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中原
每个人都想为自己写少年史
■文/柳中原
可能是时代太大太悠长了,人们越来越感觉出自己的小来,说是“小回忆”,其实讲的也是一个年代的铿锵往事。
以十年为一个时间跨度对人群进行划分,显然失之粗放,但是毫无疑问,每个时代都有独特的时代印迹。从这个角度来说,让80后或者90后来读《小回忆》,试图去了解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那一代人的少年成长记录,多少会有疏离之感,然而,这未尝不是蔡天新写作此书的初衷:“今天的年轻人恐怕很少了解父辈童年生活的细节,尤其是‘文革’期间的经历,通常他们只看到小说家或电影导演虚构、想象出来的景象。”正好,在他的不惑之年,他读到本雅明《驼背小人—1900年前后柏林的童年》,于是就有了这一本《小回忆》。《小回忆》以时间为序,串起童年成长的种
种记忆,但我更愿意将其视为诗人的随笔集,而不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童年回忆录—你经常可以读到,作者将童年记忆与成年后周游世界的人生感悟交织在一起,笔触所及,似乎更多的是在吟唱童年歌谣的节奏当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成长脉络,以及对逝去乡村生活的无限回味。在《小回忆》的《月亮》一章中,蔡天新引用博尔赫斯的一首五行诗:“在那片金黄上有那么多的孤独/夜晚的月亮已不是那个月亮/——亚当最早见到的月亮。许多个世纪/不眠的人们用古老的悲伤/充满了她。看吧,这是你的镜子。”透过这一面记忆的镜子,蔡天新给我们讲述了他的少年岁月所经历的种种久远往事。
《小回忆》蔡天新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3月/25.00元
在《小回忆》里,我们可以读到的是什么呢?是水井、渡口、集市、池塘这样的乡村意象,是橡皮、象棋这样的童年符号,是父亲的威严,是偷窥、学骑自行车的刺激体验,是出逃的冲动与欲望 在每一个作为标题的词语背后,蔡天新都做了极大的延伸与扩展,使得《小回忆》的篇章最终得以跳脱出童年的局限,成为他对今日世界、现实的诗意思考。当然,蔡天新今天的身份是数学家、诗人以及旅行者,在这本《小回忆》里,其实都可以找到他后来这些身份的注脚:他对童年的细节记忆如此清晰,是数学家的严谨思维;他的感情细腻而忧伤,是诗人的天赋使然;他至今仍保留着十岁第一次出行时画的旅行图,为未来的旅行早早埋下了伏笔。
从出生到15岁上大学,蔡天新的这本《小回忆》时间跨度是1963年至1978年,涵盖了整个“文革”。对于“文革”,如今已经做了太多政治概念的解读。的确,这样一场规模空前席卷全国每一个角落的政治大运动,给这个国家带来的影响如此残酷而深远,甚至至今依然阴影常在阴魂不散。在这么一场大运动当中,每个人都是国家机器这台巨大搅拌机中无可奈何的沙砾。
按理说,整个童年时代都沉浸在“文革”氛围当中,应该是件不幸的事,然而,在蔡天新看来却并非如此—“之前的一代人,比较完整地经历了‘文革’,生命中许多精华的东西被消耗掉或毁灭掉了,而7 0年代出生的作者,赶上的是‘文革’尾巴,对‘文革’或苦难几乎没有任何感受”。所以,在《小回忆》里,虽然处处有“文革”年代的特殊印迹,包括其父母一代在“文革”中的遭遇,哥哥插队的经历,但坦白地说,我在《小回忆》中感受到更多的,而是那个动荡时代中的脉脉温情,是一个乡村少年充满怀念和忧伤的成长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