔夫卡-斯帕索夫沉陷带,Б—布拉格维申斯克隆起带, Л Б—列尔曼托夫-别洛格尔斯克沉陷带,ПП—波尔塔夫斯克-波兹杰耶夫斯克沉陷带,МЕ—米哈伊罗夫-叶卡捷林娜斯拉夫斯卡亚沉陷带,Р—赖奇欣斯克隆起带;凹陷:Ⅰ—列尔曼托夫,Ⅱ—米哈伊罗夫,Ⅲ—阿尔哈拉,Ⅳ—罗曼诺夫,Ⅴ—叶卡捷林娜斯拉夫斯卡亚,Ⅵ—别洛格尔斯克-科米萨罗夫,Ⅶ—萨普罗诺沃,Ⅷ—斯帕索夫,Ⅸ—瑟乔夫卡,Ⅹ—德米特里耶夫,Ⅺ—拉扎列沃,Ⅻ—科斯秋别,ⅩⅢ—布拉格维申斯克,ⅩⅣ—格罗杰克沃斯科耶,ⅩⅤ—波尔塔夫卡-伊利因斯科耶,ⅩⅥ—塔尔巴哈台,ⅩⅦ—乌斯片斯科耶,ⅩⅨ—沃斯克列先诺夫卡,ⅩⅩ—秋甘斯克,ⅩⅪ—加里宁
图2 结雅-布列亚潜力含油气盆地综合地质剖面 (据Ⅰ-Ⅰ测线)1—花岗闪长岩侵入;2—结雅-谢列姆金斯克碰撞带碎屑;3—侏罗系-下白垩统杂岩沉积 (斜坡相、冲积相、湖相、火山岩相);4—下-上白垩统杂岩沉积 (湖相、深水-湖相、冲积相);5—上白垩统-新生界杂岩沉积 (湖相、湖相-沉积相);6—断裂和逆掩断层;7—预探井;8—油膜;9—气显示;图1中地震剖面的位置
在结雅-布列亚盆地的西北部,上侏罗统的捷普斯卡亚组和莫尔羌组地层位于中侏罗统海洋性沉积之上,含砾岩。捷普斯卡亚组为细粒和中粒砂岩,含粉砂岩、泥岩和凝灰岩夹层,煤层的厚度达3 m,该组总厚度为1 000 m。莫尔羌组上覆下莫尔羌亚组厚度近1 500 m,主要为砂岩,含粉砂岩、凝灰岩、砾岩和煤夹层。
2.2 白垩系,下统
伊吉库特斯卡亚组 (别里阿斯阶-凡兰吟阶)含喷发岩-火山碎屑岩组分。在许多大型凹陷中发现有明显的岩相变异,在中心凹陷地区大多表现为陆源岩,而在边缘凹陷地区的则为火山岩。在地堑中心地区这些沉积由砂岩、粉砂岩、泥岩、煤和安山岩组成,在地堑边缘安山岩和安山流纹岩成分增加,出现了凝灰岩和火山角砾岩夹层。安山岩厚度为233 m,泥岩层厚度为19 m。该组总厚度在列尔曼托夫凹陷内为876 m,米哈伊罗夫凹陷内为780 m,别洛格尔斯克-科米萨罗夫凹陷内为788 m,在盆地褶皱界内为1 054 m。伊吉库特斯卡亚组符合第Ⅲ套地震相,其基底为ⅢⅡ-Ⅳk反射层,盖层为ⅡⅡ-Ⅲk反射层。
在一些地区将伊吉库特斯卡亚组划分为两个亚组:上组厚近1 000 m,覆盖着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砾岩;下组厚度超过300 m,覆盖着流纹岩、安山岩及其凝灰岩。
伊吉库特斯卡亚组可能为生油岩,发现了少量天然气显示 (1-О П井,1 198~1 995 m井段)和油膜。
结雅-布列亚盆地西北部别里阿斯阶-凡兰吟阶聚集着上莫尔羌亚组和佩列梅金组的陆源岩,它们为砂岩、砾岩和泥岩,含煤层,厚度在500~2 000 m之间波动。
波亚尔科沃组 (戈杰里夫阶-下阿尔必阶),第Ⅱ套地震相,与地堑范围之外的下伏层组相比分布更为广泛。最厚处位于凹陷中部,在这里发现了整合产状;凹陷的边缘地区和隆起部分埋藏着波亚尔科沃组沉积,伴有侵蚀和砾岩,基底是更为古老的发育。按岩性和古生物学资料可分为两到三个亚组(Г о р б а ч е в И.Ф.,1971; Т и м о ф е е в А.А., 1966)。不论从整个组来讲,还是从亚组来讲,岩相空间变化都很大。
2.2.1 А.А.Т и м о ф е е в(1966)和 И.Ф.Г о р б о ч е в (1971)的论述
凹陷中心地段下波亚尔科沃亚组位于凹陷下段,呈韵律性,为砂岩、粉砂岩和泥岩 (700 m)夹层,上段为泥岩,含少量粉砂岩夹层 (220 m)。凹陷边缘的亚组成分中富含火山岩:安山岩、凝灰岩、凝灰角砾岩,厚约250 m。剖面常为混合类型:砂岩,间或为凝灰成因岩石、粉砂岩、泥岩、砾岩、煤夹层、安山岩、凝灰岩和层凝灰岩。此类剖面厚达200~450 m。盆地东部可见透镜体和泥岩状石灰岩、石灰砂岩夹层。
上波亚尔科沃亚组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岩相变化大,特别是在下段。凹陷中部富含泥岩、凝灰砂岩、粉砂岩、砾岩。亚组厚约600 m。靠近凹陷边缘处火山岩数量增加,出现了煤夹层。在靠近断裂的隆起处主要为火山岩,厚约300 m,有酸性和基性安山岩、安山玄武岩、凝灰岩、熔岩角砾岩及流纹岩。
2.2.2 С.И.В о й к о в а я的论述 (1993)
上亚层。在断裂中心地带剖面由凝灰砂岩、凝灰粉砂岩和泥岩构成,靠近边缘地带安山岩和安山-流纹岩、凝灰岩及熔岩角砾岩成分增多。厚度在几十到几百米之间变化。
中亚层。主要为黑色含碳砂岩-粉砂岩-泥岩,含凝灰岩和凝灰成因岩石夹层。87%为泥岩和粉砂岩层,黑色高含碳泥岩层厚度在10~80 m之间,高含碳泥岩层总厚115~160 m。靠近断裂边缘地带粉砂岩、砂岩和砾岩数量增多,安山岩和安山-玢岩的厚度增加。该亚层总厚785 m。
下亚层。灰色粉砂岩、泥岩、砂岩互层,夹煤质透镜体和凝灰质混合物,甚至在单一构造中的厚度也很不稳定,最厚可达363 m。
波亚尔科沃组推测是生油岩。在这里发现了油膜 (别洛格尔斯克-科米萨罗夫凹陷,1-Б г井,1 198~1 212 m井段;米哈伊罗夫凹陷11-k井,370~562 m井段,1-c井,650~760 m井段)、沥青(列尔曼托夫凹陷,18-k井,776~780 m井段)和气显示 (列尔曼托夫凹陷,18-k 井, 682 m井段)。
盆地东南部下白垩统沉积及阿穆尔河沿岸被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闪长岩、辉长岩侵入 (哈林、上阿穆尔及布林达综合体)。
2.3 上统
扎维京斯克组 (土仑阶-坎佩尼阶)位于更为古老的沉积断裂和沉积间断处。其特点是没有或仅有少量的火山成因发育和煤混合物,岩相变化不大。与下伏层组相比,扎维京斯克组沉积分布更为广泛,但最厚处也位于凹陷中心地带。盆地多数地区波亚尔科沃组和扎维京斯克组之间的沉积间断包括阿尔必阶上部、赛诺曼阶和土仑阶下部。只有盆地东部地区这一期间仍延续火山侵入活动,在阿尔必阶和赛诺曼阶边界内含沉积间断。这一期间形成了较厚的 (1 500 m)流纹岩、粗面流纹岩以及二者的凝灰岩,还有少量安山岩及其凝灰岩、凝灰砂岩和凝灰粉砂岩。
2.3.1 А.А.Т и м о ф е е в(1966)和 И.Ф.Г о р б а ч е в (1971)的论述
按岩性构成和时代分为两个亚组 (Г о р б а ч е в И.Ф.,1971;Т и м о ф е е вА.А.,1966)。
下扎维京斯克亚组始端为灰色石英-长石砂岩段,含硅质及石英砾石,其上为粉砂岩和类黏土状黏土,末端为黑色类黏土状黏土段 (标志层)。亚组厚度为300 m。
上扎维京斯克亚组始端为30 m厚的粉砂岩和砂岩夹层段,其上为25 m的类黏土状黏土,含石灰岩碎屑,末端为粉砂岩和泥岩互层。
2.3.2 С.И.В о й к о в а я的论述 (1993)。
第一层 (赛诺曼阶)为细粒泥岩、黏土成分,含凝灰成因混合物。厚度从几十米到170 m。背斜层中构造缺失。该层基底符合ⅠⅡ-Ⅱk地震相。
第二层 (赛诺曼阶-土仑阶)常见砂岩、粉砂岩、泥岩互层,剖面往上岩石的粒度增加,出现含煤碎屑岩。在杜博夫斯克耶构造中地层为凝灰岩和凝灰成因岩石 (30~190 m),最厚处1 010 m(别洛格尔斯克-科米萨罗夫凹陷)。在别洛格尔斯克-科米萨罗夫凹陷中该层厚度为540 m,在米哈伊罗夫凹陷中为570 m。构造背斜层中该层厚度降低或无。
第三层 (土仑阶)。黑色、暗灰色泥岩、粉砂岩、砂岩,偶见煤、砾石和凝灰岩,黑色高含碳泥岩层厚35 m,地层总厚55~71 m。亚组总厚在96~254 m之间,从构造断层盘到背斜层厚度逐渐减小,最后几乎完全尖灭。基底为Ⅰ地震相。
第四层 (赛诺亚统)下部为砂岩、粉砂岩、泥岩互层,夹含煤碎屑岩,亚组厚度在28~360 m之间,基底符合Оп-Ⅰк基准层。
扎维京斯克组是潜力生油岩。在别洛格尔斯克-科米萨罗夫凹陷 (3-н,400~600 m井段)和米哈伊罗夫凹陷 (12-к,502~602 m井段)内发现了甲烷气显示。
查加扬斯卡亚组 (马阿斯特里赫特阶-达宁阶)以水平覆盖层形式覆盖着整个结雅-布列亚盆地,覆盖层叠覆着扎维京斯克组和波亚尔科沃组侵蚀表面,有时超覆结晶基底。该组最厚处位于盆地中部(达580 m),为循环构造——分为3个亚组,表现为单独的沉积循环,每个亚组的岩石粒度逐步降低,从剖面上部的细粒砂岩逐步变为黏土。该组叠覆着粉砂岩、泥岩、砂岩,夹砾岩和褐煤。个别黑色泥岩层厚3~48 m。通过地震相测定盖层为下查加扬亚组的细粒砂岩层。盆地东南上查加扬亚组的上部分布着典型的基夫金斯基层,含较厚褐煤层。
发现少量天然气显示和油膜。
2.4 古生界-上第三系-第四系
结雅-布列亚盆地古生界-第四系地层统称为结雅层系,叠加有砂岩-砾岩和泥岩-粉砂岩地层,总厚400 m,从上到下包括下列各组:
赖奇欣斯克组 (下-中始新统)——黏土、砂,厚40 m;
穆西诺组 (渐新统)——黏土、砂,褐煤层厚48 m,该组总厚300 m;
布祖利组 (下-中中新统)——砂、粉砂、黏土,褐煤层厚9 m,该组总厚126 m;
萨臧科夫组 (上中新统)——砂、黏土、粉砂、砾石、褐煤,总厚30~120 m;
别洛格尔斯克组 (上新统-夸特)——砾石砂,厚50~100 m。
2.5 地球动力演化
盆地沉积盖层的形成始于后侏罗纪时期,当时正是蒙古-鄂霍茨克海闭合期 (图3),由于左侧平移断层断距较大,沿汤卢系统深断裂带和阿穆尔地质板块转弯处开始形成断裂型狭长凹陷 (图4),形成的地堑被厚厚的叶卡捷林娜斯拉夫斯卡亚组和伊吉库特斯卡亚组填充。各组岩石内的陆源复矿碎屑岩和粗粒碎屑岩成分、较差的分选性及圆滑度都证明,这些地层是在断裂地形条件下形成的。基于此,边缘深断裂的活动性很强,伸张条件下沿这些深断裂发生了火山岩的侵入,形成了厚度超过1 000 m的多相态安山岩-流纹岩亚层。
В.Г.В а р н а в с к и й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断裂地层呈多阶段、延续态势。最明显的断裂活动发生在侏罗系和白垩系的凡兰吟阶和戈杰里夫阶,或者是别里阿斯阶和凡兰吟阶。记录的断裂地层活跃性冲量证明,在缺失更早沉积期的沉积物中存在断裂板块。
大约从巴列姆阶开始一直到晚白垩世沉积广泛分布在断裂地层中,具有沉降特征 (图4)。波亚尔科沃组和扎维京斯克组的沉积中含冲积相、湖相、深水湖相,其中深色高含碳泥岩层为生油岩。到阿尔必阶中期沉积伴有火山活动,证明这是一个从断裂 (特别是深断裂)向沉降演化的过渡期。
沉积速度的减缓,亦即沉积厚度的降低证明沉降期向沉降反演的过渡。在查加扬斯克、赖奇欣斯克及其他新生界层系中出现了冲刷、不整合,发育了部分粗碎屑岩沉积。这一演化阶段具有多样化特点,沉积条件 (查加扬斯克组、萨臧科夫组、别洛格尔斯克组的浅水湖相沉积)和上升条件彼此差别很大,仅在上新统初期反演特征占主导地位。
图3 远东大陆地区南部古构造示意图a—晚侏罗纪,b—早白垩纪,c—目前;1—板块边界;2—中国-朝鲜陆台;3—缝合线 (地层发育标志);4—地块;5—火山带 (火山活动标志);6—断裂上覆凹陷;7—被动边缘变形盆地;8—结雅-谢列姆金斯卡亚碰撞带;9—被动边缘;10—海盆;11—锡霍特冲积平原;12—俯冲带;13—内蒙古逆掩断层带;14—平移断层; 15—断裂;16—板块运动方向;火山带:Б Х—大兴安岭,С А—锡霍特,Х О—兴安岭-鄂霍茨克,А л—阿尔昌;А р—阿尔谢尼耶夫, У О—乌姆列坎-奥戈贾;盆地:З Б—结雅-布列亚,С—松辽, В Б—上布列亚,С р А—中阿穆尔,С у—孙加里;平移断层:Т Л—汤卢,А С—阿穆尔-谢列姆金斯克,К Т—韩国-台湾
图4 结雅-布列亚潜力含油气盆地主要地质演化阶段1—结雅-谢列姆金斯卡亚古生界碰撞带;2—哈林斯卡亚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侵入 (T),上阿穆尔-布林达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侵入(K1);3—叶卡捷林娜斯拉夫斯卡亚 (J3-K1b)、伊吉库特 (K1bv)和下波亚尔科沃组 (K1h-br)断裂相;4—中-上波亚尔科沃组(K1br-K2cm)和扎维京斯克组 (K2t-cp)沉积相;5—查加扬斯克组 (K2m-P)、赖奇欣斯克组 (P21-2)及结雅层系 (P-Q1)逆沉降相;6—液态烃初始生成深度;7—板块移动方向
所以,结雅-布列亚盆地因上侏罗统-巴列姆阶多个阶段的断裂作用形成,该断裂在亚普第-赛诺曼阶更替为断裂上覆沉积层,在马阿斯特里赫特-中新统更替为沉降反演体系,结束于前上新统反演。
3.1 生油层
剖面上生油岩系由伊吉库特斯卡亚组、波亚尔科沃组和扎维京斯克组构成,沿剖面往上生油岩中的有机碳含量依次为:伊吉库特斯卡亚组0.01%~1.00%,波亚尔科沃组0.04%~3.84%,扎维京斯克组2.5%~3.0%。总体来讲,泥岩和粉砂岩中的有机碳含量为0.15%~2.50%,砂岩中为0.5%~0.7%,主要为腐殖质有机质,所以认为结雅-布列亚盆地主要为含气型盆地。在叶卡捷林娜斯拉夫斯卡亚、伊吉库特斯卡亚和波亚尔科沃组下部岩系中,断裂下陷最深的地区破坏程度为中等(M K1-2)。在这一破坏阶段烃源岩系不仅生成了液态烃,也生成了气态烃。
在俄罗斯东南部和中国东部的盆地构造中,大陆沉积——冲积相、湖相、沼泽相起主导作用。以前有观点认为,这些沉积可生成气态烃,而中国和澳大利亚的盆地研究显示,此类沉积也可成为液态烃源。毫无例外,如松辽盆地一样,在结雅-布列亚潜力含油气盆地埋深最深处也存在此类地层。
3.2 储集层
在叶卡捷林娜斯拉夫斯卡亚、伊吉库特斯卡亚等未经历高温作用、没有岩浆侵入和喷溢的层系中,连通孔隙度参数值为12%~19%,渗透率为0.05μm2。这些地层的储层主要为孔隙-裂缝型,甚至在喷发岩层中也测出了裂隙,这些喷发岩层在一定条件下有助于烃的聚集,中国在类似盆地太古界至新生界地层的火山岩中发现了十几个油气田。白垩系沉积具有良好的储集性 (Ⅰ~Ⅲ级):波亚尔科沃组的连通孔隙度为11.18%~25.11%,渗透率为0.14μm2;扎维京斯克组的连通孔隙度为23.1%~28.5%,渗透率为0.115~0.120μm2。在剖面上部裂缝-孔隙型储层变为孔隙型储层。
泥岩层为局部遮挡层,厚度16~250 m,整个剖面可见较厚的侵入岩层。扎维京斯克组被视为局部流体遮挡层。
3.3 油气显示
在结雅-布列亚潜力含油气盆地发现了油气标志,在剖面上表现为气显示,岩心中沥青含量增加,有油膜析出 (图1)。对列尔曼托夫、米哈伊罗夫和别洛格尔斯克凹陷研究区域岩心中的沥青含量以及在钻井过程中所获取油膜的沥青含量进行的分析显示,其成分中具有环烷烃的特点,并伴有芳香烃混合物,类似于蒙古和中国同一沉积层中的石油。
3.4 构造特征
断裂凹陷沉积盖层分为23个东北、西北和亚纬度走向的短轴背斜褶皱,范围 (3.0~7.0)km ×(5.0~9.5)km,断距在50 m到600 m之间。伊吉库特斯卡亚和波亚尔科沃组的短轴背斜岩层倾角为25°~30°,扎维京斯克组的倾角为5°~10°。大多数背斜靠近断裂边缘,主要分布着火山岩和粗粒碎屑陆源岩,少数为优质油气藏。从岩性上讲,地层发育最厚的凹陷中心地带属于优质沉积层,该区研究得很少。此外,在5个局部短轴背斜进行的深钻井显示,构造的地球物理处理很差。通过1~2口井对短轴背斜的前景进行了评价。数量不多的深钻井 (10口井)分散在3个凹陷的8个区块,同时部分井位于沉积厚度不大 (1 000~1 500 m)的侵入露头覆盖褶皱带 (杜博夫、安费诺格诺夫、波杜瓦里宁构造),沉积带的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还未勘探。在背斜隆起带常见喷发岩-火山碎屑岩和侵入岩地层,而其上覆沉积层在隆起处形成了背斜覆盖褶皱,裂隙增大,有侵蚀痕迹。这样,结雅-布列亚盆地的背斜型圈闭往往是不利于油气聚集的。最普遍的有利于油气聚集的圈闭在岩性、地层和构造上都具有遮挡性,一般为喷发地层中的冲积锥、风化壳,以及古河道圈闭。
尽管在结雅-布列亚盆地开展了大量的地质勘探工作,但总体来讲这些工作还是不完善的,至今仍未获得对工业油气聚集进行评价的资料。14口深井中没有一口能在良好构造条件下钻进并且按常规进行测试。
证明盆地潜在含油气性的有利因素有:
(1)暗色高含碳岩石可能为生油岩,岩层很厚,达到生油主带中心断裂带的深度,地温增减率良好 (近38℃/km)。
(2)存在遮挡型储集岩和潜在的油气聚集构造岩石。
(3)存在石油系列的气显示和油膜痕迹,它们是存在油气田的直接指标。
(4)从地质-地球物理、地层、古地理参数、火山活动和构造性质方面来讲,结雅-布列亚盆地与松辽盆地很相似。在松辽盆地在白垩系沉降期沉积中发现了28个油藏,在侏罗系-下白垩统发现了5个气藏,都与盆地发育断裂期相符。
不利因素:
(1)大多数腐殖质有机质成分可能为生油层系,其埋深并未达到初始生气深度。
(2)上白垩统地层 (扎维京斯克组)沉积速度低,也就是说,厚度薄,埋深浅,在松辽盆地该层系主要为生油构造。
(3)有利于油气聚集的构造尚未大量发现。
在钻井质量较低、研究不足的情况下,大量无开采价值的井使人们对盆地的前景产生了怀疑。但考虑到对盆地的大地构造研究并不充分 (尚不清楚有利于油气聚集的主要圈闭类型),对中生界-新生界复合体的研究还很有限,目前做出盆地是否具有含油气前景的结论为时尚早。
总的来讲,在结雅-布列亚盆地所开展的工作远远不能满足对其进行评价的要求。根据已有资料可将其视为前景含油气盆地,但不在前期进行勘探的测区,主要可能会在列尔曼托夫、米哈伊罗夫、别洛格尔斯克以及斯帕索夫等凹陷 (图1)中心地带和靠近边缘地带的白垩系沉积中发现中小型 (主要为小型)油气藏。毫无疑问,在兴安岭-布列亚地块的区域性上冲断层带和下冲断层带也有可能发现油气田,这些地带由于晚古生界和晚中生界的挤压沿盆地东缘形成,类似于鄂尔多斯盆地和准格尔盆地 (中国)的逆掩断层带。前寒武系、古生界和中生界花岗岩中类似风化壳也应该引起关注。
根据2002年1月1日的官方评价,结雅-布列亚潜力含油气盆地的原始总资源量为5 220×104t D2级燃料,其中有550×104t石油和凝析油,430 ×108m3天然气。根据不同作者的评估,盆地的预测资源量为:原油1×106~250×106t,天然气40×108~100×108m3。人们在上布列亚盆地白垩系沉积中曾发现了阿德尼坎气田,探明储量19.9 ×108m3,根据与上布列亚含气盆地进行的类比,结雅-布列亚潜力含油气盆地每一个前景构造的前景资源量可能为40×108m3,甚至更多。
盆地发育沉降期发生了有利于油气生成和聚集的沉积物的聚集,到早白垩纪末期产生了火山活动,盆地经历了断裂期向沉降期的过渡,而从晚白垩纪末期开始更替为沉降反演。基于此,结雅-布列亚盆地的官方原始资源量评价未必能大幅提高。
资料来源于俄罗斯《Г е о л о г и ян е ф т ииг а з а》2008年2月
10.3969/j.issn.1002-641X.2010.6.001
2009-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