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国 冯 刚 蔡 冬 玲杨益
[摘要] 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的一种类型,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政府、企业、学校的资源整合是促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本文研究政府作为高职教育资源整合的领航者,制定可行的校企合作措施,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共建人才培养,高职在校企合作中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校企之间资源共享,从而更好打造地区职业教育,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 教育资源整合校企合作多赢
1.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历史赋予其必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高职教育20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注了强大的基础动力,促使我国社会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但我国的职业教育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外的职业教育差距很大,就其原因主要是教育资源整合的问题,只有在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进行密切的协作,共同打造职业人才的培养,才能使一个企业有人才的基石,才能让学校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社会需要,才能更好的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2.校企业合作中的问题
在我国,职业教育学院、企业与政府之间相对独立,学校与企业、政府三者之间缺少有机协作,导致了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责任意识不强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利益实体,很多企业首先看重企业的经济效益,然后才是社会效益。对企业来讲,一个新员工,最好能立即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希望用最少的投入在员工身上创造最大的效益。究其原因,我国改革开放30年,市场经济和法律制度不健全,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很多企业成熟度不够,尽管绝大多数企业家都知道,人才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但就是不愿意去履行社会责任。大多数企业家都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事,企业是使用人才的地方。因此企业在校企业合作中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强,是校企合作良好推进的重要障碍。
2.2.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难适应企业人才所需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力图培养企业所需人的人才,但往往事与愿违。很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还是沿用本科压缩饼干的专业课程设置。目前,全国示范高职院校绝大多数都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技能。但很多高职院校建立的校外实训或校内实训基地学生实训时间太短,学生难与掌握其真正的技能,并缺乏严格的学生校外实训技能考评管理操作机制,因此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所需人才有很大的差距,导致高职院校人才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企业找不到所需的人才的两难境地。
2.3.政府在校企合作之中的法规可操作性不强
目前,我国针对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方面出台的诸多政策,但可操作性不强,如:1996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 2005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2006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107号),指出企业按规定支付给在本企业实习学生的报酬,可以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依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扣除。但同时规定企业与学生所在学校必须正式签订期限在三年以上(含三年)的实习合作协议。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校企合作。但实践中,可操作性不强,某些地区的相关职能部门没有很好地把这些法规进行具体的付诸实践,并监督执行。
3.教育资源的整合
我们认为教育资源整合是以高校作为整合主体,在以政策为导向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进行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优化整合学校及企业资源,达到优势互补,实现多赢的一种资源利用模式。
根据教育资源整合的范围,可以分为内涵式和外延式两种。内涵式资源整合是指通过合并或资源重组把分散的、规范较小、闲置的高等教育资源进行重组,统一分配,按照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进行定位,从而达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效益。外延式资源整合是指通过高校内资源和高校外资源进行吸引,来弥补高校内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而进行整合的一种形式。其主要途径有校际共建资源整合、校企共建资源整合、国内外合作等模式。外延式资源整合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资源整合的优势,可以达到教育资源软硬件之间的共享,校际之间共享教学资料,设备、师资;校企之间共享车间、技师、实训基地、研究成果等。
4.政、校、企多赢的措施
地区教育主管部门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领航者,在教学资源整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对地区的教育资源整合,将关系到一个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衰。教育主管部门联合其他职能部门,在国家的宏观政策的指引下,对地区的职业院校,企业相关资源进行整合,将会有力的促进行地区的职业教育,为地区的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也需要积极主动的寻求企业教育资源,达到优势互补。企业也需要较强的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意识,知道只有充分的与职业院校合作,企业才能拥用企业所需的合格人才,才能降低企业人力成本与产品生产成本,才能更好的为地区的建设服务。
4.1.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法规,保证教育资源自觉整合,赢得地区的经济建设
我国政府可以借鉴国外的相关政府的经验,在职业教育办学上时行宏观的指导与监督。如美国制定了企业在接收学生时付给学生的工资可以低于最低的工资标准,政府提供财政上的鼓励措施,提供工资补助金,在学校、企业之间充当中介角色的“中间人”等。澳大利亚政府资助的最大公立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TAFE学院,主要是为各个企业培养技术工人、服务和技术人员等。英国以职业资格证为引导整合各方资源。英国法律规定,高职毕业生必须获得GHVQ证书才能就业,企业不能使用未获得GHVQ的工人,这样使得企业主动参与校企人才共建上来。因此我国在教育资源整合上必须首先制定完善的法规,并切实可行。任何一个企业,任何一个工种,劳动者必须具有相应的认證部门的职业能力的认证,并具有对职业资格的人员进行税收减免,对企业税收进行减免,对不具有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员工所在企业进行处罚的法规,制度等。
另外国内相关城市的经验也可借签。如宁波市在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做法,建立由教育局牵头,发改委、科技、财政、人事、经委、劳动保障和相关行业等部门参加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对地区的职业教育进行统筹规划应用型专业、学科建设和紧缺人才培养并确定专项资金分配原则;审定人才培养基地的验收结果;研究决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中的重大事项。为职业教育更进一步明确方向。
政府需承担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进行培训的工作,一个地区如果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强,企业各自为政,地区的经济建设很难有质的飞越。因此,以政府牵头,对企业重要人员进行培训,强化其社会的责任。美国的企业不用政府出面,会主动去寻求职业院校进行校企合作,因为美国的公商界都知道,人力资源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只有提高员工素质才能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
4.2.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共建赢得合格人才
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共建,将会让企业赢得高校的重要的人才,只有企业主动积极参与企共建进行人才培养,才能让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真正有用武之地,企业对所拥用的人才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企业与学校共建实训基地,充分利用企业所拥用的技术资源,把学校实训基地建立在企业或学校中,企业在一边进行生产的同时,一边进行人才培养。利用企业拥用的技术工人,对学生进行强化培训,让学生熟悉企业工作过程,对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充分应用。利用学生低成本的劳动力,企业不仅可以用较少的成本生产合格产品,同时对企业人才进行培养,为企业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用利益、激励、制度、情感,来保证校企合作正常有序进行。一个企业只有充分意识到人才资源的重要性,才能进行可持续性发展。建立校企师资共享,企业技师可以到学校做“双师型”教师,不仅培养了企业所需人才,而且自己也有额外的收入。学校中的教师可以对企业中的现有的技术工人进行理论与实践指导,进行技术创新与产品工艺创新等。建立校企之间设置共享,企业在扩大生生规模时,可能考虑到规模的扩大中地价问题,因此可以把厂区建在学校,利用学生闲置的教室,空地等进行生产,这样既方便学生的实训、实习,也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这可是一举双赢。
4.3.高职院校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赢得办学质量的提升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地区经济建设为出发点,进行专业设置;改革传统的本科压缩课程的课程模式,以市场为导向时进行专业课程设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教学的改革;以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为基准,进行人才培养。专业设置以符合区域经济发展为标准,对地区的同类高职院校进行专业的整合,建立特色专业,特色课程,打造专业课程名师方式进行改革,充分发挥地区的职业教育特色,进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在高职院校之间建立专业共享,设备共享,课程共享平台,促进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在办学理念上,采取多元化的办学体制,由传统的独立办学向产学研结合,校企结合等形式,在办学层次上,由传统的学历教育向订单式培养,职业资格培养方式进行转变等。只有这样,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才能适应企业,才能真正提高高职院校的办质量。
重庆科创职学院这几年时间,就以改革专业设置,加强课程教学的改革为突破口,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根据企业所需,充分与企业进行合作,进行高职人才的培养,每年毕业的学生均被企业抢空。每年所招收的新生,均突破预期招收人数,整个学校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由次可见,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本,进行专业及课程的改革。
5.结论
教育资源的整合是一个地区乃至我们国家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模式,只有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上,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企业才能赢得高校的人才,学校赢得更好的教育教学质量,政府才能赢得更好的社会效益,才能更好为地区经济建设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肖化移,闫磊.国外职业教育集团化典型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中国现代教育装备[J].2009年第6期(总第76期) 169-171页.
[2] 吴柏安.我国社区高等教育资源整合论.当代教育论坛[J].2009年第7期(上半月刊) 92-94页.
[3] 北京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研究[OL].http://www.bjjydd.gov.cn/zwgk0818/ddbg/2008-10-27/1495.html
[4] 方光罗.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光明日报[N].2008-1-9
作者简介:
李学国(1975-),男,汉,四川资中,重庆科创职业学院讲师,本科,研究方向:数据库及数据挖掘,职业教育。
冯刚(1975-),男,汉,山东肥城,重庆科创职业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嵌入式设计及应用技术。
蔡冬玲(1983-),女,汉,重庆,重庆科创职业学院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计算机辅助设计与CIMS。
杨益(1973-),女,汉,重庆,重庆科创职业学院讲师,本科,研究方向:计算机基础教学,职业教育及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