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飞雄 倪光斌
(1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提待高工;2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提待高工,北京100038)
开展中德铁路标准对比分析促进中国铁路标准走向世界
朱飞雄1倪光斌2
(1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提待高工;2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提待高工,北京100038)
通过中德两国铁路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及其特点、铁路标准管理体制、高速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的简要对比分析,参考借鉴德国铁路技术和标准“走出去”的经验,结合我国铁路实际情况,提出我国铁路标准“走出去”的初步建议。
铁路;工程建设;标准;对比
Abstract:The article proposes the preliminary suggestions on the standard"going out"through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railway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standard and its characteristics,railway standard management system,main tech-nical standard of high-speed railway between China and Germany and by drawing experiences from German railway technology and standard going out strategy.
Key words:railway;construction engineering;standard;comparison
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建设依靠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手段,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高速铁路总里程世界第一,在建规模世界第一,持续运行速度世界第一,高速铁路技术领先世界。德国是高速铁路技术原创国之一,承担了大量铁路国际标准的编制工作,对世界高速铁路的影响非常深远。通过系统地对比分析我国与德国铁路标准体系及主要技术标准,对进一步完善我国铁路标准体系,展示我国铁路发展最新成果,加快实施中国铁路“走出去”战略,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德国铁路标准体系由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组成。
技术法规主要涉及人身和动物的安全与健康、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用户权益等方面。德国与铁路工程建设直接有关的(如,铁路专用)技术法规由德国交通部铁路署负责管理,与铁路工程建设间接有关的(如,建筑通用)技术法规由德国建设部及各个州政府负责管理。此外,属于欧洲互联互通铁路运输网内的德国铁路工程建设还必须执行欧盟理事会和欧盟委员会发布的技术法规。
德国铁路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分为国际标准、欧洲标准、国家标准、行业协会标准、铁路公司标准五个层次。国际标准属于第一层次,由国际铁路联盟(UIC)、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等制订,主要是通用性、基础性或涉及多个专业间接口的国际标准。如《铁道线路等级分类标准》UIC700、《气候环境条件分类(系列)标准》IEC60721等。欧洲标准属于第二层次,主要针对欧洲铁路互联互通,由德、法等国主导,在遵守IEC和UIC等国际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欧盟各国的实际情况制订。如EN50317《欧洲铁路弓网动态检测要求与评估标准》等。国家标准(DIN)、行业协会标准、铁路公司标准(DS)分别属于第三至五层次,均是在不违反第一、二层次标准的前提下,结合德国铁路的实际情况制订。如《德国桥梁荷载标准》DIN101、《德国标称电压1kV及以上强电设备接地标准》VDE0141、《德国铁路建设和运营管理规程》DS300等。对铁路工程建设而言,第一至四层次的标准不够系统、完整,而第五层次的铁路公司标准才是德国铁路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的主体和核心,它涉及铁路工程建设所有专业。
德国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因此,各层次标准均根据国家、行业和企业的需求进行制订。德国标准化学会是德国国家标准的编制与发布单位,也是德国最大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公益性标准化民间机构。它代表国家管理基础性的、协会与协会间交叉重叠的标准。各行业协会的标准化机构负责工程建设、产品和服务相关的基础标准。企业的标准化机构则在围绕新产品开发、提高工艺水平、组织专业化协作、按用户需求和有关标准组织生产、建立完善质量体系等方面开展工作。标准化已成为德国企业组织生产的技术基础和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对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德国国家标准、各行业协会标准与企业标准是既有整体分工,又有局部合作、相互弥补的协调配套关系。
德国标准化行业协会有80余个,包括德国工程师协会(VDI)、德国电气工程师协会(VDE)等。行业协会专业性非常强、权威性非常大、组织内的成员单位相当多、涉及面相当广、工作效率也相当高,其行业协会标准具有对市场需求响应及时、制定速度快、知识产权政策灵活、标准推广高效等优势。
德国铁路工程建设标准的研发由政府主导,企业出资研究开发,完成的标准或标准设计作为技术专利全部归德国铁路公司所有,但参与开发的公司有该标准或标准设计的使用权,其他公司则需高价购买专利使用权。德国铁路公司负责管理标准规范和标准设计,并有义务对所发布的标准规范和标准设计及时修订“升级”。
德国铁路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主要有六大特点。一是综合性,各专业铁路工程建设标准以设计为主线,同时涵盖施工、验收和运营维护管理方面的要求。二是一致性,设计、施工、验收、运营维护管理一般在同一个专业规范(系列)的不同篇章中叙述,避免了标准间的矛盾。三是整体性,各专业高速铁路与普通铁路标准合一,不单独编制高速铁路标准,有关高速铁路的特殊要求仅在同一标准中单列章节或条款描述。四是合理性,铁路工程各专业规范的组成与相关的国际标准、欧洲标准和国家标准层次分明、内容衔接合理。五是协调性,在德国铁路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中包含有大量的标准设计。当标准设计数量较少时,直接纳入该专业的技术规范,作为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标准设计数量较多时,则另编成册,且被专业规范所引用,与规范等效。这些标准设计图纸从确保工程质量和运营安全的角度,对施工验收方法、施工允许偏差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使标准规范与标准设计形成一个有机的、密不可分的整体。六是系统性,标准中包括了相关管理内容,规定工程项目的管理部门和设计文件审查的内容及要求等。
德国铁路标准中的产品标准很少,铁路所用绝大多数产品均采用国家或行业协会标准。轨枕是铁路专用的,有产品标准《轨枕》DS306/ⅡBd2/00680c02。接触网器材也是铁路专用的,但其供货技术条件包含在专业规范中。
德国铁路工程建设的各个专业标准一般由若干篇(部分)组成,主体专业规范内的各篇(部分)均相对独立,可在不同时间制定(或修订)和发布实施,且只提供活页式打印文本或CD光盘,不印制成书,其目的就是为了及时吸纳技术发展成果,保证标准的先进性。例如,德国《铁路接触网技术规范(系列)》DS997的第一篇《接触网系统》DS99701在2001—2004年的4年中局部修订了5次。
建国以来,我国铁路工程建设标准经历了从无到有、由简到全、由参考借鉴国外标准到自主制定标准的发展历程。到2002年,我国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时速140km客货共线铁路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自2003年以来,我国铁路工程建设标准工作坚持高标准、高目标,采取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方式,结合我国国情,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全方位加大科研投入,及时总结国内客运专线铁路建设、运营的成功经验,基本建立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铁路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标准的技术水平也取得质的飞跃。
我国现行铁路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由综合标准和技术标准两部分构成(见图1)。综合标准涉及质量、安全、卫生、环保和公众利益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其技术要求现阶段是指我国《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铁道工程部分)》,管理要求主要指铁道部发布的建设管理制度。综合标准是强制性的。技术标准是铁路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核心内容。它由基础标准、通用标准和专用标准三个层次构成。层次的上下反映标准间的主从关系,上层标准制约下层标准,下层标准服从上层标准。为满足我国铁路大规模、高标准铁路建设发展的新形势和中国铁路“走出去”战略的需要,突出高速铁路时代特征,进一步体现铁路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系统性、协调性和简统化要求,我国目前正对铁路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进行优化调整。
图1铁路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框架
我国铁路瞄准世界先进水平,明确提出“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技术方针,全面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铁路特色的技术创新道路,建立了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包括测量、设计、施工及验收的高速铁路技术标准,在标准体系中突出反映了高速铁路技术标准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铁路工程建设标准在运行速度上涵盖低速到时速350km的高速铁路,在铁路类型上包括时速200km及以上的客货共线(双箱运输)、时速直至350km的客运专线(城际铁路)、货运专线(重载铁路)、高原(冻土)铁路,在适应能力上可满足多种气候条件、多类地形地质、多种运输方式。
中国铁路工程建设标准涵盖勘察、设计、施工、验收等工程建设全过程,适应客运高速化、货运重载化、管理信息化、检测现代化,能满足中长期铁路网发展要求,有利于提高铁路工程建设水平。
中国铁路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分类明确、数量合理、内容全面,是一个比较科学、开放、完整的体系。铁路工程建设标准协调配套,便于与国际接轨,有利于市场开放,有利于“四新”技术的发展及推广,有利于铁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能起到保证铁路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的技术控制作用。
1989年发布的我国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决定了我国的标准化管理体制是政府主导标准化。我国铁路工程建设标准的主管部门为铁道部,铁道部委托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负责铁路工程建设标准(含标准设计)的具体管理,对铁路工程建设标准(含标准设计)制修订项目实行合同管理。
中德高速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对比分析牵涉到国外技术标准体系构成的研究,各专业国外标准的收集、翻译和整理等大量基础性工作。目前,中德对比分析成果已基本形成,中德高速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对比分析比较结果见表1。
表1中德高速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对比分析表
中德高速铁路工程主要技术标准对比分析的总体结论和建议如下:
1)我国与德国铁路工程设计标准的项目基本一致。
2)我国与德国各专业设计参数取值基本相当。
3)鉴于目前我国铁路标准管理的体制和铁路工程建设标准的实际情况,建议在我国新编的铁路工程标准设计中,增加与工程质量和安全有关的施工方法、施工允许偏差、验收规定和调试检测要求等详细内容。
德国铁路依托其技术与标准在全世界的广泛影响力,产品与服务得以顺畅地进入国际市场并占据相当大的份额。其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参考借鉴。
德国铁路充分利用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在德国政府的鼎力支持、金融机构的互惠相助、铁路相关行业协会和团体组织的密切配合下,通过采取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等做法,成功地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其主要做法如下。
德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中承担了1/6的技术机构秘书处工作,在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和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CENELEC)中担负了约1/3的工作量。因此,许多欧洲标准和国际标准(如铁路方面的标准)是在德国标准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德国现有的2.5万多项国家标准中,约95%的国家标准等同采用欧洲标准或国际标准,采标率非常高。
对市场影响巨大的行业协会标准,一是由国家标准制定机构发布,使其成为国家标准;二是有对口的标准管理机构与制定欧洲标准的三大欧洲标准化组织——欧洲标准化委员会、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欧洲电信标准学会(ETSI)保持密切联系;三是将行业协会标准提交给国际或欧洲标准化组织,作为正式标准的提案。例如,德国电工标准化委员会(DKE)负责对口联系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德国电工标准化委员会编制的《铁路接地技术(系列)标准》先升为欧洲标准EN50122,后再上升为国际标准IEC62128;编制的DIN0115.102上升为欧洲标准《铁路网的供电电压标准》EN50163等等。
德国的技术标准与法律法规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有些技术标准被全文或部分地引用到德国法律法规文件中,有些上升为欧洲标准后被欧盟技术法规所引用,从而成为法律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德国标准的约束力更强、影响力更大。例如,德国电工标准化委员会编制《铁路接地技术(系列)标准》IEC62128就被欧盟委员会2002年颁发的技术法规《〈欧洲高速铁路兼容性指令〉电力牵引供电子系统实施细则》(2002/733/EC决定)引用。
德国政府和企业紧密协作,充分发挥德国标准、技术和产品的先进性,结合雄厚的资金实力,向工程项目所在国政府提供包括技术和融资的一揽子方案,使其较易决定在工程项目招标文件中引用德国的技术标准和产品服务,使标准成为契约合同的组成部分。德国通过资本输出,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简称:KFW)的政府低息贷款和商业银行的网点布局、融资经验,以及建设—转让(BT)、建设—经营—转让(BOT)等资本运营方式,要求所贷款的工程项目最大限度采用德国标准。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哈大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中就采用了德国铁路电力牵引供电标准。
此外,德国政府和企业紧密协作,争取国外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和产品供货订单。例如,在德国驻华大使馆设立交通参赞职位,该职位由西门子公司人员担任。
根据国内外铁路行业的发展形势,借鉴德国铁路标准“走出去”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铁路“走出去”的现状,建议主要从下列方面同步实施,逐步实现我国铁路标准“走出去”的目标。
1)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机制,制定配套的激励政策,筹措落实专项资金,通过国外考察和调研,制定科学的中国铁路标准“走出去”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
2)结合“十二五”规划,做好我国铁路技术标准体系的梳理、调整工作。加快我国铁路成套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满足国际铁路工程市场需要。
3)通过多层面、多方式的国际交流,向世界上推介我国铁路标准。继续分期分批开展我国铁路工程建设技术标准英文版翻译工作,对外广泛宣传我国铁路在高速、重载、提速和高原铁路工程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
4)在多渠道、系统、全面地收集国外有关标准并组织翻译工作基础上,深化开展中外铁路工程技术标准对比分析工作。
近年来,我国铁路特别是高速铁路工程建设成就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国与美国、俄罗斯、巴西、沙特、委内瑞拉等达成了合作建设高铁的意愿,与缅甸、波兰、印度和中亚部分国家达成了合作发展铁路的共识,在境外承揽的铁路项目涉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为中国铁路工程建设标准发挥其适应能力超强、高铁技术突出的特点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必要时,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与当地的市场需要相结合,对中国铁路工程建设标准进行适应性优化。纵贯委内瑞拉全境的铁路干线与加蓬672km贝林加铁矿铁路项目决定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这是中国铁路标准“走出去”的成功范例。
2006年11月6日,亚太地区62个国家在韩国釜山签署了泛亚铁路计划政府间协议,筹划了40多年的亚洲国际铁路网有望成为现实。为此,建议对成立以我国为主的“亚太铁路标准化协会”并组织编制“亚太铁路标准”、搭建我国铁路标准“走出去”的平台的可能性进行研究,逐步将中国铁路标准上升为类似于“欧洲铁路标准”、“北美铁路协会标准”的亚太铁路标准,进一步提升我国铁路标准的国际影响力。
为使国际标准更多地反映中国铁路领域的技术要求和经济利益,建议持续加强与国际铁路联盟(UIC)的联系,与欧盟、德国、法国、日本、美国等几个最重要的铁路标准化组织建立标准化战略伙伴关系。积极争取国务院及其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与我国铁路相关的国际标准立项、制定过程中,实质性参与有关活动。包括投票、参加国际会议、成为国际标准起草组的成员等,使我国高速铁路工程建设标准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能够首先实现“重点突破”。
近年来,我国铁路企业在大规模铁路建设中开展了大量的技术创新工作,取得了许多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这些技术是实施我国高速铁路技术“走出去”战略的强大支撑,利用好、保护好这些新技术是确保我国高铁技术领先,用新技术占领国际市场的有效手段。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输出技术、占领市场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在我国铁路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必须依靠“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手段,用标准输出新技术、占领市场,用专利保护知识产权,保持技术领先优势。
(责任编辑:魏艳红)
A
1004-9746(2010)04-0005-05
2010-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