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树勇 任正义 刘思嘉 赵立红
哈尔滨工程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训实践教学☆
高等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与实践
江树勇 任正义 刘思嘉 赵立红
哈尔滨工程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在实践平台上实现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协调发展和高度统一。对创新人才而言,知识是创新的基础,素质是创新的条件,能力是创新的保障。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点燃创新激情的文化,需要训练创新思维的舞台,需要滋生创新思想的土壤,需要培养创新兴趣的氛围。笔者论述了创新人才的内涵及特征,并从知识结构、素质培养、能力训练、实践教学和创新文化方面阐述了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
高等工程教育;创新人才;知识;素质;能力
创新人才就广义而言,是指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且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自己的基础知识和可以利用的材料,凭借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在物质领域或精神领域能够从事创造性活动的个体,该创造性活动是指能够对原有事物进行突破,能够产生某种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等新颖独特、有一定价值的物质活动或精神活动。
图1体现了创新人才品质结构与实践的辨证关系,从图1可以看出,创新人才是在实践平台上实现了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完美结合与高度统一,知识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基础,素质是能力训练和提高的条件,能力是知识获取和内化的保障。对创新人才而言,知识是创新的基础,素质是创新的条件,能力是创新的保障。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依赖于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协调发展,而知识依赖于传授,素质依赖于养成,能力依赖于训练,三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使知识、素质和能力内化于人的身心,外化于人的行动,最终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
图1 创新人才品质结构与实践的辨证关系
从创新人才的定义可以看出,创新人才应该具有如下的基本特征:
1.创新人才具有社会发展适应性
从唯物主义历史发展观而言,创新人才必须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大而言之,创新人才的活动能够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小而言之,创新人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每个细微的环节,虽只尽绵薄之力,但却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所以说,创新人才绝不固步自封,绝不因循守旧,绝不循规蹈矩,绝不墨守成规,而是锐意进取,除旧革新,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未知的世界,积极创造未有的事物。
2.创新人才的创新活动需要条件基础
创新人才要想从事创新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基础,也就是创新人才要具备一定的品质特征。创新人才必须是知识、素质和能力的高度统一体,知识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基础,素质是能力培养和提高的条件,能力是知识获取和内化的保障。对创新人才而言,知识是创新的基础,素质是创新的条件,能力是创新的保障。如果一个人知识欠缺,素质就不会高,能力就不会强,也就无法从事高水平的创新活动,也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人才。
3.创新人才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
创新人才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体现两点含义,其一是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其二是创新人才的创新性活动离不开社会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依赖于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协调发展,而知识依赖于传授,素质依赖于养成,能力依赖于训练,三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够使知识、素质和能力内化于人的身心,外化于人的行动。另外,创新人才要想从事创新性活动,为社会创造价值和财富,就必须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中,所以说,创新人才需要从事创新活动的舞台,需要生产创新思想的土壤,没有从事创新活动的舞台,没有生产创新思想的土壤,创新人才就会难以施展才华,最终导致英雄无用武之地。
4.创新人才的创新活动具有价值属性
创新不是精神领域中个人精神世界里单纯的奇思妙想和标新立异,创新也不是物质领域中个人单纯的技术活动和实践活动,创新必须具有一定的价值属性,也就是创新人才的创新活动必须能够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说,创新人才的创新活动必须植根于社会物质生产领域或精神生产领域,才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如果创新人才从事的是技术创新活动,就应该采用新技术开发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如果创新人才从事的是文化创新活动,就应该创造先进的文化,提高社会道德水准,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获得社会效益。
5.创新人才的创新活动具有相对性
创新不只是发明创造,任何相对原有事物的细微改变,都可能潜在地成为创新。所以说,创新人才的创新活动具有相对性的特征。从创新活动的方式而言,创新可以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因此具有明显地相对性的特征;从创新活动的地域性而言,创新具有相对性,创新不只是创造出世界绝对没有的事物,对国外已有的技术,我们引进过来解决了我们自己的问题,那就是创新,如果我们不引进而是自己开发出来了,也同样是创新;对一个企业或一个部门来说,用别人已有的经验、方法和技术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也同样是创新。从创新活动的时域性而言,创新也同样具有相对性,也就是创新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在一定历史时期成为创新的事物,随着历史发展的进程,就可能被淘汰,甚至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羁绊。
通过对创新人才内涵及特征的剖析和理解,提出对创新人才培养的5个途径:
1.建立合理知识结构
知识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创新人才从事创新活动的基础。根据工程教育体系的运行规律和人才培养目标,工程教育体系的知识体系在知识结构上应涵盖工程知识、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和人文知识,在知识层次上应包括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要体现基础厚、专业深和口径宽的原则。基础厚是指具有深厚而坚实的基础知识,精通科学的基本原理,通晓科学的基本规律,口径宽是指拓宽专业口径,提倡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开阔学生的专业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专业深是指在某一专业技术知识方面具有极高的水准,深谙专业技术的精髓。
2.加强综合素质培养
素质是人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经过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是创新人才从事创新活动的条件。在工程教育体系中对人的素质培养应该包括工程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工程素质是指人在工程活动中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技术品质和人文品质的统一体,其外在表现包括良好的工程创新意识、较高的工程技术水平、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人文素质是指在各种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道德情感、价值追求、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它是由知识、观念、情感、意志、毅力等诸多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行为素质和文化素质。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必须加强学生工程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3.加强综合能力训练
能力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身知识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其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创新人才从事创新活动的保障。在工程教育体系中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应该包括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而实践能力又包括工程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技术开发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又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包括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综合问题能力、演绎问题能力和归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包括人际沟通能力、分工合作能力、自我反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对学生上述综合能力的培养,必然会导致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4.增加实践教学比重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联系人类主观世界与外部客观世界的桥梁,知识的获得源于实践,素质的养成源于实践,能力的锻炼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创造的源泉,实践是创新的根本。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项目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比重,充分保证每名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实践锻炼。应该建立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实践和社会实践在内的实践教学体系。基础实践包括工程训练及与学科基础理论课相对应的实验,专业实践包括课程设计、与学科专业理论课相对应的实验、毕业设计或论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创新实践包括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大学生工程创新训练、大学生科研立项活动、大学生校内科技竞赛,社会实践主要由系列社会调查活动组成。尤其是创新实践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工程创新训练和校内科技竞赛,把学生课内所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课外个性化创新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科学前沿,培养工程意识,训练科学思维,激发科研兴趣,提高实践能力,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目标。
5.营造创新文化氛围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点燃创新激情的文化,需要训练创新思维的舞台,需要滋生创新思想的土壤,需要培养创新兴趣的氛围。所以,在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中,必须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和文化。
只有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创新人才才能够具有创新的动力;只有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创新人才才能够具有施展才华的舞台;只有创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文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够保持盎然的生命力。
本文只是以创新人才的内涵为出发点,以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提出了一些个人的观点,也许并不成熟。但只要我们所有高等工程教育工作者能够携起手来,共同关注高等工程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发展,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必将能够建立起一个生机盎然的可持续发展的高等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1]朱高峰.创新人才与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2:3~7
[2]杨叔子,吴昌林,张福润.再论创新之根在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2,9:24~27
[3]杨叔子,吴昌林,张福润.三论创新之根在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2:1~5
[4]杨叔子,吴昌林,张福润.四论创新之根在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2:3~6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ultivating innovation talents in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Jiang Shuyong, Ren Zhengyi, Liu Sijia, Zhao Lihong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China
Uniform development and high unification of knowledge, quality and ability based on practi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innovation talents. So far as innovation talents are concerned, knowledge is the basis of innovation, quality is the condition of innovation, and ability is the guarantee of innovation. Cultivating innovation talents need culture of lighting innovation passion, stage of training innovation thinking, soil of breeding innovation thought and atmosphere of nourishing innovation interest.The author discusses connot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novation talents and presents the approaches to cultivate the innovation talents in terms of knowledge structure,quality cultivation, ability training, practice teaching and innovation culture.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novative talents; knowledge; quality; ability
2010-02-01
江树勇, 博士,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