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世界产业转移与中国的承接

2010-10-09 07:05内蒙古财经学院王玉莲
财经界(学术版) 2010年2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内蒙古财经学院 王玉莲

一、经济危机、科技进步与世界产业的转移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当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为了更加有效地配置资源、开拓市场,而选择将其生产加工环节(特别是那些涉及到土地、资源、劳动力等敏感成本的生产加工环节)迁移到成本相对较低或靠近终端市场的地区已攫取更多的利润。国际产业转移是指处于高产业梯度的国家,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等条件发生变化,而选择将那些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向国外转出;处于低产业梯度的国家通过正好通过以较低成本引进这些从发达国家转出的先进产业,调整本国经济结构,缩短本国产业升级时间,加速其工业化进程。世界产业转移的基本趋势是从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地区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转移,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二战”后的几次国际产业大转移,都成就了世界经济的“奇迹”。其中,第一次产业转移造就了日本经济的强大和繁荣;第二次世界产业转移促成了“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的奇迹;而第三次产业转移则带来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崛起。承接产业转移是后发地区实现加快经济发展的最佳路径。

二、第四次世界产业转移的特点

与前三次世界产业转移不同,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的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在极大程度上受到新型国际分工格局的影响。对发达国家而言,在生产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随着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的最佳配置,它们必然寻求在成本最低的国家或地区去组织生产,由于劳动成本方面较大的区位差异,不仅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包括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在内的海外转移是势所必然,从而为发展中国家介入新兴产业、全方位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条件。第四次世界产业转移就是在这种新型国际分工格局的背景下开始的。

面对国际分工新格局和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第四次世界产业转移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部分低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是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20世纪80年代后期,全球经历了二战以来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大力发展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把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部分低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海外。我国成为这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主战场并跃升为世界制造业大国。而在制造业内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产业已由轻工业转向重化工业。近些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为减小本国的环境压力,从能耗、环保、税收等方面对高耗能项目进行限制,因而越来越多地将高耗能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制造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成为本次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

第二、服务化特征在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中日趋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服务业转移加快,目前服务业占跨国直接投资比重已超过制造业。随着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金融、电信等行业跨国并购正成为跨国投资的主要领域,汽车、电子、医药、化工等传统制造业的转移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服务。同时,高新技术产业也出现转移趋势,发达国家不仅将高新技术产业加工组装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且将配套零部件生产、物流、营销、研发外移,甚至有些高技术产品生产线刚研发出来就转移至发展中国家生产,发达国家则主要控制核心技术和品牌,因而使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中服务化特征也日趋明显。

第三、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由传统生产环节转移转变为生产、流通、服务等多环节转移。受新型国际分工格局的影响,产业分工向产品内分工方向发展。而在产品内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产业转移链条将向两端延伸,因而使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出现由传统生产环节转移转变为生产、流通、服务等多环节转移的特征。

可以说,2008年的这场全球金融危机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格局,加速了国际产业转移的进程,同时也为中国承接第四次世界产业转移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契机。

三、中国具备承接第四次世界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

第一,我国已基本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具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产业基础。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各类产业或从无到有、或从小到大、或由弱到强,目前已基本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在工业方面,我国已形成了轻、重工业共同发展,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共同发展的格局。钢铁、轻工、钢铁等传统工业逐步壮大,航空航天、电子等新兴工业也发展迅速。目前,我们已拥有39个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的工业,涵盖了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的全部工业门类。在服务业方面,也初步形成由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生产型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共同构成的服务业体系。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邮电通信基础网络、金融服务体系和覆盖城乡的商贸服务网络也已初步形成。

在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中,转移的主体是制造业;而在制造业内部,承接转移的主要产业已由轻工业转向重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重化工业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初始投资资本规模要求很高。数字显示,即使在受金融危机影响世界引资形势异常困难的2009年,我国全年实际利用外资仍为900.3亿美元。2010年1-2月,我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163家,同比增长14.5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40.24亿美元,同比增长4.86%。而且,目前全球重化工业(主要是汽车、化工等产业)50%以上的投资集中在中国。大量的跨国公司已把它们的集成电路、高科技产品(计算机和通信等)以及装备制造业的生产基地逐步转移到中国。全球重化工业之所以集中投向中国,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国具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具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产业基础。

第二,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大量的、优质低价的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具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比较成本优势。企业的生产成本主要包括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工人工资等内容。中国幅员广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支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中国拥有巨大的、多层次的、优质劳动力供给和相对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中国制造业跟美国相比较,工资水平只是美国的3%,而劳动生产率则是美国的14%,也就是说,生产同样的制造业产品,中国只需要美国21%的劳动成本就可以做到,我们大概只需要美国五分之一的劳动成本,就可以生产同样的产品;而且,中国未来城市化过程中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1.2亿至1.5人口以及每年上百万的大学生毕业所形成的巨大的劳动力供给市场,都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提供了要素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相比之下,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虽然也有充裕而低廉的劳动力,虽然也具备工资成本较低而且税赋政策优惠的条件,但由于这些国家产业发展水平远低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在产业上无法和发达国家的转出产业进行适宜的衔接,因而对发达国家的转出产业来讲,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具有更大的比较优势和吸引力。

第三,我国拥有消费各个层次产品的巨大的内销市场,这个内销市场也是吸引国际产业转入的一个巨大优势。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处于快速工业化进程中的、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即使中国劳动力成本高于周边竞争性国家,但是满足中国市场需求的生产活动也很难完全转移出去。而且,中国各地区间经济与社会性发展水平落差较大,消费层次多样,这也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各个层次产品的巨大的内销市场,因而中国具有承接国际转移产业的巨大的市场优势。

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我国在吸引国际产业转移方面的比较优势还将维持相当长一个时期,因而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应该是我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战略出发点。

四、积极主动承接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

在金融风暴的强烈冲击波下,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工业体系将开始一次全球性产业布局大洗牌。对于正处于快速发展中的中国来说,正是顺势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的百年一遇的大机遇。在全球经济危机和衰退的大环境条件下,我们更应该积极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敞开怀抱接受先进制造产业和先进技术转移,有选择地承接适合我国工业发展实际条件、有发展前景和长期竞争力的企业转移,并借此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竞争优势,获得更大的利益。为此,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应选择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经济发展道路,避免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模式陷阱,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用短短的20多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历程,发展规模之大、速度之快世所罕见。但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一样,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也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最新统计表明,全国七大水系409个监测断面,劣五类水质占30%,基本丧失使用价值,全国尚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厦门等地,由于发展初期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使得资源消耗过度,地表水体、空气等普遍受到严重污染;上海、苏州、广州、深圳、东莞等城市已经面临突出的水质型缺水问题。环境污染已呈加剧之势。因此,在承接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经济增长建立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应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避免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外需,实现经济发展与建立结构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和谐发展。在承接第二次产业转移的东亚经济体与承接第三次产业转移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有一个共同特征是侧重发展外向型经济,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而结果是,当贸易条件或经营环境趋于恶化、或当国外主要市场需求萎靡时,将导致外向型产业阶段性的规模化转移,从而增加了经济发展的外在风险和不稳定性。因此,在承接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过度依赖外需的经济发展方式,而应着眼长远,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发展与建立结构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和谐发展。

第三,应重点加强对高附加值、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承接力度,避免经济低水平发展的陷阱,实现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和谐发展。虽然我国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仍然具备劳动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我们也必须借助这些比较优势更好的承接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获得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果我们只是依靠这些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发展而不顾技术创新的话,经济发展就容易陷入低水平发展的陷阱。金融危机发生后,危机对技术大国如日本、韩国的影响远小于对泰国、菲律宾等国的影响,所以,在承接第四次国际转移的过程中,我们应高度重视并切实提升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对高附加值、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承接力度,避免经济低水平发展的陷阱,实现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和谐发展。

总之,承接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我国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结构调整,提高制造业整体水平及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从加工制造为主向自主研发、设计、制造一体化转变,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创新的发展。为此,我们应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积极主动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以加快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和实现跨越式发展。

[1]Auerbach A.&Laurence Kotllikoff,1987,Dynamic Fiscal Polic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

[2]Blanchard,Olivier,1985,Debt,Deficits and Finite Horizon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3,223-247.

[3]Blanchard,O.and Fischer,S.,1989,Lectures on Macroeconomics,MIT Press,Cambridge,MA.

[4]蔡昉,林毅夫:《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5]单春红,于谨凯:《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产业价值链分析》,江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 年 2 期,第 77~81 页

[6]余佳,丁金宏:《全球化、新国际劳动分工与全球城市的崛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5期,第98~104页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分享经济是个啥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拥抱新经济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