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敏 常中华
[摘要] 模因论提出语言的模仿、复制与联想是语言传播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在探讨流行语词汇和语句两大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提出在日常教学中增添英语流行语的模因教学,选择强势模因并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从而弥补现有大学英语教材选材上的不足。
[关键词] 模因流行语大学英语教学
引言
模因论(memetics)是语用研究的新领域,提出语言作为一种模因(meme),通过模仿和复制得到传播和推广,是文化的基本单位。任何字、词、短语、句子、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都可能成为模因。(何自然,2007)我们学来的单词、语句以及他们所表达的信息在交际中又复制、传播给其他的人。当这些信息在不断地复制和传播的时候,模因也就形成了。(何自然,2005)模因论中提出人类学习语言依靠的是模仿、复制与联想。模仿和复制不是简单的“克隆”,而是优秀语言模因的重新排列组合。正如模因论,就是建立在基因的进化论观点上,提出模因是语言文化的复制因子,并模仿“基因(gene)”一词创造出了“模因(meme)”。模因不断变异推动了语言发展,而语言又是模因的载体,模因的传播正是借助了语言作为交流手段的强大功能。
“流行语指的是某个时期在某些人中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郭熙,1999)流行语作为一定时期内广为流传的、有影响力的语言,之所以能得到模仿、复制和传播,就是语言模因作用的结果。一些语言模因,由于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而被强化,形成强势模因,或变得流行起来。语言模因在流行语中的复制和传播,主要是受到社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变化的影响。当今的流行语后缀“族”,作为语言模因,其“家族成员”可谓是不断发展壮大,如最近出现的热门词汇“蚁族”、“啃老族”、“月光族”、“彩虹族”等等,都丰富了该语言模因,使其不断创新。
一、流行语模因的表现形式
流行语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对已有语言模因的加工和再创造,其表现形式主要可分为词汇和语句两个大的类别。
1.词汇
词汇的发展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流行语词汇的出现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轨迹。在其构成方法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词根加词缀的构成法,如反映鲜明时代特征的前缀“Mc”。最近,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大量打工者涌入城市,他们有的并没有固定住所,因此,“麦难民(McRefugee)”一词就进入了我们的视线。该词2007年最早出现在日本,是由McDonalds(麦当劳)+ refugee(难民)组合而成,指那些低收入打工者因负担不起大城市的房租,索性寄居在24小时营业的快餐店,节约生活成本。2010年3月发生在上海麦当劳的两位“麦难民”伤人事件, 则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些城市的隐形流浪者,并接受这个新词。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以Mc为前缀的词语,如McKids指因吃太多垃圾食品而过度肥胖的小孩,McJob指低收入、低名誉、低尊严、低补贴、没有前途的服务业工作,而做McJob工作的人怎就是McSlave等。(刘彦,2008:232)这一词缀的发展,很好地说明了流行语词汇的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结果。
1972年美国尼克松总统的"水门(watergate)"事件,拉开了以“-gate”作为词缀表示各类政治丑闻的序幕。Watergate本为一个酒店名称,尼克松窃听丑闻在这里被发现后,使尼克松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引咎辞职的总统。该事件的轰动性和影响力使人们不仅记住了Watergate这个词,更是热衷于把各种政治丑闻和“-gate”联系在一起,从而赋予了“gate”新的内涵。现阶段,各类“门(-gate)”丑闻已经扩展到经济、娱乐、体育等领域,凡是丑闻、闹剧、绯闻都可冠之以“门(-gate)”。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类新闻事件不断发生,新词也层出不穷,常常翻新。例如,2010年“捐款门(donation gate)”事件,指娱乐明星章子怡遭遇的捐款风波;2009年“气候门(climate gate)”丑闻,指黑客攻击多位气候学家的邮件和文件,并指出他们伪造气候变化的说法;2004年“虐囚门(prisoner abuse gate)”事件,指美英联军的官兵在伊拉克虐待战俘的事件。值得关注的是,尽管“门”来源于英语,但是在汉语中的模因效应已经大大超过其源语,成为一个表义性强的高产词缀。
2.语句
语句来源广泛,可能是名人名言等具有权威性的语言信息,也可能是流行文化如电影、歌曲等。这些内容特别容易成为流行语模因,被普通社会成员模仿或直接引用。人们在模仿时,在固定的句式结构中放入具有时代性的不同内容,从而形成新的语言模因。例如,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的名句 "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就经常得到人们的模仿和创新,从而成为新的流行语。该名句被模仿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To...or not to...-that is the question",省略部分可替换成不同的动词,如:
1)To fly or not, that is the question
2)To Nationalise or Nor to Nationalise Is the Question
另一种是 "...or not ...-that is the question",省略部分可替换成不同的名词,如:
3)3-D or Not 3-D: That Is the Question
4)Taboo or Not Taboo? That is the Question
再如18世纪欧洲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名句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如果冬天来了,夏天还会远吗?),也是长盛不衰的语言模因。一般情况下,人们通过替换其中的名词和部分动词,套用在结构 "If ... (comes), can ... be far behind?”内,就创造出了新的语言内容。如
5)If summer comes, can fall be far behind?
6)If KFC changes oil, can McDonalds be far behind?
7)If 3D TV Is Here, Can 3D Camcorders Be Far Behind?
这些语言信息不仅在英语中被频繁使用,其表现形式和结构已经被汉语所采纳,同时成为汉语的语言模因,如“还是,这是个问题”。
8)实话还是假话,这是个问题(《北京晚报》2010/4/13, p. 16)
9)喝酒还是驾车——这是个问题(《光明日报》2010/1/9, p. 8)
10)南京彭宇案:扶,还是不扶,这是个问题(《南都周刊》2007/12/28, p. 11)
再如,“来了,还会远吗?”
11)飞跃红了,回力还会远吗?(《申江服务导报》2009/9/19, 申周刊02)
12)阿娇来了,冠希还会远吗?(《新闻晚报》2009/2/19, A46)
这些语句保持着长时间的生命力,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和采纳。
二、英语流行语的模因教学
国内大学英语教材尽管在内容、选材上不断进行更新,但是在反映当下流行语方面还是存在滞后和脱节的现象。在内容方面,不论是读写教程的篇章选材,还是听说教程的话题讨论,都是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词汇为基础,为了使语言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满足大学生追求新知的渴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加入时下流行的语言模因,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然而,流行语教学也应该有所选择,而不是“来者不拒”。 我们应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如何依照地道的表达形式来与别人交流各种不同的思想。对于语言教学,选择那些能够让学生在将来的语言应用方面直接套用或者类推的流行语言模因,对其进行模仿和创新,才可起到提高英语水平的作用。
1.强势模因的选择
流行语根据其流行时间的长短与影响力的大小,可分为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有些语言模因的生命力短暂,只是某个历史时期内被频繁使用,之后就不再流行,如昙花一现,这样的模因就不具备强势模因的特点,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然而,语言的强势与弱势也是相对而言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曾经的强势模因会因时代的发展,渐渐退出语言的历史舞台;而曾经的弱势模因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重新回到大家的视线中,变成强势模因。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尽量选择具有时代性、典型性的强势模因,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兴趣范围、模因本身流行的领域等因素,选择适合课堂教学内容的语言模因。本文中提到的莎士比亞和雪莱的名句,他们从产生到被广泛地模仿、复制和创新,已经走过了数百年的历史,可称的上是强势模因。选择这些模因,不仅可以使学生从一个崭新的视角了解英美文化,让他们领略到这些语言瑰宝的强大魅力和影响力,同时还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选择、采纳并模仿这些语言模因。语言模因的传播机制主要有重复和类推,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就是要遵循这一机制,熟悉语言运用的方法,掌握语言传播的规律,做到在学习过程中提高效率,“举一反三”。
2.流行语与教材内容的结合
流行语教学若能和大学课本相结合,而不是孤立地进行讲授,则更能提高教学的效率。笔者在讲授《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第一版)》第一册第5单元“What is your favorite food?”时,针对洋快餐已深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现状,从介绍快餐文化入手,再结合McKids,McJobs, McSlave等词汇的涵义,使学生了解到西方快餐文化对语言发展影响的同时,更能通过这些词所包含的贬义色彩,深刻意识到现阶段人们对快餐文化弊端的清醒认识。
再如,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中的开篇“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这句话现在仍被广泛模仿、复制和创新,影响深远。《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译(第一版)》第二册第2单元的环保题材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The majority of nations concern themselves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regardless of its effect on the global ecology”,意为“绝大多数国家只关心经济发展,而无视发展对全球生态的影响”。笔者在讲述该单元时,结合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使用简·奥斯丁的这个名句对课文中的句子进行了模仿和创新如下“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the majority of nations in pursui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ust be in defiance of its effect on the global ecology”。改写后的句子更加突出现阶段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让学生学会了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相似信息。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再让学生尝试用该句式结构和不同的题材内容相结合,从而学会用相同的形式去套用不同的内容。
需要强调的是,英语流行语的模因教学不应游离于必修课程的教材之外,而应该是教材内容的有益补充。
三、结论
模因可催生新的语言变体,英语流行语中的创新性表达都是一种模因变体。大学生对于流行语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因此,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不仅要发掘课本已有的语言知识,还要将当今的语言现象引入课堂,让学生能够时常接触到鲜活的语言,弥补现有教材不能很好反应现实生活的不足。语言的发展就是对已有语言模因的模仿、复制和创新;语言模因作为语言发展的基本单位,是流行语产生的基础之一。在英语流行语教学实践中引入模因论,将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现象及其产生的语言学方面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陈琳霞, 何自然. 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2): 108-114.
[2] 郭熙. 中国社会语言学[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3] 何自然. 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4] 何自然. 语言模因说略[J]. 现代外语, 2007(1): 30-39.
[5] 何自然. 语言中的模因[J]. 语言科学, 2005(6): 54-64.
[6] 刘彦. 时尚英语2: 美国流行文化A-Z[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7] 杨婕. 新闻标题中流行语的模因论研究[J]. 外语学刊, 2008(1): 79-82.
作者简介:
张敏(1979-),女,河北邯郸人,河北大学外语教研部,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翻译,教学。
常中华(1969-),女,河北省蔚县人,硕士,河北大学外语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和教学法。
基金项目:
本文为河北大学第六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英语流行语中的模因教学探讨”的论文成果,课题编号:JX06-Y-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