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珂龙, 程卫东
(北京邮电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北京 100876)
随着中国移动 TD-SCDMA网络工程建设的大规模开展,对RNC与室内基带处理单元(BBU)之间的Iub接口测试要求更加严格,笔者在参与中国移动TD-SCDMA第四期招标测试中深有体会。
Iub接口在网络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相关标准和资料也是随处可见,但Iub接口的测试,尤其运营商在招标测试中对其承载功能的要求却是很少能触及,作为传输RNC与Node B之间的信令和无线接口数据的Iub口,其重要性正日益受到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视。理解并掌握Iub调测技术及其原理无疑对工程网络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从传统ATM和IP两大部分展开讨论Iub口的传输测试,讨论相关协议和测试方法。
Iub接口用 ATM 承载是电信网络传统的连接方式,物理层可以使用 E1、T1,STM-1等多种接口,本期测试中要求Node B支持普通E1、IMA E1(要求配置多个反向复用组即IMA组)、STM-1等接口功能测试,RNC侧Iub口配置为非信道化的STM-1。
设备能否支持 IMA组配置是测试的重点,但并非各厂商设备实现的难点。IMA是一种在发送方向将来自ATM层的信元流按照一定的顺序分摊到多条E1/T1链路上,然后在接收方解复用来恢复信元流的技术。这其中的多条物理链路构成一个IMA逻辑链路(IMA组),它的速率近似等于组内的各个物理链路速率之和。图1给出了单方向的ATM信元反向复用和解复用示意图。
图1 单方向的ATM信元反向复用和解复用
设备提供的ATM IMA解决方案,用户可以灵活的配置带宽,使用多条E1/T1链路来取代昂贵的E3/T3链路,从而以较低的成本来获取高带宽的广域网接入服务。图2给出了ATM接口功能测试的示意图。
图2 ATM接口功能测试
Hub Node B功能测试也是本次测试用例之一,考虑在传输资源匮乏或基站密集的地区采用Hub Node B ATM汇聚功能,使Hub Node B对多个边缘Node B进行汇聚,边缘Node B和Hub Node B之间采用SDH E1透传,Hub Node B内置ATM交换单元,其Iub侧为STM-1接口,对边缘Node B接入的IMA E1统计复用为STM-1 ATM后与RNC互联,可以节省接入传输资源。
该方式的缺点在于Hub Node B由于机房条件限制、可靠性等因素,不能带太多的边缘 Node B,可能造成其上联STM-1的带宽利用率低。在测试中考虑只是功能的验证,只要求Hub Node B下连接一个Node B,如图3所示。
图3 Hub Node B功能测试
ATM 功能测试是基于 Iub接口协议栈无线网络层和ATM传输网络层的各层协议。无线网络层由控制平面NBAP和用户平面的帧协议FP组成,传输网络层协议即为ATM协议中的ATM适配层AAL2与AAl5、信令ATM适配层SAAL(SSCOP、SSCF-UNI)和接入链路控制应用协议ALCAP三部分。
AAL2和AAL5是ATM适配层协议,完成数据适配功能——把高层数据结构表示成ATM信元,并提供相应的运行和管理功能,AAl2和AAl5的主要区别为,AAL5用于非实时的面向连接和无连接的数据传输,而AAl2是为可变比特数据传输而设计的,主要用于传输语音业务,都采用ITU—T标准定义。ALCAP是专门针对AAL2连接的信令协议,负责AAl2点到点连接的建立释放和维护。
测试要求 Iub口能配置不同的 PVC (VPI相同,VCI不同的PVC)来承载基站应用部分协议NBAP,OMCB信息流,ALCAP、专用信道DCH、随机接入信道RACH、前向接入信道FACH、寻呼信道PCH、高速传输信道HS-DSCH等信令和用户面数据。小区正常建立后进行AMR语音呼叫,通过Iub接口信令仪,观察不同的数据承载在不同的PVC链路上,无线网络控制层的控制面和用户面的数据进行了正确封装,AAL2和AAL5对数据的承载遵循YD/T 1086-2000等规范,简单看用户面数据在ALL2中,其他数据在AAL5中。
测试中还需考察Iub接口能实现负载分担或保护功能,即同一Iub接口上,同一信令或用户面数据流应能建立在多条 PVC上,按照中国移动相关标准,对用户面数据的负载分担最好为按业务负载分担,即当 Iub接口配置两条业务PVC时,AMR语言用户被分配在不同的PVC上以实现负载分担,而任一PVC的down都不会影响业务的保持,以支持链路的保护。
在链路故障时,IMA带宽的调整是IMA协议的基本要求,测试中Node B配置两个E1,建立一个IMA组。当一条E1断掉发生故障时,IMA能继续工作,但尽力而为业务服务质量或容量级别(CAC)能基于正常工作的链路带宽变化,以适应带宽的减少。
本期测试对IMA组内多条IMA LINK的跨板捆绑测试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同一IMA组内多条IMA LINK能够分散在RNC多个接口板内,而且要求不同IMA组内的多条IMA链路能够分散在RNC侧不同的接口板上,以实现双 IMA的负荷分担和保护功能。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测试中模拟链路故障的重启板卡必须为 IMA组的处理板卡,而非接入板卡,否则达不到考察双 IMA组的备份。该项测试由于各厂家实现方式不同,结果也大不一样。
ATM服务质量(QOS)测试包括对敏感业务的带宽(BW)预留,QOS类型与业务类型映射配置,ATM VP/VC 传输区分能力测试等用例,由于前期厂家基本都通过了这些测试,不是这次测试的重点,这里不再赘述。
测试要求基站的O&M业务流基于IP方式,并且通过通向每个Node B的AAL5承载,RNC就必须配置OMC-B的业务IP和IPOA的静态路由表。Node B启动时,若没有得到本地的相关配置,就会从默认的PVC上发起FTP客户端请求,这有利于多个Node B共同连接一个OMC-B时,构成Client-Server模式。
3G R4向R5/R6的演进主要体现在接入IP化和IMS的引入上,相应地,对承载网的要求体现为 Node B、RNC、MGW之间由ATM承载转为IP承载,接入IP化初期,CS语音可仍由ATM承载,PS业务转为IP承载,后期语音也逐步转由IP承载。R5以后,Node B支持IP接口,可通过光纤直连、MSTP、城域以太环网等方式上联,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网络数据承载能力,更可以缓解3G运营商当前面临的巨大传输压力,特别是高速上行链路分组接入技术(HSPA)等无线宽带技术的商用对接入网传输带来的挑战。
本期测试中对Node B接口功能涉及能否支持FE光接口,GE光/电接口,而RNC要求支持GE光接口。除新邮通BBU2400对GE光接口不支持,通过外接模块转化实现外,其他厂商均能很好支持。
RNC Iub口通过两个不同的板卡的GE接口与传输设备连接,并将这两个接口配置为手工捆绑(或静态LACP),工作于负载分担方式,传输设备的对应GE也配置为手工捆绑或静态LACP,工作于负载分担方式下。如图4所示,在基站1和基站2所属小区内对呼CS12.2K语音业务,同时经行PS384K文件下载业务,业务流能够同时在两个端口进行传送,工作于负载分担,在任一承载业务断开的情况下,业务能够到换到好的线路/板卡上,业务无中断。
图4 RNC链路捆绑测试
RNC下联多个Node B站点,进行每个Node B1个VLAN及一个IP地址配置,RNC配置VLAN汇聚功能,即RNC通过1个IP子网及IP地址与多个不同的VLAN的Node B连接;抓包看到RNC与多个Node B正常数据交互,即不同的Node B的IP地址或MAC地址与同一个RNC的IP地址或MAC地址交互。
ATM 技术,其面向连接的特性可以很好地保证业务质量,并可发挥ATM的统计复用、QOS保证等优势,引入IP后,区分服务(DiffServ)必须被支持,在IP头里(如图5所示)的DSCP码代表不同的优先级,DSCP和UTRAN里业务类型间的映射关系应该由移动运营商通过操作维护参数配置。
在对IP Qos需求最为迫切的Iub上,下列类型的业务要区别对待:
①Node B 同步消息有最小的延迟;
②NBAP信令有小的延迟;
③O&M没有延迟要求。
图5 IP头中TOS字段
对于用户面有以下几类业务:
①会话类(Conversational)对传输延迟,传输抖动有高的要求;
②流类(Stream)对传输抖动有高的要求,对传输延迟有适中的要求;
③交互类(Interactive)和背景类(Background)对传输延迟和抖动都无特殊要求。
区分服务允许定义6比特的DSCP,但仅8个Qos类型可以被定义,每个类型对应一个PHB,在这8个类型中,2个被保留为网络控制和网间控制,但剩下的6个QoS里,常常只有4个被IP骨干传输网使用。
如果在 L2使用以太网,L2的优先级通过 802.1P 和802.1Q被支持,中国移动本次测试要求的业务区分服务、DSCP值和VLAN优先级之间的映射关系如下表1。
表1 DiffServe 分类表
中国移动新一期TD-SCDMA招标测试已经接近尾声,各厂商RRU小型化、大容量紧凑型BBU、节能减排、IP化、GPS替代方案方面都有很多技术突破来支持精品TD建设,这里的Iub口的测试只是本期测试中的很小一角,但至关重要,在此结合相关协议,对Iub口测试进行简要整理和描述,希望有助于初次接触Iub测试的人员学习。
[1] 段玉宏,夏国忠,胡剑,等.TD-SCDMA无线系统原理与实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
[2] 李军. TD-SCDMA系统中 Iub接口配置的计算方法[J].现代电信科技,2009(06):55-59.
[3] 何昭君.TD-SCDMA Iub接口NBAP协议研究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