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840 沈阳军区总医院 甘子义
116021 解放军210医院 胡希军
110840 沈阳军区总医院 甘子义
116021 解放军210医院 胡希军
目的 观察针灸配合药物治疗艾滋病疗效和变化。方法 针对艾滋病引起的不同症状和体征,针灸相应穴位和口服药物,1次/d,15次为一疗程。结果 经两个疗程治疗,针灸加药物治疗组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 针灸配合药物治疗明显提高艾滋病人免疫功能,可以对患者生命起到延续作用。针灸治疗无副作用,不产生耐药性。
艾滋病;针灸;药物治疗
2007年3月~2008年9月,我们参加赴非洲赞比亚麦纳索科三军总医院执行援外医疗任务,采用针灸配合药物治疗艾滋病266例。现将疗效观察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66例患者中男143例,女123例;年龄10~75岁。方法:初筛试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使用试剂HIV-1或HIV-1/2,所有患者均由医院艾滋病门诊筛试后再在美国援建的艾滋病检验中心进行确诊。266例按症状表现随机分为4组,无症状型70例(针灸加药物34例,单纯药物36例);呼吸道症状型68例(针灸加药物36例,单纯药物32例);消化道症状型66例(针灸加药物35例,单纯药物31例);皮肤和黏膜损伤型62例 (针灸加药物32例,单纯药物30例)。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及临床评分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针刺主穴 合谷、曲池、外关、足三里、关元、气海、大椎;配穴[1]:食欲不佳体质量减轻加脾俞、胃俞、中脘;慢性腹泻加天枢、大肠俞、上巨墟、神阙;体温升高盗汗加腹溜、阴郄;咳嗽加中府、肺俞、丰隆;瘙痒性皮炎加膈俞、血海;倦怠乏力加三阴交、肺俞、肾俞。针刺手法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得气后加电针以增强刺激。每次治疗均采用一次性针具,严格消毒。电疗仪采用上海华谊医用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D6805-1A低频电子脉冲治疗仪。每次治疗20~30 min,1次/d,两周为一疗程。
1.2.2 耳针取穴 脾、肾、内分泌、皮质下、神门、胃、肺、枕、大肠、小肠[1]。每次选3~5穴,耳针用于止痛,留针时间25 min,1次/d,两耳交替使用。
1.2.3 艾灸取穴 三阴交、足三里、涌泉、膈俞、脾俞、溃疡面周围。操作用温和灸或回旋灸治疗,距穴位皮肤约5~10 cm,以微热不引起疼痛为宜;10~15 min/次,1次/d,两周为一疗程。
1.2.4 药物治疗 统一采用国际金标准(核苷类)齐多夫定、拉米夫定、依非韦伦常用量连服6个月。无症状者口服复方新诺明以预防卡氏肺囊虫肺炎,合并上感加阿莫西林,合并结核加异烟肼或利福平,合并腹泻加止泻剂,按常规量服用,疗程15~30 d。治疗前后均观察指标变化。
1.2.5 统计学方法 各项指标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针灸配合药物治疗艾滋病266例疗效和变化观察治疗前后的相关数据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4组治疗前后(个/mm3)水平变化(x±s)
表1 4组治疗前后(个/mm3)水平变化(x±s)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②P<0.01
分组 单纯药物针灸加药物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无症状型组 224±37.33 385±64.16① 218±36.33 538±89.66②呼吸道症状型组 235±41.54 368±65.05① 270±44.99 592±98.67②消化道症状型组 215±38.62 428±76.87① 275±46.48 645±107.33②皮肤和黏膜损伤型组 205±37.43 385±70.29① 235±41.54 615±108.72②
表2 两种治疗方法治疗后(个/mm3)水平比较
注:两种治疗方法治疗后比较,①P<0.01
分组 单纯药物治疗后 针灸加药物治疗后无症状型组 385±64.16 538±89.66①呼吸道症状型组 368±65.05 592±98.67①消化道症状型组 428±76.87 645±107.33①皮肤和黏膜损伤型组 385±70.29 615±108.72①
结果表明,针灸加药物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尤其对皮肤和黏膜损伤型患者更为满意。
本研究选择病例基本为1、2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相关综合征。针刺不同穴位,其发热、咳嗽、盗汗、纳呆、腹泻、乏力、体质量减轻、肢体疼痛、麻木等主要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对无症状者当地医生不主张任何方法治疗,但对很多已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存有心理压力,在接受针灸治疗后普遍反映轻松舒服。治疗后化验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6例伴面瘫者针灸治疗后基本恢复正常。针对相应穴位使用灸法,对长期低热的病人和肢体溃疡面的愈合有较好的疗效,很多患者在较短时间内体质量增加,溃疡面愈合。灸法能够提高T淋巴细胞数量,升高水平,提高淋巴细胞置换率及特异性花环形成细胞数,促进抗体产生,提高血浆IgG含量,增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1]。另一方面,针灸能缓解服用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和患者对药物的依赖性,不少患者针灸治疗时停服预防药物。266例患者中有72例针灸治疗后3个月化验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这说明针灸治疗后其疗效有一定的稳定性,对提高艾滋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的延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徐莲芝.实用艾滋病防治指南[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15.
1005-619X(2010)07-0642-02
2010-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