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颖彩,梁显刚,王恩贤
军事医学科学院 科技部, 北京100850
库存管理方法在科研物资供应管理中的应用
龚颖彩,梁显刚,王恩贤
军事医学科学院 科技部, 北京100850
探讨库存管理方法,提升科研物资供应质量。从管理层和作业层两个层面对库存管理方法进行实用性分析提炼,达到有效改善库存,提升科研物资供应水平,实现库存控制与保证科研物资需求的双赢格局。
库存管理;科研物资供应;物资管理
科研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工业生产,由于研究内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它所需要的物资品种多、规格杂、数量少。科研单位研究的面广,不同的研究内容需要不同的物资。而且随着课题的变化,需求的物资品种又有新的要求。所以科研单位需求物资具有多样性和多变性的特点。根据以上特点,需要科学做好库存物资计划,加强库存物资的科学管理,保证库存物资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以优质高效保障科研物资供应。
库存是指处于储存状态的物品,主要是作为今后按照预定的目的使用而处于闲置或非生产状态的物料。作为一种闲置资源,其因占用资金而增加成本。但是实际生活中,库存是不可避免的。库存管理的核心就是如何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保持合理的库存水平,消除不必要库存,提高库存周转率。
⑴ 库存管理是不断降低采购成本的手段 首先,由于库存在供求之间起着缓冲器的作用,保有适量库存可消除需求波动对科研的影响;其次,保有库存可实现运输和采购中的成本节约[1]。采购部门的购买量可以超过实验室的即时需求,以争取价格-数量折扣,流通部门可以通过增加运输批量来降低运输成本。
⑵ 库存管理是持续保证服务水平的需要 加大库存虽然可以提高客户服务的满意度,但是加大库存意味着占用大量资金,增加成本,过高成本维持的高水平服务是不会持久的。所以,通过有效的库存控制,保持适当的库存量,以保证科研的顺利进行,保持科研人员的满意度。
⑶ 库存管理是应对突发事件需求的保障 物流系统会出现计划外或者意外的突发事件,导致需求激增、供货延误等,保持适量库存可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⑷ 库存管理是规避常规库存风险的需要 库存管理是回避风险的需要。对于常规物资,如电子领域的产品,更新换代较快,适当控制库存是规避库存风险的需要。
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库存占用资金量和服务功能水平,而不是单一产品的库存管理,尽管针对每种产品进行精确库存控制很准确,但是由于院内库存品种的数量相对较大,其有效性会大大降低。因此采用管理层库存总量控制和作业层精确控制两个层面的库存管理方法,对改进库存结构、提高科研物资供应管理水平是比较有效的。
2.1 管理层库存总量控制
目前,用于管理层库存总量控制的方法主要采用库存周转率控制。库存周转率用年出库金额与年平均库存金额的比来表示。表1是2002~2007年库存周转率的数据统计。
表 1 2002~2007库存周转率的数据统计
库存周转率没有固定的参考数值,库存周转率高,意味着可以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的利用效果,用有限的资金为科研提供高效的服务。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把历史的月出库金额和月库存金额作为控制库存周转率的重要数据,及时监控库存周转率变化情况。从历年历月统计数据来看,管理部门将库存周转率控制在20%左右,一旦低于此数值,管理层会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控制周转率的目的。
⑴ 适度控制年耗用额高的物品的库存量。
⑵ 清仓利库,及时处理已近有效期的试剂类物资。
⑶ 适应市场价格走势,及时调整库存物资价格,促进销售量的增加,消减库存。
⑷ 在出入库帐务处理方面,各采购人员和库房管理人员通力配合,始终坚持当月购入物资、当月出库的做法,保证资金尽快回笼,保证物资周转速度。
2.2 作业层库存管理
对于某一个或者某一类仓库的库存控制,有许多库存控制方法,如订货点法、经济订货批量法(EOQ)、MRP库存控制法等,但这些方法都需掌握一定的需求规律和计算许多相关的费用,在实际应用中这些条件很难具备,操作上有一定难度。根据实际情况,我们一般采用简单实用的作业层库存管理策略。
⑴ ABC分析法在库存管理中的应用 ABC分类方法是依据帕累托定律进行的ABC分类,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按照产品品种和价值的不同将其分类,分别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2]。
表 2 2007年库存物资分类情况统计
在实际工作中,把物资按照品种和占用资金的大小分类,再按照各类重要程度不同分别控制、抓住重点,分清主次。ABC分类原则将产品分为三类,对不同类物资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8,9]。以2007年库存物资为例,我们将库存物资分为ABC三类(见表2),在日常的管理中,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见表3)。
表 3 分类产品管理策略
ABC分类是一个动态过程,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对于部分危险化学品,尽管品种少、价值低,在实际工作中均采取A类物资的库存管理策略。
⑵ 强化库存定额管理 库存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加强库存物资的计划性,有效地对库存物资进行控制,在保障供应的情况下降低库存成本,提高资金周转率[3]。在ABC分类的基础上,每个库房再根据物资的重要性、使用频率、价值高低、采购难易、供货周期等进行细分,确定每类物资的库存定额。
对于A类物资,采用(R,Q)库存策略,实行连续性检查,当库存数量降低到订货点水平R(一般满足5个工作日发放量)时,便发出订货计划,订货数量基本保持相对不变(订货量Q满足一个月的使用量)。
对于低值易耗品,库房管理人员按照确定的检查周期(一般两个月)制定库存计划,该类产品补货后的库存量一般不超过过去半年平均月发放量的两倍。
单价在万元以上的小型仪器设备,实行全面“零库存”。这部分产品由物资采购人员与供应商达成协议,按照产品确定一定的数量存放在库房,采用联合库存的模式,一旦有需求,按照规定进入出入库程序,保证实验室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转。
特殊时期,需要加大对某些产品的库存额度,如非典时期对防护用品的储备、禽流感期间对检测试剂的应急需求、奥运期间对化学品的储备等,一般快速启动由各实验室、库房和采购等人员共同参加的电话沟通会议,根据预测的需求量,再上浮5%~10%作为储备定额。
库存定额实行动态管理,一般根据库存情况和市场情况进行调整。同时,在安排采购计划时,还要根据整个库存情况平衡各类产品的库存,严格按照库存定额执行采购计划,严禁无计划采购。
⑶ 与供应商实施联合库存管理 联合库存管理是一种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模式,它强调双方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供需双方之间对需求的预期保持相对一致,从而消除需求变异放大现象,降低库存的不确定性[4]。供应商库存和联合库存管理的关键是供需双方目标要一致,相互信任、信息透明、资源共享。
在制定联合物资品种的计划中,供应商和库房管理人员会定期现场或电话联系重要客户,摸清需求底数,根据共同对市场的需求状况和变化趋势的分析,参照历史出库情况共同确定库存水平和补给策略。供应商为避免盲目存货造成的浪费和库存积压带来的风险,主动连续补充货物,适时调整进货计划和送货计划;我方少设库存,减少资金占用和积压风险,供需双方都获得了效益。
在采购方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中,有75%的合作成本已得以降低,产品质量因此提高了70%,合作能够给客户和供应商带来重要的利益,这一原则已得到普遍的认可[5]。
目前,借助与部分供应商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尽可能利用供应商库存资源,快速满足科研需求。在确保价格优势的基础上,把优质的产品以尽快的供货速度提供给科研人员。
⑷ 科研物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在提高物资供应和库存管理水平的过程中,除了健全物资供应管理体制外,还加强了科研物资综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物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科研物资计划管理系统、科研物资供应管理系统两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有业务处理功能(见图1)。该系统可实现与财务部门的科研物资入库对账系统的对接。
图 1 科研物资信息管理系统结构功能
借助该系统的管理功能,库房管理人员可实时掌握和监控库存数量和种类等对物流管理非常重要的数据,避免重复采购、重复储存的现象,全面优化了库存结构;该系统能快速完成计划入库、数据传输、入库验收确认等工作;结合历史出库记录和实际订单需求的情况,系统可定期自动生成库存物资需求计划,实现库存物资进货计划的决策支持。
同时,该系统支持不停业盘点、有针对性的盘点和随意性盘点,避免停止供应进行盘点对科研工作造成影响。
该系统的应用使科研物资供应管理业务实现一体化,即通过对系统管理功能模块的细化和优化,形成一套从编制计划、平衡计划、入库验收、库存管理和财务挂钩的一体化集中管理模式。在促进物资供应管理业务规范化的同时,为领导实施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持;同时,物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得成本管理得以优化和完善[6]。
通过实施以上操作性较强的库存管理方法,及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在库存控制和保障科研物资供应方面都有一定的获益。
3.1 库存控制成效
通过上述管理方法在库存管理中的综合应用,使得库存结构和库存控制水平持续不断得到改善。表4是2002~2007年6年间,历年物资收发情况、购入物资沉淀为库存的情况统计。
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近几年来,以三年为周期,采购金额稳定增长攀升,采购物资沉淀为库存物资的比率不断下降,发出金额与采购金额比值渐趋合一,说明物资周转速度在不断提高,库存控制已具成效。
3.2 有力保障科研物资供应
因为科学的库存管理方法,有效防止了短缺货情况的发生,通过合理控制库存,减少了资金周转的压力,同时提高了资金的周转效率。
在非常时期,在需求激增的情况下,销售供应量持续提高,同时,单位没有增加人力物力,有效保障突发事件的应急需求,有赖于库存物资的合理配置和供应商的通力支持。
通过有效的库存管理,使得采购物资沉淀为库存的情况持续得到改善;合理的库存控制使得我们保有适当的库存,一定程度保证了科研人员的需求和正常科研的顺利进行;在合理控制库存的过程中,依然保持了相对较高的物资供应水平。
库存管理与保证科研物资供应并不矛盾,上述分析说明,在保持合理的库存水平和降低成本的前提下,可以保证高效、优质的物资供应水平。
但是,库存管理不是一个单独孤立的环节,在合理库存基础上,保障供应有赖于供应链各成员单位的协作和管理水平的提高[7];面对目前不断完善的供应链管理,需要我们适应发展,将切实可行的库存管理的技术方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实现合理控制库存和保证科研需求的双赢
3.4 保险金的支付
患者在受到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损害后,由患者本人或其家属向保险公司提出理赔申请。如疑难或较大的案件由保险公司委托“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损害鉴定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请进行审议。审议后认为符合赔付条件的(必要时可向医疗器械检测机构提出重新检测),向保险公司开具证明,通知保险公司理赔,并向药监部门备案;保险公司根据委员会的审核意见,按照临床诊疗指南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标准在医疗费用赔付限额和死亡伤残赔偿限额内给付。审议后认为不符合赔付条件的, 通知保险公司驳回申请。
3.5 赔偿范围及时限
笔者认为在设定赔偿范围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① 赔偿范围重在补偿因医疗器械严重不良事件导致重大生命、身体及健康上的损害, 因此其范围应包括医药费、残障生活补助、抚养金、丧葬费等, 对于非财产上的精神损害赔偿应由司法诉讼救济, 不应属于该赔偿范围。② 保险金给付额的确定可按抢救发生的实际医疗费用结合残障程度等级计算、给付。并且设置责任限额,即保险人对每次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事故中所有被保险人的医疗费用和伤残损失所承担的最高赔偿责任, 分为死亡伤残赔偿限额和医疗费用赔偿限额。造成伤残者可参照《人身保险残疾程度与保险金给付比例表》给付保险金。③ 赔偿时限,自明确不良事件发生时日起,一定时间内,可以申请赔偿,超过时限将不予认定。
3.6 赔偿给付条件
赔偿给付必须是针对医疗器械的严重不良事件, 根据严重不良事件的含义以及参考各国救济制度的有关规定,笔者认为赔偿给付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⑴ 在保险期限内,因使用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保险公司同意承保的医疗器械发生不良事件损害。
⑵ 使用方式正当, 无医疗过失或明显缺陷,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营企业或医疗机构、医师、患者都无法律责任。
⑶ 损害严重,根据《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试行)》中的规定, 即因严重不良事件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 ① 造成死亡;② 危及生命;③ 导致机体功能的永久性伤害或者机体结构的永久性损伤;④ 必须采取医疗措施才能避免上述永久性伤害或者损伤。
⑷ 同一事件中,受害人另行以司法诉讼或其他方式求偿,并得到赔偿的,保险公司不再重复赔偿。
建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损害补偿机制, 对保障病人的权益、保证医疗机构正常运行,促进医疗器械产业的健康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与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密切联系在一起。我们应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尽快探索并制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损害补偿机制。
[1] 李宇阳.关于建立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救济制度的思考[J].医学与社会,2003,16(3):57-58.
[2] 顾海,夏冰.药品不良反应补偿救济制度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1):38-40.
[3] 刘强,余志雄,李世锋.建立健全补偿机制,从容应对药品不良反应[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06(10):51.
[4] 张素敏.建立我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补偿制度的研究[J].上海食品药品监管情报研究,2008(2):31-34.
[5] 焦艳玲,田野.论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救济制度的构建[J].医学与哲学,2005,26(6):42-43.
[6] 王生田,宋立刚.我国建立药品不良反应补偿制度的必要性探讨[J].中国药房,2006,17(4):244-246.
[7] 顾海,吴艳.德日两国药品不良反应救济制度的运行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医院管理2006,26(10):19-21.
[8] 余永强,郑玉建.我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现状研究[J].中国药物警戒,2008(1):8-9.
[9] 杨丽君,邓剑雄,邢欣,等.从“珠海体外循环管道事件”看我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与风险管理[J].中国药物警戒,2009(8):10-14.
Application of Inventory Management in Research Materials Supply
GONG Ying-cai, LIANG Xian-gang,WANG En-xian
Department of Science &Technology,Academy o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850, China
F406.5
C
10.3969/j.issn.1674-1633.2010.06.027
1674-1633(2010)06-0077-03
2009-10-14
2010-02-01
本文作者:龚颖彩,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
作者邮箱:wms31@sina.com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methods of inventory management,so as to improve supplying quality.From aspects of management and work,the methods of inventory management were analyzed and refined practically. As a result, the inventory management and the level of supplying were improved steadily,thus realized the inventory control and met the requirement for research materials.
Key words: inventory management ; research materials supply; materials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