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小平
(玉林市卫生学校,广西 玉林 537000)
一体化教学在临床检验教学中的尝试
韦小平
(玉林市卫生学校,广西 玉林 537000)
一体化教学;教学改革;临床检验
临床检验是检验专业重要的专业课之一,中职学生临床检验的教学通常沿用大学的教学模式划分为“三段式”:先理论,后实验,再实习。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使学生很难适应临床工作。尤其现在的中职生,入学门槛低,基础差,按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培养实用型医技人才的目的。因此,笔者根据一体化教学的理念,在临床检验教学中进行了探索性的改革和尝试。
一是修订教学计划。我校成立了检验教学改革小组,修订了医学检验实施性教学计划,增加了临床检验的课时,将临床检验课程传统教学计划中理论和实验的比例1∶0.92调整为1∶1.61。减少了理论课的教学,增加了实验课的比例,突出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二是构建理论和实验一体化的教学场所。将原有的临床检验实验室改造为能同时满足理论和实验课教学要求的一体化教学场所,例如增加和完善多媒体设施等。
通过整合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使理论与实验在课程结构上、时间上、空间上融为一体。如可将教材中“血液标本的采集和抗凝”、“白细胞检验”、“红细胞检验”、“血细胞分析仪”等章节进行整合,原理论课的20学时就会缩减为10学时,缩减的学时就可留给实验课。还可将“微量吸管的使用”、“毛细血管采血”、“各种细胞计数”、“静脉采血”等内容全放到实验课上讲和做。在一体化教室上课,讲授时间应少于30分钟,由于讲授时间少,教师必须精简内容,以“实用、够用”为准。
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进行一次示教,而一体化教室是在原实验室的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设施,通过课件可以使教的操作过程反复重现,使一次没看懂的学生通过反复观看从而学会操作,以培养学生扎实的职业技能和较强的技术再现能力。
一体化教学的形式多样化。除了先讲后做外,任课教师也可以一边讲授基本理论,一边通过实验演示工作原理,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吸收消化,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中学到知识。任课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再讲理论,如书上对“有效离心半径”的解释,学生觉得很抽象,而在一体化教室,就可以让学生在离心机旁先看什么是“有效离心半径”,再对照课本中对“有效离心半径”的描述来学习,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了,而且印象深刻。
按教学计划,学生在入学第二学期即第一年就开设临床检验课,到第五学期即第三年才进入医院实习。从开设课程到进入临床之间隔了一年多,而且学生对多数实验项目只做过一次,进入临床实习时已经没有印象了。因此,我们利用学校附属医院的优势,按照职业教育的规律和课程整合的根本要求,在附属医院检验科设立校外实训场所,使学生在对每个单元如血常规、尿常规等实验学习结束就去医院见习一次,学生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如双休日或自习课轮流去实习,加强课程实践环境与岗位的统一性,使学生学完理论知识后立即通过“做”来实践、印证,在实践过程中遇到共性问题时,再回到课堂上予以解决。
在中职学校中,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理解能力较低,使教学进度与学生的掌握程度不能同步,这样很难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再加上传统教学手段单一,理论课的讲解常常是“空”而“虚”,难以被学生消化和吸收。而一体化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遵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既加强了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组织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又增强了教学过程的能动性和互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我们以2005级检验1班为对照班,2006级检验班为实验班,将这2个班学生第一学期的学习成绩通过统计学处理,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以血常规检验为例,用统一的操作考核评分标准和实验条件,并由相同的教师监考,每位教师只监考2位学生,以确保学生的一举一动都在监考教师的视线内。对照班与实验班的平均分比较使用成组设计t检验,各分数段的比较使用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结果见表1,2个班学生的平均分和各分数段人数所占比例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表1 2个班学生的血常规技术操作考核成绩比较[n(%)]
中职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教学重点是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基层医疗机构输送合格的“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人才。一体化教学融理论、实验、实习为一体,使学生能尽早了解和接触实际工作,延长了学生的医学技能实践时间,教学中实施现场教学,学生能清晰地看到所学知识应怎样应用于临床,使其认识到掌握这些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强化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解决了分段教学模式中所存在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及临床应用不连贯、不衔接等问题。理论、实验、实习一体化,其本质是“教、学、做”一体化,是以“做”为主的课程整合模式,是突出对学生“先会做”这一实践能力的培养,然后才是“后懂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真正是实用型人才。通过对近30家实习医院的调查了解,医院普遍反映我校检验专业的实习生虽然理论知识不如专科和本科学生,但操作技能比其他同类学校的中职生强很多。
近年来,中职学校降低招生门槛,生源质量差,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绝大多数学生是初中毕业后没有考上高中的后进生,他们是以失败者的心态走进校门的,希望能从职业教育中找到成功的体验。如果我们仍然沿袭传统教学模式,讲授成套的理论,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失去信心,产生厌学情绪,这成为了中职学校学生流失率高的重要原因。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失败者,并不表示其“动手”不行,相当多的中职生一拿起课本就头痛,但做起实验来就兴致勃勃。一体化教学是一种“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只有更多地给学生自己做的机会,他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学生一旦学会做一项实验,其学习信心自然会增强。通过一体化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继续学习的自信心有所增强,对专业的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变,使本来不善于“看书、背书”而要退学的学生,因发现自己还能在学校学会“做工”而留下继续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集中实习分别进行,理论教学的内容与实验、实习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脱节,这样不利于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而且学生对单纯的理论学习觉得枯燥无味,没有兴趣。一体化教学针对职业岗位需要,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融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为一体,把抽象且枯燥的理论知识科学地、有效地转化到生动有趣的实践过程中去,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边做边学,使教、学、做合一,手、口、脑并用,在训练中理解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并将感性认识自觉地上升为理性认识,使整个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虽然一体化教学构建了立体化实践教学平台,为中职医技类基础实践课程改革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但也发现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即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明显,但理论知识提高不明显,从而导致学生参加全国执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没有明显提高,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加以引导,并加强测试和考试训练。
一体化教学虽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但并不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也不能简单地把课堂搬到一体化教室,而是需要任课教师花精力和时间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并精心设计,否则只能流于形式。
[1]王奎英.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9,5:49~50.
G424.1
A
1671-1246(2010)12-0038-03
本文系广西卫生厅科研课题“中等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Z2007373)的论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