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春宜,覃健萍,孔意端,曹永长
(1.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2.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技术中心,广东新兴 527439)
鸡毒支原体(又称鸡霉形体,MG)是一种严重危害养禽业的病原体,主要引起鸡、火鸡的慢性呼吸道病。MG可感染各种年龄的鸡,但对雏鸡的侵袭力最大,常能导致雏鸡群生长不良、淘汰率上升及降低MG疫苗对鸡群后期的保护力。
支原体是能自我复制的最小的原核生物,MG是支原体属的一个致病种。MG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养鸡业的一个重要疾病。潜伏期6~12 d,但临床症状的发展随MG菌株毒力、并发感染、环境和其他因素的不同而变化较大。在自然条件下,根据临床症状的出现很难估计可能感染时间。MG感染通常可危及整个鸡群,但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有所不同。在寒冷的季节病情更严重,病程更长,对小日龄鸡危害比成年鸡严重,但产蛋鸡群由于产蛋量降低造成的损失可能相当大。在成年鸡群的死亡率很低,但产蛋量下降。肉鸡无并发感染时死亡率非常低,有并发感染时死亡率可高达30%尤其是在寒冷的季节。MG感染导致鸡生长缓慢,胴体等级降低及废弃等可能造成更进一步的损失。
感染鸡毒支原体的鸡,大体病变主要是鼻道、副鼻道、气管、支气管及气囊的卡他性渗出液;气囊可见干酪样渗出,还可能观察到一定程度的肺炎。典型的气囊病例可见到气囊炎、纤维素性或纤维脓性肝周炎以及心包粘连等三炎病变,引起高死亡率和加工过程中的大量淘汰。但衣原体和败血症也可引起类似的病变,因此这些并非MG的示病性病变。MG引起的商品蛋鸡角膜结膜炎可见面部皮下组织和眼睑明显水肿,偶尔可见角膜浑浊。伴随产蛋下降可能出现输卵管肿胀,内有渗出物。
MG诊断的标准方法是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定。可将气管悬液或气囊渗出物等病料接种于支原体肉汤或琼脂培养基中培养,也可采用7日龄鸡胚经卵黄囊接种来分离MG。还可以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DNA或核糖体RNA基因探针、或者PCR方法来检测MG。
对MG进行血清学监测,也可以作为MG诊断的一种辅助方法。血清学试验的阳性,结合鸡群病史和症状,可以做出初步诊断。常见的血清学方法包括血清平板凝集试验(SPA)、血凝抑制试验(HI)、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我们曾采用鸡毒支原体血清快速平板凝集方法,调查了广东地区的3个经MG疫苗免疫的种鸡场及12个未免的种鸡场共129群鸡的MG感染情况。调查发现,12个非免疫鸡场不同周龄段的种鸡存在不同程度的鸡毒支原体感染,其阳性率在0~98.1%之间,11~30周种鸡的MG阳性率最高,大于31周龄的种鸡的MG阳性率普遍较低(见表1)。而3个免疫鸡场的鸡毒支原体阳性率均在45%以上,11~20周的MG阳性率最高,从第21周开始下降(见表2)
表1 12个MG非免鸡场的鸡毒支原体阳性率(%)
表2 经MG疫苗免疫的3个种鸡场的鸡毒支原体血清学阳性率(%)
因为MG能通过鸡胚垂直传播,为了保证鸡群无MG感染,必须保证种鸡群无MG感染。然后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以防止疾病的传入。然而,在目前的养殖模式和养殖条件下,即使是来源于无MG感染的种鸡的鸡群,要维持无MG感染也是很困难的,或者是不可能的。因此,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和疫苗免疫,可以用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损失。
目前,针对鸡毒支原体的防治措施主要以药物防治为主。但随着近年来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甚至滥用,鸡毒支原体出现了大量的耐药株,给临床防治鸡毒支原体带来巨大的困难。我们采用FM-4培养基从疑似感染MG的鸡群中分离鉴定了6株MG分离株。对MG分离株对壮观霉素、林可霉素、氟苯尼考、泰乐菌素、新霉素、强力霉素、氧氟沙星恩诺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等10种常用抗菌药物进行了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6个MG分离株均对泰乐菌素有很好的敏感性,对林可霉素和强力霉素的联合用药及泰乐菌素和强力霉素的联合用药均表现出明显的敏感性,而对其它抗生素的敏感性很低。
预防鸡毒支原体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免疫接种。MG疫苗有MG油乳剂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还有人研究用MG表面蛋白制备亚单位疫苗。据报道,使用活疫苗免疫,可减轻或控制鸡败血支原体引起的临床症状,并抑制此病经种蛋的垂直传播。常用的MG减毒活疫苗有F株、6/85株、ts-11株等。MG灭活疫苗安全可靠,不受药物影响,可保护雏鸡免受鼻内接种强毒的攻击,保护产蛋鸡群不造成产蛋下降,防止气囊炎的发生。两次接种灭活苗,抗体效价可持续到400 d以上,能够有效地控制鸡败血支原体的垂直传播。种鸡接种可减少垂直传染而保护小鸡不受感染。疫苗接种虽不能阻止MG感染,但可减轻生产性损失。一般免疫程序为:6~8周龄初次免疫,产蛋前2~4周进行加强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