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静
正如人们常说的,幸福的人都是相同的,不幸的人总是各式各样。学习中也如此,优秀的学生都是相同的,学习困难的学生是各式各样的。明明是一个三年级的小女孩,非常可爱,很健谈,说起自己和班级的事情总是是滔滔不绝,父母是做生意的,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她语文和英语功课是优秀的,可是对数学成绩总是不够理想,当全班同学平均分九十几分时,她就是只有六七十分,令老师头疼,家长担忧。一个教育专家说过,转化一个学困生不亚于培养一个优秀生,经过一段时间观察了解,我发现了她学习数学的一些困难及教学点滴启示,愿与大家分享。
一、看到数学就烦,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缺陷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动力,通过访谈得知:读幼儿园时老师让她算几加几,她总是很慢而且要用手指头,一次老师让她不要用手指,她就算不出来,然后就敲自己的脑袋,觉得数学很难,所以从小就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像这样的情况学龄前孩子的家长也常常经历过,看别人的孩子都会算加减法,而自己的孩子就是不会,然后就忍无可忍骂孩子“你怎么这么笨”。这种伤害将造成学龄前孩子学数学的恐惧,缺乏学习兴趣。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孩子的差异性,我们作为老师和家长不能忽视,也不能心急。当你的孩子数学计算直观阶段还没充分的经历的时候,不能拔苗助长。抽象到数字计算,需要一个阶段,要让你的孩子在情境中常常体验数学的趣味和成功的体验,这是学好数学迈出的第一步。在一定意义上,非智力因素对于开发智力,优化学习品质,塑造良好学习习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易混淆知识点,基本的学习技能存在缺陷
我在她的错题里发现:她在学习数学时,相似的知识之间非常容易干扰。加法与乘法,乘法口诀中比较相似的。比如三七二十一口与四七二十八混淆,四九三十六和七九六十三;2×3与2+3,3×4与3+4混淆等等。这些基本技能是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如果没有运算的准确性,就无处向灵活性、简捷性等更高思维程度发展。从中可以体会出,学生的错误不是教给的,而是学习者构造了自己特有的概念与程式造成的。从错误中折射出她数学学习的难点问题,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给孩子树立正确的错误观,在改正错误中发展,根据自己不同的错误加强针对性的练习。
三、做数学题容易晕,学习数学的持久性有缺陷
她是个听话乖巧的孩子,有次看着自己的错题,她笑咪咪不好意思的说:做数学题目很容易晕,有时好像图形在脑子上飞,数字在眼前打圈圈,这样有时就容易看错数字,抄错数字符号,一小时等于100分等等错误,这样就影响计算正确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容易松懈拖沓。因此我要求她自己首先订好计划,限定时间去学习,拿下学习中的一个“山头”,就给自己一个奖赏,比如:上数学课给自己下目标举两次手。这样就不易走神,时时关注课堂问题,让成就感来激励自己,从而集中注意力。
四、知识机械模仿,数学知识无法和生活联系起来
明明学习数学最严重的问题是不能将解决问题与生活情境很好的联系,不能灵活的运用生活的经验,理解题意的能力比较差,没弄明白就动笔了,写好了就算完成了。比如:学习《时,分》这一知识跟我们的生活是最密切的,她可以很快说出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转换,但是计算时,她就犯晕,比如,出租车从晚上11时到早上7时可以通过,允许通过的时间一共是( )小时?她就机械模仿知识,大数减小数写成11-7=4小时。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小学数学大部分知识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我让她用画线段图这个方法去解决问题,直观形象,培养她灵活的思维,提高解题的能力。
爱心拉近距离,转变“数学学困生”,使他们由“厌学”到“学有所获”到“乐学”,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所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要有恒心,付出真心,做到耐心,促使他们有所进步,有所提高,有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