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勇 丁安英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新闻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本文主要探析了隐喻在网络新闻标题中的运用,并对网络新闻标题运用隐喻的效果进行了简析。
关键词:隐喻 网络新闻标题 效果
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网民不断涌现,与此同时,阅读网络新闻也日益成为网民上网的一大兴趣,由此,如何提高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水平,以更好地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便成了各大网站竞相追求的目标。其中,在网络新闻标题中运用隐喻是效果较好的策略之一。本文依据人民网、新华网、网易、中新网等网站的新闻标题,对隐喻的运用及其效果进行探析。
隐喻认知
传统修辞学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运用在非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是对语词的修饰或美化,属于修辞学的范畴。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北美的一些学者开始从语用学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从而为隐喻研究开辟了一个新视野。列文森(Levinson)用格赖斯(Grice)的会话含意理论来研究隐喻,认为使用隐喻是违反合作原则的一种情况,具有某种会话含意;奥托尼(Ortony)结合语境问题对隐喻进行分析和探讨,指出词或句子本身并不就是隐喻,而是某一特殊的用法,使它们成为隐喻,因此,任何一种忽视语境因素的隐喻定义都是不完整的,这标志着人们对隐喻现象实质的研究又前进了一大步;塞尔(Searle)在其专著《解释与意义》中的《隐喻》一章首先区分出“词或句子的意义”和“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义”两个概念,并归纳总结出语言交际过程中识别和理解隐喻的三大步骤、八项规则;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一反隐喻理论的传统观点,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概念体系。隐喻作为人们认知、思维、经历、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是人类生存主要的和基本的方式,并强调了人们的经验和认知能力在语义解释中的重要作用,阐述了人类隐喻认知结构是语言、文化产生发展的基础。
在这种隐喻研究的背景下,对传统修辞格的分类也相应有所改变。在常见的一些辞格中,有许多都是喻类辞格,与隐喻有着密切关联,如比喻、借代、夸张等辞格,都可归为喻格,这是隐喻在不同方面的表现。把这些修辞格纳入隐喻的框架进行解释,能进一步提高对隐喻价值的认识,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修辞方式。
隐喻在网络新闻标题中的运用
常见的网络新闻标题隐喻主要有常规隐喻中的方位隐喻、实体隐喻以及创新隐喻中的文学隐喻,举例分析如下:
方位隐喻。方位隐喻指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空间方位来源于人们与大自然的相互作用,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上—下、前—后、深—浅、中心—边缘等。方位概念是人们较早产生的、可以直接理解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人们将其他抽象的概念,如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等投射于这些具体的方位概念上,形成了用表示方位的词语表达抽象概念的语言。该类隐喻的标志性词语是“上、下、升、低”等,例如:
(1)就职一周年支持率下跌 奥巴马向人民低头认错(新华网2010-01-22)
(2)收盘:银行股尾盘拉升 沪3100失而复得(新华网2010-01-22)
(3) 央企59.7亿拿下北京新地王 开发商拿地毫不手软(人民网2010-01-22)
(4) 海南房价再度陷入疯狂 外地老板一次买下60套房(人民网2010-01-22)
(5)进口宝马X1 上市 六款直接竞争车型大比拼(人民网2010-01-22)
(6)2009年中国能源需求逐步回升 部分品种现供应紧张(中新网2010-01-22)
在上述例子中,源域是上下域,目标域为数量,充当源域的一般是可以直接被理解的经验,这与地球引力的作用,在人们的经验中构成了上—下图式结构有关。一般说来,“上、升”等词展示了一种积极的、正面模式,如例(2)、例(5)、例(6),而“下、低”等词则呈现消极的反面模式,如例(1),但例(3)、例(4)中的“拿下、买下”等词也具有“完成、成功获取”之意。
实体隐喻。人类最初的生存方式是物质的,人类对物体的经验为我们将抽象的概念表达理解为“实体”提供了物质基础,由此而派生出实体隐喻。在这类隐喻概念中,人们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做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因而可以对其进行谈论、量化、识别其特征及原因等。
实体隐喻最典型的和具有代表性的是容器隐喻,在网络新闻标题中,这种容器隐喻用得较多的是与“门”相关的词语,如:
(7)34张专辑侵权?小沈陽陷“剽窃门”(人民网2010-01-20)
(8)“泼墨门”愈演愈烈(人民网2010-01-20)
“门”族词源自1972年美国共和党政府在总统竞选活动中暴露出的政治丑闻“水门事件”,由此使汉字“门”产生了“丑闻”这一含义。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丑闻也被称为“××门”,如“艳照门”、“诚信门”、“行贿门”,等等。
以上两例是近期网络新闻标题中与“门”有关的报道。例(7)把当红明星小沈阳遭指控专辑侵权的事件称为“剽窃门”;例(8)则将国际影星章子怡巨幅海报遭神秘男子“泼墨”的事件称为“泼墨门”。基于“门”族词的原义,读者在看到这几条新闻标题时,便对其中内含的感情意义有所把握。由此表明,人们在以具体的事物思考、经历、谈论抽象的事物时,已不自觉地将两种事物相提并论,使抽象事物具有了具体事物的特征,以达到系统地描述表面上杂乱无章的世界的目的。类似的例子还有“××族”:
(9)应届毕业生22%为“月光族” 不“啃老”已是万幸(中新网2010-01-21)
(10)《阿凡达》催生职场“翘班族”(新浪网2010-01-20)
(11)蚁族:2010我们能否“化蝶”?(中新网2010-01-21)
上述几例中,例(9)的“月光族”指“月月吃光喝光的大学毕业生”,“啃老”指“专门靠父母养活自己的啃老族”;例(10)的“翘班族”指“利用上班时间偷偷溜出去的人员”;例(11)的“蚁族”是对“大学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概括,将这一群体的生活状态与小蚂蚁联系起来,读来生动立体。
文学隐喻。文学隐喻属于创新隐喻,主要来自创作者个体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需要创作者独特的洞察力,同时对读者来说也要求更高的能力以感知隐含的联系,该类隐喻大都富有想象力,耐人寻味,形式多样。举例如下:
(12)王菲临时“放鸽子”媒体扑空(人民网2010-01-21)
(13)中国经济“热补”之后需“温调”(中新网2010-01-21)
(14)观念碰撞盼晚景别太凉 北美华人夕阳是否一样红?(中新网2010-01-19)
(15)大学寝室门口贴出“休书”称要和游戏“离婚”(网易2010-01-20)
上述几例都运用了文学隐喻,例(12)的“放鸽子”指“到手的好戏又落空”之意;例(13)的“热补”与“温调”都是用于人们身体不适后的疗法,这里用于经济领域,将经济与身体联系起来;例(14)的“晚景”、“夕阳”都喻指“人的晚年生活”,用“盼”字勾勒出旅居海外的华人那种复杂的心境;例(15)的“休书”、“离婚”表现出大学生为迎接期末考试的决心和士气。
网络新闻标题运用隐喻的效果:
1.醒目引人。网络新闻阅读与传统的印刷媒体阅读方式不同,这种阅读方式带有极大的跳跃性、检索性和忽略性。如果新闻标题不醒目引人,就难以抓住读者飞速转动的眼球,因此,网络新闻标题已经成为决定受众是否进一步阅读深层新闻信息的第一选择关口。因此,网络新闻标题要求用最少的词句来表达尽量多的内容,尽量简明。借助隐喻可以有效地实现这一目的,如:
(16)赵本山是一份“年货” (人民网2010-01-16)
该例用词简短,把赵本山在春晚上的重要性同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年货”联系起来,吸引读者进行深度阅读。
2.通俗易懂。隐喻利用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减少了未知信息的量,在新旧事物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受众对新事物的理解难度大为降低,因此人们能迅速、快捷地解读标题,理解所谈论的事物,掌握获得的新信息,想要人们很好地理解新闻标题,实现新闻的传播功能,就应尽其所能降低交际负荷,即减少标题中未知信息的量,加速解读进程。如:
(17)有多少官员沦为奸商的“皮影” (新华网2010-01-20)
该例将某些官员被奸商牵着鼻子走的腐败现象用“皮影”一词形象地表现出来,蕴涵着痛惜、不满及呼吁等诸多感情,通俗易懂。
3.新颖独特。创新隐喻是在常规隐喻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而产生的,是利用距离思维来帮助我们重新理解我们已知的事物、现象,即力求运用新鲜的或奇异的语言,去打破久用成习惯的、缺乏原创性和新鲜感的语言常规,给读者带来新奇的心理体验。运用创新隐喻,可形成一种“新奇”的特性,吸引住受众,如:
(18)各地争相“试水”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人民网2010-01-21)
该例用“试水”一词与“推进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这一重要的政治任务结合起来,新颖独特,传递出该制度在各地得到“积极响应”之意。
参考文献:
1.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99~113页。
2.彭增安、吴云:《隐喻研究的热点问题》,《修辞学习》,2003(2),第26~27页。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