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君启 靳晓岗
打造精品炼厂的支点
■文/刘君启 靳晓岗
中海油惠州炼油分公司把员工队伍建设当成企业的第一资源。从“以人为本、关爱员工”开始,把员工培训作为重中之重。如今,公司不仅成为炼化生产的排头兵,而且成为行业人才的“孵化器”。
◎惠州炼油分公司员工技术精湛、作风过硬。图为一线员工正在现场进行设备调节。 摄影/张 震
6月8日,中海油惠州炼油分公司刚刚完成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的申报工作。惠州炼油分公司员工培养与项目建设同步进行,组织岗位培训14400多人次,培训覆盖率100%,高技能人才已占员工总数的46%。
惠州炼油分公司总经理董孝利坦言:“员工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有什么样的员工队伍事关企业长远发展,惠炼必须打造一支业务精、作风硬、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本世纪初,中海油首次涉足炼化产业,却没有自己的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惠州炼化分公司求才若渴。面向全球广发“英雄帖”,来自全国72家企业、十几所院校的千余名人员工,在9000多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
不同的工作理念、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文化背景会聚到了一起。如何让新团队发挥出后发优势,保障项目建设又好又快进行?
告别熟悉的工作、生活环境,远离亲人、朋友来到新单位,总有孤单、寂寞的感觉,惠炼分公司首先从“以人为本、关爱员工”开始。他们加快员工倒班公寓建设,定期开展文体竞赛活动。公司与地方政府沟通,协助员工解决户口迁移、子女上学等问题。每季度一次总经理接待日,对员工提出的问题一一解答。为夜班工作的基层班组发放饼干等食品等。员工们说:“瓜子不饱暖人心哪!”在项目建设的几年时间里,加班加点是常事,公休日、法定假日也很少休息,员工们从没有怨言。
引才即引智。公司充分信任员工,发挥每名员工的最大潜能。设备管理中心动设备工程师焦永锋利用个人休息时间编制完成57份设备检修作业规程。像焦永锋一样,公司的每个员工都是这样对待工作,把从业多年积累的好经验都倾注到各自岗位上。在大炼油项目建设期间,员工提出合理化建议2万多条,为项目顺利投产奠定了基础。
用发展愿景激励员工。“以前是在别人栽的树下乘凉,现在是栽树给别人乘凉,都是工作,但感觉不一样!”指挥中心工艺主管张国相从内蒙古呼和浩特南下广东惠州,谈到自己绚烂的人生平台颇有感慨。但凡采访过的员工都表达了这样的认识。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来自五湖四海的惠炼员工誓要在新舞台上演绎新精彩。
链 接
中海油惠州炼油分公司简介及近况
中海油惠州炼油分公司是中海油独资兴建的首座大型炼厂,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以集中加工海洋高含酸重质原油为主,加工规模为1200万吨/年,是目前国内单系列最大的炼油厂。中海油惠州炼油分公司于2009年3月建成投产。
“2010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将实现生产5000万吨油当量,建成‘海上大庆’的目标。作为中国海油下游产业的排头兵,惠州炼油分公司肩负着重要的任务。”中海油惠州炼油分公司总经理董孝利表示,惠州炼油分公司今年计划加工原油1200万吨,实现营业总收入560亿元,全年无重大责任事故,“三废”处理达标率100%。
惠州炼油分公司按照国际最先进的定员标准,项目投产后仅有695名员工。炼油能力1200万吨,国内同等规模企业,员工数量大多都在万人以上。
“惠州炼油分公司不仅要当好排头兵,而且要成为总公司培养炼化行业人才的‘孵化器’。”这样的认识折射出公司领导班子的责任与担当。
操作技能人员占员工总数的近70%,对这部分员工的培训自然是公司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在开工期间,对操作人员进行强化培训。投产后,公司启动了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强化操作技能人员的培训,实现岗位人员100%参加培训、100%掌握应知应会、100%持证上岗。
建立“纵向单工种技能晋升,横向多工种技能拓展”的职业发展通道。公司员工可以在某一工种沿着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纵向职业通道晋升,也可以通过学习同一联合装置内不同工种的知识和操作,取得两个工种以上技能鉴定等级,待遇可参照高一级别执行。公司既鼓励员工成为单工种专家,又鼓励员工成为“多面手”。
实施“日常岗位练兵、年终上岗考核、年初择优技术比武”的递进式岗位培训法。具体是:在日常岗位练兵的基础上,年终进行全员上岗考核,同时择优考核前20%员工参加第二年上半年的技术比武,比武优胜者,推荐参加上级技能大赛。2009年9月,惠州炼油分公司参加中海油总公司常减压工种技能大赛,选派的操作人员全部荣获金、银奖。
以技术专家选拔培养为重点,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与国内知名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等为手段,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2009年开展首次技术专家评选,原定40名技术专家的评选目标,只评出13名。为何出现这样的结果——“够条件评、不够条件坚决不评,宁缺毋滥!”
经营管理队伍是引领企业发展的关键。通过参加中海油总公司培训、互相交流学习等方式,提高各级干部驾驭全局、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措施雷厉风行,效果立竿见影。几年前,惠州炼油分公司还在为没有自己的员工队伍发愁,现如今已拥有一支专业种类齐全、技术精湛、作风过硬的炼化产业队伍。项目投产以来,已向系统内单位输送各类人才50余名。
在惠州炼油分公司员工队伍的构成中有这样一组数据:2004年以后毕业的大学生300人,占员工总数的40%。这样一支年轻的队伍,关系到惠州炼油分公司的明天,如何把他们培养成企业生产经营与今后发展的顶梁柱?
全过程参与生产施工,在实践中学。项目建设期,新毕业大学生全面参与工艺路线选择、设计、采办、施工,对不懂的问题现场请教,工程师进行现场讲解,增强了他们的安全意识、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水平。同时,对首次应用的消项操作法、班组经济核算等,大学生与生产骨干一起对操作规程逐项进行讨论,为日后熟练应用这些管理办法奠定了基础。
公司详细制定培训措施,强化学习。大力开展“导师带徒”和“名师带高徒”活动,制定详细的培训方案和路线图,确保效果。到目前,一共签订“导师带徒”合同291份,“名师带高徒”合同67份;抓好装置仿真培训,强化开工技能操作、应急事故演练;开展“每日一题”活动,强化学习效果。
与此同时,公司通过组织开展员工座谈、青年讲坛等活动,培养新毕业大学生的价值观,激发他们奉献中海油炼化事业的热忱。
如今,这支年轻的队伍发生了喜人的变化。在2009年底公司组织的各工种考核中,成绩位于前30%的人员中,大学生已占据一定比例,催化装置考核前30%的人员中,有6成是2004-2005级大学生。更为可喜的是,学习已经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夜班相对活少,每每吃过夜宵后,各班组大学生轮流上台演讲,讲学过的理论、讲实践经验,最后全班进行讨论,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学习效果很好。
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天的“嫩竹”一定能长成明天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