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

2010-09-25 05:21肖菊仙邱泳明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0年6期
关键词:理工科人文培育

肖菊仙 邱泳明

[摘要] 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切入点,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理工科大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着人文知识欠缺,审美能力普遍偏低,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不强等现状下,应从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和科学技术高度综合化的现实需要出发,深入探讨了当前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性,以期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从各方面为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创造条件,真正使大学生把人文素质养成变为自觉行动,实现自身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 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培育

人文素养教育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本质要求。由于受传统“重理轻文”教育体制以及社会功利价值取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目前我国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往往比较差、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不强等现象。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具有什么样的理想和精神风貌,具备什么样的人文素养,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高校应站在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在重视科学教育的同时,要大力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努力培育和谐发展的高素质新型应用人才,以适应当前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和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一、当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人文素养主要是指人之为人应该具备的基本文化素养,它是由知识、观念、信仰、情感、意志等诸多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潜能,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及综合能力。它通过丰富的文化知识吸取、高雅的文化氛围熏陶、优秀的文化继承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而达成。培养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过程,是一个自我人性境界提升的内在生长和文化滋养的综合发展过程,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人文素养是大学生其它诸多素养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养,对于其他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当前,从总体上看,作为社会中极活跃、极易接受新生事物、快速吸纳新思想的高文化素养的青年群体,绝大部分理工科大学生都具备一定的人文学科知识,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但是,由于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以及教育思想与体制的制约,部分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存在着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文知识欠缺。理工科大学生作为知识精英,应具备广博的人文基础知识。由于受高考文理分科以及高等教育过分强调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我国理工科大学生专业基础理论扎实,但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对文史哲知识涉猎很少,人文基础知识薄弱和人文价值较模糊。具体表现为:不少大学生对世界人文文化遗产知之甚少,对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缺乏应有的了解,对我国的国学知识更是知之甚少。据调查,有81.3%的大学生没有读过《四书》、《史记》、《资治通鉴》等古典文学著作;有23%的学生答不出或答不全我国古代四大发明;68.7%的大学生不知道红军长征的胜利纪念日。

第二,艺术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偏低。艺术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增进人的思维开拓、求异与创新,推动想象与联想,触发创造思维的火花。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在教育观念上片面强调理工科教育培养的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因此,造成当前我国理工科大学生缺乏世界艺术文化,特别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艺术文化的熏陶,致使理工科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普遍偏低。另外,由于高雅文化在大学校园的缺位,使得网络文化、短信文化、街头文化等大众低俗化和庸俗化的文化在学生中大受追捧,致使大学生丧失了审美取向的方向感和基本的审美判断能力。

第三,人生价值观错位。价值观是大学生心灵深处最重要的信仰、信念和理想,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倾向在社会上滋生蔓延,影响了部分理工科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导致其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功利性强。具体表现在:重自我、轻他人、轻社会。道德情感冷漠,人文精神丧失、人文价值模糊。当前,相当一部分理工科大学生从个人本位出发,一切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淡薄,对他人、社会缺乏责任感;不会换位思考,不会体谅他人;热衷于讲“经营之道”,而“做人之道”日益被淡忘。

二、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表现在:

首先,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现代化建设输送合格的人才队伍,是 21 世纪为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而提出伟大战略决策。就高等理工科院校而言,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深化教育改革,就是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为导向,以彻底改变我国理工科长期沿袭下来的文理分割的教育格局。为此, 应实施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加强文理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具有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所需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必须的人文知识和修养。

其次,它是适应当今科学技术高度综合化的需要。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边缘学科、 交叉学科大量涌现,科学在继续分化的同时又朝着高度综合的方向发展,形成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与融合的局面。那么,单一学科已不能有效地解决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只有依靠多学科的协调与综合,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和方法。这就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更需要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加强自身人文知识的学习,使自己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努力提升自己的人际合作能力、 公共协调能力、 自我创新发展能力等人文能力。

再次,它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全完善。人文素养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很强的渗透力,是人的全面发展最重要的标志。高雅的人文修养可使学生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具备健全美好的人格品质,使自身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而这最基础的人文素养,只有在学校开设的人文课程 、营造的人文氛围以及开展的校内外人文实践活动中才得以培养和提升 。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应该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養的和谐统一 。因此,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教育,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能力,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对策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当前理工科大学生教育深层次的问题领域是人文素养的缺失问题。探讨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问题及解决途径必须从教育体系的整体视野来思考。

第一,要将人文素养培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大学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具有综合素质的高级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便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内容以及形式等无不体现了强烈的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观。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角度看,品德是首位,人文素质是基础。大学生科学世界观的确立、做人基本道德的养成及爱国情感的教育,无不渗透着深厚的人文理念。

我们应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青年学生,把广大青年学生更好地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通过不断改进大学生理论教育工作方式,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不断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规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要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文课程的比重。课程设置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和谐人才的关键。理工科高校要加大课程改革力度,科学合理地重构课程新体系,加强文理渗透和交融。文理兼容的课程设置,能够使以科学和人文为内涵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为此,在教学计划中,多开设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多增加人文知识类的讲座,这些讲座的开设客观上可弥足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知识面窄的缺陷,改变其原有的单一的知识结构,又可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人格品质、气质修养等内在品格,增加他们的人文知识的底蕴,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比如,我们井冈山大学就对全校的大一新生开设了《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这门课,在充分利用好当地的红色资源下,对大学生进行井冈山革命精神教育,而这又与学校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的办学理念相一致,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教育以及爱校教育,逐步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争创优秀的井冈山学子。

第三,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人文素质的成长需要良好的校园环境的熏陶。大学校园是集思想性、知识性、学术性、艺术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文化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校园人文环境直接影响到人的思维品质、行为习惯、元认知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的人文教育环境。要充分重视校园物化环境的建设,学校在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注重校园的绿化美化,多设计一些人文景观和景点,多增加名人、名言警句,赋予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以文化,使学校各处的人文景点彰显人文情怀,使学生能随处感受到人文环境的熏陶和感染,在不知不觉中升华精神,提高人文素养;大力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如举办各种展览会、纪念日、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文化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个性品质以及创新能力;要加强校园广播、网络、报栏、校刊、校报等宣传阵地的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

第四,要重视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只能用人来建树。”①教师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引导者,是培育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实施者。教师自身的治学态度,价值观念、言谈举止、人格特征等都会对学生有强烈的影响力和精神辐射的示范作用。没有一支较高师德素养的教师队伍,就很难对大学生实施人文素养的培育。因此,要强化理工科教师队伍建设,通过高校教师道德修养学习、职业培训、师德考评等方式加强师德教育和建设,倡导以人格感染人格,以心灵塑造心灵,在师生交往中倾注人文关怀。要培养科学与人文背景兼备的全面型教师,使教师在知识传授中注意向学生灌输人文精神的内容,做到专业教育内容和人文精神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第五,要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丰富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教育不只是课堂教育,校园教育等人文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把所学的人文知识内化为学生实际行动中,使人文素养的培育贯彻到社会实践中,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做到知行统一。因此,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并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广泛接触社会。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寒暑假,结合专业学习的特点,大力开展科技推广与应用、暑期“三下乡”、“红色之旅” 学习参观等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事实证明,社会实践有助于理工科大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促进自我不断社会化;有助于增强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服务精神和责任意识,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育是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实需要,是符合当今时代文理交融渗透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趋势。人文素养的培育对于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国家民族的未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理工科院校有责任在提高他们科学素质的同时,逐步培育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使当代大学生不仅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有用人才。

注释:

①《湖南教育编辑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概述[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173.

参考文献:

[1] 王智平,李建民,王瑞祥.大学素质教育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 李训贵,宋婕.大学人文教育路径的思考、选择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第5期。

[3] 谢朝清,马恒民,王俊霞.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法新探[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2期。

[4] 韩奇生,卿中全.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与培育[J].高教探索.2008年第5期。

[5] 桂署钦.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研究之一[J].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11期。

[6] 余会荣.高职院校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作者简介:

肖菊仙(1983-),女,江西吉安,硕士,助教,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邱泳明(1979-),男,江西抚州,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理工科人文培育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不理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理工科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研究
师范类院校理工科科研发展问题探析
有关理工科线性代数教学改革必要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