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刘合昌 苏志坚
1、参试菌株 我们从引进筛选的种质资源库库存72个菌株中,根据品种的质量指标和北方气候特点对香菇温型的要求,确定了苏香1号、L-26、申香4号、939、135、241(以上6个菌株引自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Cr-04(引自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241-4、9015、135-9、939-1(以上4个菌株系课题组采集分离于河北遵化)、南花103(课题组采集分离于福建古田)、L-9612(引自浙江庆元食用菌科研中心)、香菇王(山东济宁光大食用菌科研中心、韩国品种)、908、L-808、L-88(以上3个菌株引自浙江丽水大山菇业有限公司)、吉香1号、吉香2号(以上2菌株引自北京吉蕈园科技有限公司)、1310(本中心保存当地香菇基地当家品种)、雨花2号、9068(以上2菌株引自河南泌阳真菌研究所)、838-1(引自江都天达真菌研究所)、韩香(引自韩国)等24个重点菌株,按上述顺序分别编号为1-24。
2、供试培养基配方 母种:PDA培养基;原种与生产袋培养基:“木屑(果树)80%+麸皮18%+糖1%+石膏1%”;
3、包装物 母种用20×200mm试管;原种用1000 m m菌种瓶;栽培袋用聚乙烯袋,内袋160×650mm外袋180×680mm。
4、方法 每个菌株每处理投料10kg,重复三次。观察菌丝生长情况、出菇时间、对温湿度的要求、菇型、色泽、厚度、开伞情况、菌柄长度、生物效率、抗逆性等各项性状指标。
1、生产测试菌株性状表现与引种时介绍的性状表现有差异(见表Ⅰ)。
24个重点菌株,在北方栽培条件下,多数(19个)菌株表现与引种时介绍的表现性状有差异(可能与气候条件有关或育种单位不准确标示);有6个菌株性状表现差异较大,生产优势、特别是品质优势不明显,予以淘汰;剩余的18个菌株中,5个菌株个性特征明显,其他13个菌株中分别有5个、3个、3个、2个、2个菌株表现特性特征接近,待与生理测定组对照确认后取舍。其中有两个菌株表现性状特别突出,被初步确定为一代品质型替代菌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