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2010-09-25 05:21王国桥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0年6期
关键词:文化背景典故跨文化

[摘要]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大学英语教学应以交际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导入为手段,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重要性方法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而各民族的文化和习惯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与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文化差异是影响学生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而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只注重语言本身, 而忽视文化教学,造成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低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既要重视语言知识的教学,又要重视文化知识的导入,使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在自己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的风格和传统,是一个社会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任何内容都可以通过语言来反映。文化对语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一个民族的语言反映了这个民族的文化,而一定时期所产生、所流行的语言也折射出那一时期的社会文化现象。在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大学英语教学应以交际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导入为手段,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而提高他们用英语交流信息的能力.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掌握目的语并能进行交流。成功的交流除了依靠良好的语言结构知识外,还依靠有关的文化知识。新的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对语言教学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信息在教学中进行渗透与讲解,丰富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

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中的课文大多选自原文材料,体裁多样,题材丰富。如果在讲解课文的同时,补充介绍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而且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的培养与提高都离不开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语言学习与文化能力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所以广大英语教师要充分认识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意义,结合教学内容增加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与渗透。

二、文化导入的方法与途径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英语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素质。在教学中英语教师可采用讲解法、对比法、典故引入法、融合法等切实有效的方法进行文化导入,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讲解法

讲解法是指选出目的语文化中较为突出的文化现象,尤其是容易引起交际困难的文化内容进行专门讲解。语言文化教学始于知识的传授,通过文化信息的输入,讲解法可使学生快速进行必要的文化知识的积累。比如学生在阅读中读到“He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会感到困惑。这时需要教师对句中涉及的文化信息进行讲解。在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基督徒为了表示对政府的忠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徒在星期五吃鱼的习惯,因此eat no fish表示“忠诚”的意思;而play the game中的game表示“比赛”,比赛中必须遵守一定的比赛规则,因此play the game就表示“按规矩办事”,引申为“办事公道,光明正大”的意思。这样的文化导入可以丰富学生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了解英语语言国家文化的兴趣,进而调动其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2.对比法

通过文化差异的对比能使学生了解母语和目的语在语言结构和文化方面的异同,从而产生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敏感性。教师可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而且从多方面进行对比:母语文化与异族文化的不同、本族人和异族人对母语文化认识的不同、本族人和异族人对异族文化理解的不同。例如在跨文化交流中,一种文化中人们习惯交流的话题可能是另一种文化中人们设法回避的话题。中国人见面时常问:“你吃了吗”,“你去哪?”,交谈中习惯于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家庭状况等等,而这些在西方国家都是交谈的禁忌。此外,在中国individualism表示“个人主义”是贬义,在中国更强调集体表现和合作精神,而在西方,则强调个人表现和竞争,他们认为不愿意显露自己才华的人是不可思议的,这就是文化差异,即价值观不同的问题。

3.典故引入法

引经据典是每个民族交谈或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经常在不自觉间运用属于各自民族文化遗产的典故。运用典故不仅可以润饰语言,使之言简意赅、生动形象,而且使人们更易于沟通思想。英美人的历史典故多出自希腊、罗马神话、《圣经》等。在《大学英语》的课本中有许多课文中引用了文学和《圣经》中的典故。这些典故许多学生并不熟悉,这就需要教师对这些引入的典故进行讲解和补充。例如在《大学英语? 精读》第三册第三单元“Why I Teach”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根据《圣经》记载,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并将生命之气吹进他的鼻孔,使之成为能呼吸、有生命的人,这样上帝“造人”的工作就完成了。很明显,作者运用了《圣经》里的这个典故,把教师比喻为创造生命的上帝,即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经过教师的教育、塑造,不断积累知识,不断进步并成长为有文化、有思想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引入介绍这样的典故,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涵义。

4.融合法

融合法是指将文化内容与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有些语言材料本身就是介绍目的语文化习俗、词语典故、风土人情等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将语言知识的讲解与文化知识的介绍融合在一起,使文化导入与语言教学的内容统一起来。例如《大学英语? 精读》第三册第四单元的课文题目是“Lady Hermits Who Are Down But Not Out",在讲解课文之前需要先把题目的含义解释清楚。题目中的“Down But Not Out"源自一个拳击术语“down and out"。在拳击比赛中一方被击倒在地后,裁判就从一数到十,如果数到十时倒地一方仍不能完全站立起来,即判另一方获胜,比赛结束,倒下(down)的一方只好出局(out of the game),不可能有获胜的机会,由此产生了习语down and out,比喻彻底失败,毫无希望或前途。此短语可引申指一个人的生活状况十分窘迫“穷困潦倒”“一无所有”。而 “down but not out”则指这些生活在大城市的女隐士们没有经济收入,无家可归,到处流浪,生活穷困,但她们并不“潦倒”,不向残酷的现实低头,从不公开乞讨,很有自尊,顽强地生活下去。

英语课堂教学毕竟课时有限,仅靠课上时间介绍文化背景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辅助进行文化教学,组织学生观看英文原版电影、录像,通过观看生动真实的影视故事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与社会习俗等。再者,可以定期进行系列性的学术讲座,文化讲座可以将支离破碎的文化信息重新整合,使学生获得较系统的文化信息。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与文化现象有关的书籍、报纸和杂志等,有意识地涉猎并积累有关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

综上所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产生的条件和发展的动力,两者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大学英语教师一定要有文化意识, 结合所教授的内容,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文化输入, 把文化导入融入英语教学之中,使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学习文化, 枯燥的语言教学也因此而生动有趣。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化修养,而且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积极性,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汲取知识, 为成长为跨世纪的新型复合型人才打下良好基础。广大英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导入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不断探索和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鲍志坤.也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外语界,1997,(1).

[2] 田德新.外语教学中的交际文化背景知识[J].外语教学,1999,(1).

[3] 束定芳.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界1996,(1).

[4] 曹文.英语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J].外语文化教学与研究,1998,(3).

[5] 李荫华.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王国桥(1971-),女,汉族,河北无极县人,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典故跨文化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典故逸事龙文鞭影
本土文化背景下的童谣教学策略——以中班语言活动《茶口粉干》为例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闻鸡起舞
哈哈镜
哈哈镜
典故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