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殷建平 张琦
我国天然气安全的地缘政治分析
□ 文/殷建平 张琦
复杂的地缘政治形势使能源出口国和进口国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充满变数。
近年来,我国天然气产量和消费量都迅速增长。2004年至2007年,我国天然气产量年增长率都超过了18%;2009年,我国天然气产量增长率为15%,达到874亿立方米;2003年至2008年,我国每年天然气消费量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2009年达到了887亿立方米。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天然气产量和消费量都将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预计2020年我国天然气产量为2000亿立方米,年消费3000亿立方米,需要进口100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达到39%。
我国应该一方面与其它国家合作开发替代能源,一方面发展经济和提升军事实力,力争在未来全球天然气资源的竞争中占据更加主动的地位。
随着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其能源需求呈指数增长,这引起了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等传统能源进口大国对能源安全的担心。中国、印度、日本和韩国开始更加积极地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天然气资源,而复杂的地缘政治形势又使各能源出口国和进口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充满变数。厘清这一复杂的关系对加强我国天然气进口安全和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外交政策有着重要意义。
经过我国政府的外交努力,我国进口天然气管道项目和进口LNG项目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签署了一系列天然气供应协议。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天然气进口主要有4条途径,分别是中俄天然气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中缅天然气管道和海运LNG。
俄罗斯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庞大的天然气运输管网。自普京任总统之后,逐步把国内能源企业收归国有,然后利用其能源优势,进行能源外交,不断提升俄罗斯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力。总体上看,俄罗斯开展能源外交的目的主要是提升其大国地位和在能源贸易中赚取利润。俄罗斯不断修建和收购天然气管道,同时利用其管道运输的绝对优势,以低价购买中亚的天然气资源,然后高价卖到欧洲市场,中亚国家对此非常不满。而欧洲国家对俄罗斯天然气的需求几乎达到了饥渴的地步,所以对俄罗斯的一些“霸道”行为保持沉默。俄罗斯和乌克兰,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斗气”,正是俄罗斯利用其天然气资源和管网优势,施展其影响力和获取经济利益的鲜明例证。但同时,欧洲和中亚提出纳布科项目,计划铺设经土耳其、奥地利等国将里海地区的天然气送往中欧。尽管该管道项目修建难度高,投资数额大,但对欧洲和中亚减少对俄罗斯天然气资源和管网的依赖具有重要意义。俄罗斯注意到其对中亚至欧洲的天然气运输的垄断终究会有被打破的一天,就一方面计划实施与纳布科项目相竞争的南溪项目,另一方面为了寻求市场多元化和长期稳定的经济利益,与中国进行天然气合作。
2006年中俄签订天然气合作备忘录时,双方计划到2011年俄罗斯向中国供气,但在天然气价格上存在分歧。由于预计未来我国天然气需求将会大幅增加,届时,俄罗斯在价格谈判上将处于优势地位,所以俄罗斯并不急于解决价格分歧,整个合作项目进展缓慢。但随着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项目的顺利进展,俄罗斯发现中国的天然气市场将被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夺去近半,便重新把谈判提上日程。同时,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油气资源价格大幅滑落,需求减少,俄罗斯加快同中国天然气合作的进度也可以减少其天然气出口波动的风险。2010 年6月,俄方宣布中俄双方2011年年中商定供气条件,并把对华供气时间推迟到2016年,这可能是俄罗斯故伎重施,以争取有利的天然气出口价格。即使中俄天然气管道实现通气,考虑到随着我国天然气消费供需缺口的加大和对外依存度的升高,不排除俄罗斯通过再次提价来最大限度获取利益的可能。再加上日本巨大的天然气进口需求和不断向俄罗斯“示好”,俄罗斯在对我国出口天然气的价格决定上将会更加主动。
许多中亚国家也拥有很大的天然气探明储量,里海周边国家俄罗斯、阿塞拜疆、伊朗、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都发现丰富的油气资源。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开始进入里海地区试图获取该地区的能源资源,而里海地区是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它自然不会坐视不管。最近10多年,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日本、印度和韩国也纷纷加入这一地区能源竞争的行列之中。我国也不断加强同中亚3国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合作,并签署了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项目和天然气供应协议。
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的建成通气,一方面使我国的天然气进口来源更加多元化,减缓我国对俄罗斯天然气需求的紧迫性;另一方面也使得中亚3国在面对俄罗斯的天然气管网垄断时有了更多回旋的余地。在中亚,特别是里海地区,各能源进口大国的能源竞争和美俄的政治势力竞争非常激烈。美国在阿富汗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军事基地不仅威胁到俄罗斯在中亚的势力,也使得中国-中亚的天然气管道处于美军的攻击范围之内,在削弱美国在中亚的势力这一点上,中国和俄罗斯有着共同的语言,这也体现在中俄利用上海经济合作组织向吉尔吉斯斯坦施压,要求其停止将比什凯克附近的一块区域租给美军。虽然最后美军没有撤销该区域的玛纳斯军事基地,但租金成本却大幅升高。
伊朗和巴基斯坦也表达了向我国出口天然气的意愿,我国只是表示欢迎,并没有相关文件的签署。伊朗拥有占世界15.8%的天然气探明储量,仅次于俄罗斯,却因为美国的制裁,出口受到很大的限制。如果能够通过管道进口伊朗的天然气,将会在增加我国天然气供应的同时,对天然气进口多元化也产生积极的意义。伊朗的天然气可以通过修建通过巴基斯坦境内的天然气管道输送到中国,也可以通过中国-中亚管道出口中国。但是,由于美国一直以伊朗核问题为借口,制裁伊朗,并将与其打交道的国家视为“不友好”,我国对进口伊朗天然气一事非常谨慎。印度曾经一改与巴基斯坦的敌对状态并同伊朗谈判,欲进口其天然气,并计划修建伊朗至印度,途经巴基斯坦的输气管线,但在美国的压力下,这一计划被迫流产。另外,中俄天然气管道一旦通气,我国天然气供给将会比较充足,这也是我国对进口伊朗天然气“不甚积极”的原因之一。
图1
中缅石油管道起点在缅甸西部港口城市实兑,天然气管道起点在缅甸兰里岛。对于我国来说,铺设中缅油气管道的意义主要在石油安全上,每年12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气源则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因为我国进口中东和非洲的石油大都经过马六甲海峡,而马六甲困局一直是我国能源安全的障碍。中缅油气管道将会把我国进口中东和非洲的部分石油通过管道输送到国内,从而避开马六甲海峡,如图1所示。缅甸天然气资源丰富,而石油资源相对匮乏,对于缅甸来说,主要是希望把近海开采的天然气卖出去,所以中缅谈判初期存有分歧。同缅甸谈判的过程中,我国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印度和韩国。印度计划通过修建缅甸至印度途径孟加拉国的天然气管道进口缅甸的天然气,但与孟加拉国的过境谈判上一直不利,而直接取道孟加拉国以北的印度国土铺设管道的话,成本太高,印度也担心管道的安全性。韩国处于朝鲜半岛,三面环水,北面又是与其长期敌对的朝鲜,所以韩国只能通过海运LNG的方式进口天然气。韩国要把缅甸的天然气液化运回韩国,有些力不从心。在多方的竞争中,韩国处于弱势。缅甸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中缅友好的双边关系将会使我国能够长期、稳定、安全地同缅甸开展天然气合作。
图2
天然气的液化和L N G的气化过程,成本较大,且需耗费大量能量,使L NG的经济性大打折扣。但是我国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需求重地却在东部。我国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健全,很难满足东部沿海的巨大需求,通过海运进口LNG在短期内成了更加便捷的方式。但进口非洲、中东和亚太地区的L NG大部分都要通过马六甲海峡,依然无法摆脱马六甲困局。波斯湾是进口中东天然气资源的主要通道,其西侧星罗棋布的美军军事部署和狭窄的霍尔木兹海峡更是威胁着我国LNG进口的安全。印度洋上,美国和印度的军事合作很大程度上是在针对中国,美国更是企图建立美国-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印度这一庞大的联盟共同遏制中国。但是,由于印度和中国在竞争能源的同时,也有能源方面的合作,澳大利亚对该联盟的“不感兴趣”以及中国在朝鲜核问题上的重要作用,使这一企图只是美国和日本的构想。
我国勘探人员先后在中国东海大陆架上发现了平湖、春晓、残雪、断桥、天外天等7个油气田和一批含油气构造。对于一直缺乏能源的日本来说,有着足够的动力试图抢占该地区的天然气。东海天然气安全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我国同日本在东海划界上的分歧及可能因此引发的军事冲突。日本一直主张采用陆地间等距离中间线来划分中日两国之间的东海大陆架。日方所谓“本国大陆架”勘测的范围包括中国领土钓鱼岛、日本与韩国有争议的独岛等海域,总面积达6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面积的1.7倍。而钓鱼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且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中日间专属经济区的划分应该遵循“大陆架自然延伸”的原则,按照这一原则,两国海洋专属经济区分界线应在冲绳,如图2所示。我国开发的春晓、天外天等气田在无争议区的近海大陆架,我国完全拥有主权,日本却对此指手画脚,不断骚扰,并无端命名春晓气田为白桦气田,进行挑衅。多年来,在东海问题上,日本得寸进尺,不断挑战我国在东海问题上的底线。日本对外国能源需求量极大,对东海油气资源自然极为“眼红”,再加上美国的撑腰和台湾问题的影响,可以预见未来日本将不断试图干扰我国东海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试图开发争议区资源。但我国对春晓、天外天等气田拥有绝对的主权,不容侵犯。
20世纪60年代在南海盆地发现大量石油、天然气资源,南海成为“第二个波斯湾”,世界四大储油区之一,这是引发南海争端的主要原因。据专家预测,南沙海域的石油资源量约为351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为8万亿到10万亿立方米。上世纪70年代开始,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以军事手段占领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在南沙群岛附近海域进行大规模的资源开发活动并提出主权要求。对此我国政府一再严正声明,这些行为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是非法的、无效的。另外,南海是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交通要道,美国、印度和日本等国对南海问题的干涉,不仅是觊觎南海的油气资源,也是对航道安全的担心,所以频频利用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和举行以南海为背景的联合军事演习,牵制和阻挠我国解决南海争端。
在纷繁复杂的天然气安全局势面前,我国应该以国家利益为重,努力发展经济,提高军事实力,也应该熟练运用国际政治手段,游刃于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之中。对于我国来说,为了保障未来天然气安全,要做两手准备。一方面要积极同包括美国在内的其它国家展开合作,开发替代能源;另一方面要大力提升经济和军事实力,在短期内和替代能源长期没能成功开发的情况下,力争在未来全球天然气资源的竞争中占据更加主动的地位。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