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 望 谭中伟
西南长袖舞“气龙”
■文/郭 望 谭中伟
近年来,中石化西南石油局和西南油气分公司狠抓储量、产量、效益三大生命工程,凭借科技创新、精细管理等持续提升了油气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川西气田深层在历经几多欢喜几多愁后,终于迎来了好消息。今年4月,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提交的上千亿立方米探明储量通过国家审定,这一成果被中国地质学会评为2009年度十大找矿成果。
近年来,西南油气分公司年产气量持续增长,新发现探明储量的喜讯频频传出。究其原因,西南油气分公司总经理徐向荣一语中的:“储量、产量、效益是西南油气田的三大生命工程,勘探围绕储量转、开发围绕产量转、一切围绕效益转。”西南油气田正是围绕这三大工程,狠抓战略管理、科技创新与人才建设,使得储量、产量和效益大幅攀升。
产量的基础是储量,没有储量产量就无从谈起。相反,有油气大发现,就能通过集约式、规模化建设做大油气蛋糕。因此,如何增加储量,夯实资源基础,做大资源蛋糕一直是西南油气田舞活勘探龙头、加快发展的主旋律。
西南油气田拥有矿权区块40个,面积约2.2万多平方千米,天然气资源总量十分丰富。目前,相关探区累计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不足4000亿立方米,资源探明率仅5.5%,勘探开发潜力巨大。
然而,面对巨大的资源潜力,西南油气田领导既感到责任重大,又感到压力重重。川西地区是超致密、超深层、超高压的致密碎屑岩领域,这是国外被判“死刑”的勘探禁区。如何迎难而上,为增产提供持续的储量基础?这是油气田领导从企业长远发展战略出发优先考虑的课题。
为此,西南油气田首先从体制上树立勘探龙头地位,从观念上发扬攻坚啃硬的精神,使勘探科技人员敢于冒风险,寻找深层和海相的油气大突破,从区域上、层位上逐步建立勘探的良性循环。
2005年,多波多分量勘探技术进入了西南油气分公司领导层的视野。他们敏锐地觉察到,这项技术可能带来新的希望。分公司果断决定,引进这一技术,并且积极消化、吸收、再创新,为探明川西深层打下好基础。后来,西南油气分公司在新场地区实施了全球陆上面积最大的多波多分量勘探项目,成为世界油气勘察界的一个亮点。
2010年1月,属于川西气田的新场须二气藏上千亿立方米探明储量通过了国土资源部储量评审中心的评估,这是中石化在四川第一个陆相领域探明储量超千亿立方米的整装大气田。
对于这项重大发现,徐向荣没有掩饰自己的激动与自豪:“国际上,孔隙度低于7%是勘探禁区,别人就不会干了;而西南油气田是在2%~4%的孔隙度环境下找油气。这是几代人持续攻关的结果。”这意味着,西南油气田是在被判“死刑”的地层条件下勘探开发油气资源。
这只是西南油气田科技创新中的一个小片段。最近几年,围绕制约油气勘探的技术“瓶颈”,西南油气分公司从实际出发,坚持积极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积极推进勘探技术、手段和方法的创新,针对川西浅中层和深层致密碎屑岩逐步形成完善了以气藏精细描述、高产富集带预测、深井钻井提速等一系列先进实用的勘探技术体系,有力支撑了气田的精细、科学、高效勘探。
据统计,近年来西南油气田共完成167项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有23项,国内领先水平的有24项,国内先进水平的达49项,为油气勘探开发、增储上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九五”以来,西南油气田天然气探明储量每年以200亿~300亿立方米递增,天然气产量每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2008年在地震大灾之年仍保持产量的“箭头向上”,2009年突破29亿立方米,使西南油气分公司成为中石化在四川和中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天然气产销基地之一。
“打枪要瞄准靶心,我们工作的靶心就是产量,产量也是所有工作和智慧的结果和体现。”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总经理徐向荣对此高度重视。
尽管西南油气分公司在提高天然气产量上下了大工夫,天然气年产量屡创新高,但西南油气田的领导层还有更大的希望和追求。
◎西南油气田依靠大型压裂等核心技术,打开了向低效储量要产量的大门。
做大油气蛋糕、提高产量,不仅在于寻求发现大油气田,而且在于提高单井产量和油气田采收率,延长油气田的生命。川西气田中浅层产量约占西南油气田天然气总产量的80%,是中国石化重要的天然气生产基地,在经历二十余年的勘探开发后,优质储量基本动用完毕,面临已开发储量储采比低、井口压力低等问题,进入衰减期是客观规律,必须科学开发,提高采收率。
为此,西南油气田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开发,向低效、低品质储量拿产量,特别是以“低伤害压裂、大型压裂、不动管柱多层压裂、斜井压裂、高效返排技术”为核心的难动用储量压裂开发集成技术体系,以“泡排、增压开采、气井解防堵、高低压分输”为核心的气藏采输工艺技术在川西气田中浅层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单井产量,有效减缓了综合递减,实现了川西气田中浅层稳产增产。
作为生产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人才建设在储量变产量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西南油气田在人才建设上下工夫。“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是西南油气田的人才理念。多年来,分公司着力抓班子、抓制度、抓队伍,以开展首席专家(技师)、高级专家(技师)、专家(技师)三个层次的人才梯队建设为切入点,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和技能竞赛活动,加大高层次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加强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切实发挥人才“高地”作用,切实加大职工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把队伍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提高到新的水平。
这边是气龙滚滚,采气数量表的数字每一秒都快速跳转;那边是抠门用气,生活用气表一天懒洋洋走一点。在西南油气田,这种惜气如金的情景处处可见。
随着“增储增产、降本增效”理念的深入人心,“节约一方气、多产一方气”不仅是西南油气田广大职工的意识和观念,而且已经成为自觉行动和不懈追求。
“向加快发展要效益,通过储量产量的提高来提升效益”、“向科技创新要效益,技术进步降低了成本,经济效果十分明显”……西南油气田把如何优化投资、降本增效引入年初的职工代表大会,成为与会代表的热议。
在企业管理中,西南油气田狠抓技术创新、内部控制、结构调整、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重点工作,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强化“三基”工作,确保职工队伍稳定和生产经营持续开展,实现了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每年均能完成各项生产经营目标任务。
如今,西南油气田实施了“投资、成本分级控制与资金收支预算”运行模式,通过细致科学的测算,将投资、成本指标分解落实到相关责任部门和生产单位,特别是把成本落实到各个井站、井队、个人,并定期分析调整不足,做到人人肩上有任务、有考核、有绩效,实现“全员、全过程、满覆盖”的成本管理机制。
企业管理的越好,就越能在复杂、异常情况下经受住考验。
这似乎难于想象,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整个川西气田地震中心的直线距离不足100千米,几十台钻机、数百个井站、近千口气井被迫停产,大部分站场、办公场所和职工生活区受损,却没有发生一起伤亡事故和次生灾害;其后迅速恢复生产,保障了抗震救灾用气;快速增储增产,满足了四川省灾后重建日益增大的天然气需求。
本文图片均由郭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