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菌种比较试验

2019-11-17 07:02刘建伟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18期

刘建伟

摘要    通过对6个不同羊肚菌菌种的栽培,观察测量其在母种培养基、栽培种培养基上的菌丝长势及菌核数量,以期筛选出最适合栽培的羊肚菌菌种。结果表明,3号菌种在母种培养基和栽培种培养基中菌丝生长速度最快、长势旺盛、菌核数量多,在实验室条件下十分适合生长。

关键词    羊肚菌;生长情况;母种;栽培种

中图分类号    S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8-0042-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俗称羊肚菜、羊肚子、羊肚蘑,隶属于子囊菌亚门盘菌纲盘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属,是世界公认的名贵食用菌,肉质脆嫩可口,在欧洲被认为是仅次于块菌的美味食用菌[1-2]。除了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外,羊肚菌在抗肿瘤[3]、抗氧化[3-4]、降血脂[5]、補肾、补脑、护肝[6]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能够用于栽培的羊肚菌菌种很多,但品质良莠不齐。本研究主要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6个不同羊肚菌菌种的栽培,观察其菌丝长势及菌核数量,以期筛选出最适合栽培的羊肚菌菌种。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种

供试菌种为已经人工种植成功的6种不同羊肚菌菌种,分别标记1~6号,为市场购买。

1.2    培养基

母种培养基:马铃薯500 g(煮汁),白糖20 g,琼脂20 g,蛋白胨0.5 g,牛肉膏0.5 g,KH2PO4 1 g,MgSO4 1 g,V■ 1 g,水1 000 mL。

原种培养基:木屑65%、小麦20%、土壤10%、KH2PO4 1%、MgSO4 1%、生石灰1.5%、石膏1.5%。

栽培种培养基:杂木屑27%、小麦60%、土壤10%、生石灰1.5%、石膏1.5%。

1.3    母种、原种和栽培种的制备

1.3.1    母种制备。按照改良的PDA培养基配方制备母种培养基,即将马铃薯煮汁过滤后加葡萄糖、琼脂,边搅拌边加热,待琼脂和葡萄糖融化后分装于试管中,每支试管中培养基大约至试管的1/3处,用棉塞或硅胶塞封口,121 ℃灭菌30 min,取出后摆斜面,冷却备用。无菌条件下接种,22 ℃避光保存。

1.3.2    原种制备。将获得的母种进一步进行扩繁,并把试管种扩繁成瓶(袋)。母种扩繁成原种时,每支试管以扩繁4~6瓶(袋)为宜。在扩繁过程中,要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操作,定期检查杂菌发生情况,发现污染的原种立即淘汰,并隔离污染源,选择生长旺盛、无感染的菌种作为生产用原种,培养条件与母种相同。

1.3.3    栽培种制备。栽培种培养基按照配方比例加水搅拌均匀,以培养料捏在手里既不会流出水又不会碎成渣为宜;装入玻璃瓶,装料至玻璃瓶肩,120 ℃灭菌120 min。冷却后无菌接种,22 ℃避光保存。

1.4    观察记录

羊肚菌菌种接种在PDA培养基平板上,22 ℃培养5 d,使其形成可供试验的菌落。用打孔器取菌丝饼1块,放于母种平板中央,每隔24 h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连续测量5 d,并观察菌丝长势、菌核数量,第3天观察颜色变化。每个处理5个重复。

在栽培种培养过程中,菌丝长至玻璃瓶肩下3 cm时,统一划起始线,5 d后再划终止线,测算菌丝生长速度[7],观察菌核出现时间以及数量。每个处理5个重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羊肚菌菌种在母种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6种羊肚菌菌种在母种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见表1。可以看出,在相同的母种培养基上,6种羊肚菌菌种长势、菌核数量差别较大。从菌丝生长速度方面看,3号菌种生长速度最快,达到9.7 mm/d;1号菌种生长速度最慢,为6.4 mm/d。从第3天颜色变化看,6种羊肚菌菌种都发生明显的颜色变化,其中1号菌种的颜色变化最晚,表明该菌种菌丝成熟较晚。从菌核数量看,在相同的时间下,3号菌种的菌核最多,1号最少。从菌丝长势看,3号菌种长势非常旺盛,明显优于其他羊肚菌菌种。综合各项指标可以看出,在母种培养基上菌种生长情况由好到劣依次是3号>4号>6号>5号>2号>1号。

2.2    不同羊肚菌菌种在栽培种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6种羊肚菌菌种在栽培种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见表2。可以看出,3号羊肚菌生长速度最快,达到9.3 mm/d,长势旺盛,从接种到长出菌核仅用了9 d;4号菌种长出菌核也是用9 d,但是无论从长势看,还是从生长速度看,都逊色于3号菌种;1号菌种菌丝生长速度最慢,菌核形成时间最晚且数量最少。综合考虑菌核形成时间、长势、菌核数量,各菌种由优到劣排列顺序为3号>4号>6号>2号>5号>1号。各菌种菌核前期均为白色小点,随着菌丝聚集硬化,菌核颜色加深。

2.3    不同羊肚菌菌种分生孢子的产生情况

在播种数天以后,菌丝长透土层,土壤表面开始产生分生孢子,俗称“菌霜”,15 d左右土壤表面即可被厚厚的菌霜覆盖。由表3可以看出,3号、4号菌种出现菌霜的時间最早,均为11 d,1号、6号次之,菌霜出现时间为12 d,2号、5号菌种出现菌霜最晚,在第13天才出现菌霜。其中,4号、6号菌种菌霜较厚,3号、5号菌种菌霜厚度稍逊色于4号、6号菌种。说明不同菌种的分生孢子产生能力差异明显,这可能与羊肚菌品种、气候有较大的关系。

3    结论与讨论

羊肚菌的出菇机制与菌核生长有一定的关系[8]。综合试验中不同羊肚菌菌种在母种培养基和栽培种培养基中的菌丝长势、菌核数量以及分生孢子生长情况来看,3号菌种菌丝长势非常旺盛、菌核形成时间早且数量多、栽培种菌霜出现时间短,在实验室条件下十分适合生长。选出合适的菌种还需要结合外源营养袋进行大田试验,有待进一步研究。

4    参考文献

[1] 吕作舟.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44-349.

[2] 杜习慧,赵琪,杨祝良.羊肚菌的多样性、演化历史及栽培研究进展[J].菌物学报,2014,33(2):183-197.

[3] HU M,CHEN Y,WANG C,et al.Induction of apoptosis in HepG2 cells by polysaccharide MEP-Ⅱ from the fermentation broth of Morchella esculenta[J].Biotechnology Letters,2013,35(1):1-10.

[4] MASAPHY S.Biotechnology of morel mushrooms:successful fruiting body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a soilless system[J].Biotechnology Letters,2010,32(10):1523-1527.

[5] 殷伟伟,张松,吴金凤.尖顶羊肚菌活性提取物降血脂作用的研究[J].菌物学报,2009,28(6):873-877.

[6] 李峻志,雷萍,孙悦迎.羊肚菌子囊果栽培工艺研究[J].食用菌,2001(4):23-26.

[7] 刘福阳,王爱仙,王怡暄,等.不同栽培种配方对羊肚菌菌丝、菌核和分生孢子的影响[J].中国食用菌,2018,37(5):19-22.

[8] 王震,王春弘,魏银初,等.适宜中原浅山丘陵地区的羊肚菌高产栽培技术[J].食用菌,2015,37(4):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