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德
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真实记录社会生活,客观反映人与自然原生状态的节目形态,近年来在中国电视界如出水芙蓉般真实、清新、自然,彰显着它独有的魅力。然而,电视纪录片以真实的记录去淡化主题,去回避编导的主观创作意图,并不是意味着作品没有主题的表达,而是以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做法,让电视受众观看之后慢慢体味作品的主题。为此,创作电视纪录片对编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编导计高一筹地在选题策划、采访拍摄、后期制作等方面进行通盘考虑,在不显山不露水的谋篇布局中表现主题。
带着目的 服务主题
创作电视纪录片,编导的首要任务是在大量的题材中进行选题,然后根据选题确立片子的主题。正确的选题意味着作品成功了一半。近年来很多优秀的电视纪录片就是因为个性化的选题而喜闻乐见,深入人心的,而对选题进行主题的定位则决定着电视纪录片创作最终的成败。一部电视纪录片,记录再客观,画面再完美,解说再精致,音响、音乐包括特技及转场配合得再融洽,制作再精细,如果不具备一个深刻的主题表达,一切都是徒劳。为此,在创作电视纪录片的过程中,需要创作人员带着目的,围绕主题,深化主题。无论是文字材料的组织、镜头画面、同期声的采访还是现场混声的运用,都要考虑整部片子主题的深化,要不然,在后期的解说及制作中,编导的意图就不能充分展示。电视纪录片有深度才会有力度,凡是反映市井百态、普通人群生存状态的电视纪录片,都需要在主题深化方面有纵深感和现实感。例如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大主题下,电视纪录片在选题上如何深化主题,反映民生、民情、民意,弘扬时代精神是电视纪录片创作者应首要考虑的。央视的《见证》等纪录片栏目、北京卫视的《纪录》、上海电视台的纪实频道等栏目播出了一个个发生在普通人身边的故事以及历史、人文、地理、自然、社会等题材的优秀纪录片。因此在表现主题方面,值得我们在创作纪录片过程中学习和借鉴。
选取角度 隐藏主题
主题是纪录片创作的灵魂,角度是打开灵魂之门的钥匙。由于电视纪录片在主题表达上不像电视专题片那样直接,让人看后一目了然,它需要淡化编导的主观创作意图,讓表达的主题在画面镜头的递进中不动声色地打动观众,潜移默化地感染观众,让观众身临其境去体会主题,捕捉主题的灵魂。为此,需要编导创新思维,高水平高手段地去隐藏主题,选取个性化的角度,巧出奇兵,别致新颖。选取角度大致可分为平视、俯视、仰视等形式。平民化视角是纪录片表现主题主要的切入方法。它以普通平民的视角,融入被采访对象的行为、信念、情感、心理中,与被采访对象平等交流,再现生活的“原生态”。笔者创作的获奖短纪录片《上海老人落户到俺家》就采用了平视的角度,讲述的是驻马店市农民盛新政、黄荣夫妇在上海一家敬老院打工,当时在敬老院养老的上海市退休职工鹂苗成老人被夫妇俩的孝心所感动,执意跟随夫妇俩来到中原农村山区养老的故事。在采访跟踪拍摄过程中,笔者和故事主人公始终平等交流,记录了这一家人的生活片段,让河南人形象隐藏在自然、真实、平凡、朴素的画面中,表现出了务工农民盛新政、黄荣夫妇俩平凡而伟大的人性力量,使观众为之感动。片子播出后,产生了强烈的社会效果。
谋划结构 烘托主题
创作电视纪录片,不是说原原本本地展示被拍摄主体的原生状态,而是需要在采写、拍摄的原汁原味的素材中合理截取。合理谋划结构的目的就在于给电视观众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使观众感受到纪录片作品本身所蕴涵的更深沉的思想内涵,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主题。电视纪录片不是同期声、解说词、声音、画面的简单堆砌,而是它们的有效组合。解说、画面、同期声、音乐、特技以及转场之间都有着微妙的有机联系,要根据主题而合理运用,恰当调整结构。“文似观山不喜平。”写文章讲究开头和结尾,创作电视纪录片,同样讲究开头和结尾,开头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观点问题,开头的目的是吸引观众往后看事实、过程和发展。结尾的目的是让观众急着往前看,想内容、想情趣、想意义,好的结尾是无尾,最好的结尾是想也想不到的结尾。综观国内一部部成功的电视纪录片,大都是在结构的安排上不仅处理好了开头和结尾,而且节目每过3~5分钟,都在画面和解说方面形成一次冲击力,吊起观众的胃口,以较强的感染力打动观众,产生良好的电视效果。
刻画细节 升华主题
细节是指在电视屏幕上构成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情境、自然景观的最小组成单位。创作电视纪录片,就是在讲故事,故事讲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是否吸引住了电视观众以及编导对情节细节的捕捉。情节是骨架,细节是血肉,有骨有肉才会完美。创作纪录片过程中,其实细节无处不在。在纪录片的解说词中,我们可以对某些细小环节或情节进行刻画,以衬托主题、升华主题。在镜头画面中,我们可以把反映人物特有的动作、神情、语言、心态以及能够揭示人与事物之间存在的某种微妙关系的精彩镜头当做细节。在笔者编导创作的纪录片《牵手》中,在采访下岗工人徐德成结束时,徐德成执意要送我们到大门外,就在采访车发动要走的一刹那,穷困潦倒但精神乐观矍铄的徐德成突然在雾中给我们挥挥手。我扛着摄像机一直没关机,赶紧下车从远景缓缓推向他的面部特写。后来在解说词中这样写道:“渐散的雾中,徐德成和我们挥手告别……”解说词加上挥手的画面,这就是一个表现下岗工人待岗不失志的细节。诸如这些真实细节的捕捉和运用,确实使我们在创作纪录片的过程中,找到了入境点和入情点,使电视观众有了兴奋点,有了视觉冲击力,从而用细节刻画了人物性格,营造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心情,推动了纪录片情节的发展,升华了纪录片的主题。
精练语言 滋润主题
电视纪录片最主要的语言是有声语言和画面语言。有声语言是指解说词配音、同期声、现场混声、配乐、音效等能够表情达意的声音形态。有声语言能够产生很强的听觉效果,成为电视纪录片主题的链条,达到渲染气氛、彰显主题的目的。在创作纪录片的过程中,对有声语言的运作在于感受画面,弥补画面的不足。电视纪录片《望长城》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纪录片发展中里程碑式的作品,究其原因是它在有声语言的使用上摒弃了解说词,全部采用现场混声和同期声,复原了生活,让主持人引导人们进入一个更广阔、厚重的民族世界。画面语言是纪录片的本体语言,精美的画面是提供审美愉悦的基础,我们在创作纪录片的过程中必然要通过画面来真实再现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意念和情绪、情感,体现电视纪录片的画面艺术美感,从而去渲染主题。近年来央视播出的大型纪录片《再说长江》、《森林之歌》等,以蓝天、江河、湖泊、群山、森林、城市、乡村等自然的状态美和其中人群的生存状态等真实的画面,或气势恢弘,或饱含寓意,强烈地冲击、吸引着电视受众的眼球,让观众在感动中激发人们身为华夏子孙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道德感。
总之,纪录片的主题来自真实记录的人和事件,主题的表现需要编导以新闻敏感,谋篇独具匠心,布局暗藏玄机,从而以更多更好的作品提升电视台的文化品位,丰富电视荧屏。
(作者单位:驻马店电视台)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