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
175万年前,早期人类走出非洲,大大的扩展了分布范围,从东南亚的弗洛里斯岛到南欧的伊比利亚半岛都有它们的身影。这一范围主要包括热带森林、稀树干旱草原和地中海生境,迄今为止在北纬45°以上的地区是否有早期人类的生活依然不清楚。最近,研究者一直认为早期人类仅局限于比利牛斯和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地区。然而,来自英国萨克福郡帕克菲尔德(Pakefield)70万年前的证据显示,人类当时已经进入了北欧范围,当时这里是受地中海型气候的控制。这一发现对消长模型提供了支持,该模型认为早期人类在寒冷时期生活在南部的避难所里,只有在气候变得温和之后才进入北方。在英国萨克福郡哈比斯堡的新发现表明,早更新世的古人类在78万年前已经出现在了欧洲北部,生活在北温带北部森林地区的南缘。这一发现大大增进了我们对于早期人类行为、适应和生存的认识,同时也对早期人类第一次走出非洲后的迁徙模式有了更多的认识。(Nature 2010,466:229—233)
每逢节日或婚丧嫁娶等重要时刻,人们总会聚在一起大撮一顿,这也是人类最常见的传统社交活动。最近,美国康涅狄格州立大学的考古学家纳塔莉·芒罗(Natalie Munro)和合作者在以色列的一处史前考古遗址,发现1万2千年前人类聚在一起摆酒席的记录。该发现比原先认为的要早上2500年。有证据显示在2万年前,人类狩猎采集的社会就已经开始出现酒宴,但要在农耕开始的新石器时代,办桌的活动才开始普遍。在土耳其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就在夯土砖屋的地基旁发现野牛的遗骨,可能是当时为了庆祝新居落成留下的。在以色列北部加利利海以西的两个洞穴中,纳塔莉和合作者发现了至少71只乌龟和3只野牛的残骸,其中一个坑里有一位年老妇女的遗体。从这些动物残骸中可分辨出乌龟壳和野牛骨骼被烹饪和被撕碎过,其中也存在被人类食用的迹象。研究者计算出牛肉和龟肉总共差不多有17公斤,足够至少35人饱餐一顿。办酒席,有凝集社群的意义,是人类从狩猎采集者进入农耕社会的重要标志。此外,那样的办酒席,也有政治意义,政治首 领 可 以 收 买 人 心 。(www.pnas. org/cgi/doi/10.1073/pnas.1001809107)
近20多年来,现代人的起源一直是古人类学研究的热点。现代人的祖先究竟出自非洲,还是在不同的地区独立演化、融合而来?这两个相互对立的观点,更是争议的焦点。解决这一争议的关键还是需要寻找大量已经具有现代人基本解剖特征的早期现代人化石。长期以来,由于在东亚地区发现的早期现代人化石的年代大多较晚或年代不能确定,限制了对现代人起源的认识。2004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金昌柱领导的课题组,对广西崇左地区洞穴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和发掘,发现了多处化石地点,出土了大量的古人类、巨猿及其他动物化石。2007年11月,课题组在崇左木榄山发现了一处包含有哺乳动物化石的洞穴堆积,采集到两枚人牙和若干哺乳动物化石。2008年5月,金昌柱在该洞穴的试掘中发现了一件古人类下颌骨残段,以及大量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此洞被命名为智人洞。近两年来,经过对智人洞人类化石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者认为智人洞人类属于正在形成中的早期现代人,处于古老型智人向现代智人演化的过渡阶段。此外经研究,崇左智人洞古人类的生存年代在10—11.3万年前。这一系列重要研究发现,使古人类学界对智人洞人类化石的演化地位及早期现代人在东亚地区的出现与演化等理论问题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早期现代人在东亚出现的时间或现代人在东亚地区的起源过程至少可以追溯到10万年前,这个年代比以往在该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早期现代人,提早了至少6万年。除智人洞外,近年在湖北郧西县黄龙洞发现了距今9—10万年前的具有现代人特征的人类牙齿化石,也表明早期现代人很可能在10万年前在中 国 已经出现 。(pnas doi: 10.1073/pnas.1014386107)
德国古人类学家香农·麦克菲农等,通过对在埃塞俄比亚阿瓦什低谷发现的两块动物骨头化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骨头上有形成化石前就存在的敲打痕迹,有的划痕横截面呈V字形,说明是锐利的石器工具造成。研究者认为这是古人类刮取骨头上的剩肉而留下的痕迹。还有的痕迹是石块大力击打造成,显示古人类曾希望将骨头敲碎以便取食骨髓。对这两块骨头化石的测年结果显示,它们约有340万年的历史。此前发现的最早石器工具的年代是约260万年前,因此本次发现将古人类最早使用石器工具的年代提前了约80万年。不过,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人类开始制造石器工具的年代提前,因为在骨头上留下痕迹的是很粗糙的石器,很有可能是古人类只是利用了天然形成的石材。留下这些痕迹的古人类可能是阿尔法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研究人员还推断说,两块动物骨头化石中,一块来自黑斑羚大小的动物,另一块来自水牛大小的动物。这些动物不一定是古人类自己打猎得到的,有可能是来自大型肉食动物掠食过后的残羹冷炙。(Nature 2010,466:857—860)
最近,陕西商南县过风楼遗址出土了一具身高为1.93米的人类骨骼遗存,这是目前发现的个体最完整、身高最高的史前人类化石,因此研究者将其命名为“龙山巨人”(Longshan Giant)。形态学研究表明,该人为男性,年龄约16~18岁,体质特征与现代南亚蒙古人种最为接近。对这一人类骨骼进行的加速器14C年代学研究显示,该古人类生活在4200年前龙山文化时期,与周边出土陶器的时代可以进行良好对比。这具龙山文化晚期的“小巨人”遗骸的发现,无疑为中国史前人类的“体质人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目前关于这具遗骸还存在许多疑问,如,由于从“龙山巨人”遗骸上看不出生理性病变的任何迹象,因此“龙山巨人”的这种身高属于正常范围呢,拟或是一种病理现象? [Radiocarbon,2010,52(1):65-68]
据来法国、南非和挪威的研究者对南非布隆伯斯洞穴(Blombos Cave)的石制工具进行的研究发现,古印第安人在大约2万年前开始制造矛尖的技术可能在7.5万年前就已出现了。布隆伯斯洞穴是一处有着7.5万年历史的古人类遗址,这里曾发现过其他诸如贝壳珠等的“现代”人的行为证据,新的创意和技术可能在这里被迅速地推行过。最近研究者又对来自布隆伯斯洞穴的某些硅质岩石尖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将它们与实验中通过加热和加压制作的尖物进行了比较。结果证实,7.5万年前的人类已经掌握了加压削片(pressure flaking)的工具制造技术,用动物的骨头或某种其他物品在一块石头的边缘附近施加压力并切割出一个相对较小的薄片。一位工具制造者通常会先用锤子样的工具敲打一块石头,使该物件初具其形,接着,他们会用加压削片的方法来改进该刃片的边缘并塑造其尖端。研究者还猜测,这一地区对该技术的灵活应用可能赋予了大约6万年前从非洲向外迁移的人群一定优势。(Science 2010,330:659—662)
现在地球上除了南极大陆以外,都有人类定居生活。人类是何时及如何到达各个大陆的,一直困扰着人们,这部分受制于我们对于人类智力、适应能力和技术发展过程的认识。最近研究者在曾经一度连接澳大利亚北岸和新几内亚的萨胡尔(Sahul)海底台地发现了最早的人类在此生活的证据。石器和植物残余显示,至少在4.3万年前,人类已经在这里生活,利用植物为食,并改造着环境。研究者在萨胡尔发现了烧焦的露兜树的坚果壳和来自薯蓣的淀粉颗粒。根据可能是用来切割植被的石制斧子,研究者推测该遗址的早期居民曾用其清理出成片的森林,使得阳光能够透过并促进种植的及其他有用植物的生长。生活在这里的狩猎采集者是群体小、流动度高的人群,在如今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内陆山区游弋,这种活动为以后向其他地区迁徙创造了条件。(Science 2010,330:41—42;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