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乐安
(温州大学商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海峡西岸经济区开发建设对温州经济的影响研究
叶乐安
(温州大学商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开发开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其开发建设给温州经济带来了重要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在总结和述评海峡西岸经济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开发建设对温州经济的各种影响,进而提出温州接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路径,这可为温州市以及区内其他非闽城市的相关规划与布局提供借鉴和参考。
海峡西岸经济区;温州经济;接轨路径
从2004年福建省正式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以下简称海西区)建设,到2006年“两会”期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再到2009年5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仅仅历时5年,海西区的开放开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海西区将建设成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中西部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海西区之所以在国家经济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备受瞩目,最主要在于其独特的对台优势,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强有力支持。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省为主体,以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沿海城市为依托,面对台湾,北接长三角,南连珠三角,主要范围包括福建9市、浙南温州、丽水、衢州3市、赣东上饶、鹰潭、抚州、赣州4市以及粤东汕头、潮州、揭阳、梅州4市共20市(本文参考2009年5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20城市),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约2.1万亿元,相当于长三角经济区(16城市)的35%、珠三角经济区的65%、台湾地区的81%(见表1),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500亿元,这为海西区进一步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本文将在总结和述评海峡西岸经济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温州为例,着重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开发建设对区内非闽城市的影响,试图勾勒出温州市接轨海西区的发展路径,同时也可为海西区内浙江、江西、广东相关地市的相关规划与布局提供借鉴和参考。
表1 海西区与周边经济区生产总值比较
近年来,随着福建和中央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及对台工作的重视,海峡西岸经济区相关问题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1)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方面,严正、张志南分别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对策与措施以及海西区开发建设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1]、[2]王耀明认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必须明确要求,科学布局,同时把握4个重点: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区建设的全过程,加快区内经济一体化进程,着力构筑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培育壮大中心城市。[3]郑庆昌等人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实质上指的是该区域空间内的经济一体化、集团化的发展过程,是投资贸易自由化、资源要素流畅、产业互补互动、宏观政策统一协调、区域文化共进共荣的状态。[4](2)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路径方面,尹晓波借鉴西方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的区位理论,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群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经济区域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发展基础,并相应提出城市化发展的路径。[5]徐子青对中国东部沿海的海峡西岸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的主体进行优劣势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海西区可以通过极化发展的思路,在东部地区竞合互补、错位发展中形成体现海西特色的区域发展的新增长极。[6]王凤洲认为总部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对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总部经济的对策包括:依托总部经济模式,打造海西三大中心城市分工协作、互利共赢的局面;构建互补性的“总部—基地”经济链条;构建现代化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调整海西行政区划等。[7](3)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协作方面,郭铁民认为区域协作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必然选择,进而从对互利共赢的协作支撑体系内涵的把握、统筹区域发展能力的提升、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的先行、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增强等四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8]李文溥等就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南端的中心城市厦门以及形成以其为中心的环厦门湾城市群问题进行研究,建议将漳州市与厦门市合并,在福建省内形成以厦门和福州为中心的两大城市群,通过中心城市间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力的合理布局,集聚社会经济资源,辐射周边地区,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以及台湾地区的经济合作与联系,拉动区域经济增长。[9](4)在海峡西岸经济区跨区合作方面,严正认为江西作为福建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地,可以借助海峡西岸的班车与台湾对接,扩大对台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闽赣两省在经济建设中各有优势,互补性强,闽赣经济技术合作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0]邓利娟则认为闽台经济合作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在闽台经济合作面临挑战与机遇的基础上,加快推进闽台经济合作。[11](5)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要素建设与配置方面,伍长南认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迫切需要加快交通体系建设、城市对外交通和内部道路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能源结构的多元化。[12]何福平则认为区域人力资源整合实现其优化高效配置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核心问题与关键问题,要以体制创新、统筹规划、区域整合、城乡协调、能力提高、闽台合作为重点,实现区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13]另外,刘炳辉、[14]陈秋华、[15]黄茂兴、[16]苏明城[17]分别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产业竞争力、旅游产业持续发展、技术选择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联、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上述研究分析表明,国内学者对海峡西岸经济区诸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现有文献中缺少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开发建设对相邻甚至更远区域的影响研究,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福建本土研究者对其他区域经济社会状况的认识和了解可能不够深入,更重要的可能是其他区域的学者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视不够而很少参与到这方面的研究中来,海西区的开发建设对区内浙江、江西、广东三省11城市的影响以及这些城市接轨海西区等方面的研究尚未见到。
福建省政府文件和学者们的研究把温州定位为海西区的北翼中心城市,无论是地缘经济还是人文资源,温州与福建或台湾都有很多共通或相近的地方,在促进三地经济交流与融合方面完全可以走到一起。2009年温州市GDP达到2528亿元,在海西区仅次于泉州市,随着温福快速铁路和福厦快速铁路的通车,温州接轨海西区的沿海大通道基本形成,温州似乎拥有了新的大发展机遇。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海西”目前还只是福建的“海西”,已有的50多个国家部委、中央企业出台措施支持海西区基本限于福建省,最近国务院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更是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温州要想在海西区的开发建设中有所作为或者大有所为,只有认清形势、主动接轨才能抓住机会。
1.海西区开发建设将成为温州经济再次腾飞的新引擎。由于历史的原因,温州很少分享到国家直接的优惠政策,而是凭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成就了温州经济的腾飞。不过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外贸依存度很高的温州经济下滑严重,在几年前经济增速慢下来的基础上2008年更是排到了浙江省最后一位,不少企业陷入困境。很明显,温州经济的再次腾飞需要新的引擎。实践证明,长三角经济区的开发开放对温州还起不到引擎作用,因为长三角强大的城市群效应很少惠及温州,而处于核心的宁波、杭州甚至嘉兴则受益匪浅(无论是GDP增速还是FDI)。虽然长三角经济区的开发开放不能成为温州经济腾飞的引擎,但是可以作为温州经济腾飞的重要力量。海峡西岸经济区则不同,海西区的开发建设才刚刚开始,作为海西区北翼的重要城市,温州企业完全可以参与海西区开发建设和分享海西区的国家优惠政策,因此,海西区的开发建设可以成为温州经济再次腾飞的新引擎。随着浙闽沿海大通道和金丽温高等级铁路的即将贯通,温州将改变原有的交通末梢区位而成为我国东部沿海的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到时进出福建或台湾的物流、客流、技术流(人才)、资金流等频繁流经温州,如果能够使它们在温州停留或集聚,温州再次腾飞的机会就到了,不过这需要政府未雨绸缪,也需要企业做更多的工作。既属于长三角经济区,又属于海峡西岸经济区,这样的复合区位使温州可以共享两区经济辐射效应。
表22009 年海西区各城市G D P的比较
2.海西区开发建设将带来台商投资和对台贸易的新高潮。浙江是近年来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和大陆对台贸易相对较多的重要地区,但1988~2008年温州累计接收台资及台资企业数分别不到全省的3%和5%,2005~2008年两地年度贸易总额一直徘徊在2亿美元左右,占温州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及全省台资的比重均只有2%上下,远低于本省的宁波、杭州和福建省的泉州、厦门、福州。温州吸引台资和对台贸易的份额明显不足,温州台企的规模普遍偏小,同时两地贸易结构明显失衡(近几年进口额大约是出口额的2倍左右),县域层面的差异则更为显著,这与温州作为浙江距离台湾最近且拥有台胞最多(20万)的身份明显不符。随着海西区的开发建设以及两岸“大三通”的全面实施,必将带来海西区台商投资和对台贸易的新高潮,温州应该主动出击,通过政府招商、以民引外(台资)、以胞(温籍台胞)引资等多种形式,着重引进对温州产业结构升级起重要作用的机械(自动化、工具、塑胶、皮革等)、石化等类型的大型企业,也要引进对温州产业结构优化起重要作用的IT、新能源、新材料等类型的高科技企业,引入并继续鼓励台资企业对温州服务业的投入(零售、物流、金融、教育、旅游等),这对于温州市进一步改善投资结构,扩大投资份额,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作用。
3.海西区开发建设将为温州民资和民企提供新的投资渠道。温州民营企业发达,民间资本充裕,温州的企业和资金可以在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上积极参与。为加快海西区的开发建设,铁道部和交通部将在近期向福建省的铁路、高速公路建设投入2200多亿元,国家电网公司安排投资550亿元建设、改造福建电网,总投资512亿元的福鼎核电站以及总投资近1000亿元的福清核电站已相继开工建设,湄州湾正在打造年炼油2400万吨的国家级石化基地;2009年福建省完成工业投资超过2100亿元,以打造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温州企业可以通过不同途径积极参与这些项目的建设。另一方面,温州市政府应积极争取率先享受海西区的国家政策支持,浙江省政府也应出台相关政策赋予温州在海西区开发建设中先行先试。很显然,海西区的开发建设受益最大的肯定是福建,因此,温州政府和企业需要加强同福建及台湾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承接台湾优势产业的转移,进一步强化温闽两地旅游合作、温台农业合作、温企在闽投资的成果,又好又快地共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同时积极抓住近期通过的大陆企业到台投资的机遇,找准切入点,积极做好温企和温商登陆台湾的各种准备。
另外,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开发建设是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新范例之一。其他区域特别是福建省内各市的开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将挤占温州市现有各类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能源等的空间,但同时也可能带来更先进的技术、更多的资本和投资机会。如何权衡上述影响,还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1.转变观念,确立“共赢”思维。要接轨并融入海西区,观念的转变很重要。因为相比长三角经济区,温州市在海西区各城市GDP的排名居前,经济社会发展也处于相对优势地位。一直以来,温州都是作为福建省各地市招商引资的重要对象,仅宁德一市就接纳温州企业投资超过了200亿元,因此不少温州政府官员甚至部分学者仍然存在“主体”意识,存在既等又靠的观念,不愿主动出击、主动接轨海西区,这种思想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温州搭上经济腾飞的“新引擎”(有可能成为未来数年内温州经济再次腾飞的末班车)。在海峡西岸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应扫除观念方面的障碍,确立“共赢”与“协同”思维,通过竞争合作、错位发展,打破行政区界限,使温州经济真正地融入到海西区的大家庭中,以实现温州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2.轴线联动,以线带面。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相关研究比较关注铁路、高速公路、沿海港口等交通设施的建设,也相对重视城市群的发展,高速铁路(或公路)经济带或产业带方面的研究则极少看到,而这类经济带或产业带往往作为区域增长的轴线和协作的纽带,对整个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温福高速铁路的全线贯通,加上已经通车的温福高速公路,温州通往海西区的陆上便捷通道业已形成。通过打造温福高速经济带,可以带动沿线温州、瑞安、平阳、苍南以及福建的福鼎、霞浦、福安、宁德、罗源、连江、福州等县市经济的融合与发展,加上向北延伸的甬台温高速经济带,将把温州沿海的乐清、温州城区、瑞安、平阳、苍南等区域连为一体,温州市极力打造的沿海产业带通过高速轴线串联起来。同时,通过金丽温铁路、104国道、各条省道以及更低层次的道路,相互交织产生复杂的交通网络基本覆盖整个温州,形成由沿海向内陆逐步推进的梯度发展格局。
3.合理定位,以港兴城。海峡西岸经济区北翼中心城市是福建方面给予温州的定位,但国家目前为止还没有正式的文件予以明确。不过,温州市政府基本认同海西区北翼中心城市的定位,在温州市发改委下专门设立海西区办公室,准备以贸易、旅游、港口开发为重点,积极对接海西区,扩大对台经贸合作交流。建设北翼中心城市,应以温州港为依托,通过瓯江产业带及浙赣—金丽温铁路(高速公路)产业带把上饶、衢州、金华、丽水等城市的物流、客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连接起来,通过北连台州,南接宁德,西达湘赣,充分拓展温州中心城市和温州港的腹地范围。将温州港定位为承接两岸直航与经贸的枢纽港,积极发展临港产业和港口经济。随着海西区概念的不断扩大认同和对台经贸的升温,两岸的物资、需求、产品销售将大幅度提高,温州港在对台贸易中有区域位置优势,但在国际贸易中不具有和上海、宁波等大港竞争的实力,因此应将海西区作为港口货源腹地资源,将对台贸易作为港口业务发展的重点。同时加强与海西区各港口的沟通会商,主动纳入海西区港口发展规划,通过温州港的发展加强和巩固温州市的北翼中心地位。
4.产业对接,结构升级。《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要求海西区高起点发展特色产业,着力建设海峡西岸信息产业、石化、汽车及零部件生产、船舶工业、电机产业、工程机械、纺织机械、纺织服装鞋业、农林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及配套产品生产基地。对应于温州市的优势传统产业和各大支柱产业,石化、汽车及零部件生产、船舶工业、机械工业、服装鞋业、农林产品加工等产业似乎与福建省的优势产业产生同构,不过也具备与福建省内各市进行合作、分工的可能。如温州良好的深水港条件、强大的石化原材料销售市场、迫切需要提升的产业层次以及雄厚的本地民间资本造就了温州石化产业的发展,温州的汽摩配产业同福建省内以汽车整车制造与组装为主的产业的合作应该大于竞争,以皮鞋为主的温州鞋业与以运动鞋为主的闽南鞋业可以错位发展,温州的电器与电气制造业和泵阀、包装、制鞋制革等机械制造业与福建的电机产业和工程、纺织机械制造业也有明显的区别,温州轻工业发达,可以与福建的化工等领域相配套,两地船舶工业分别以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担纲的形式也是可以做到错位发展的。温州和福建省内各城市可以通过协商、协调甚至备忘录的形式实施产业对接,淘汰落后产业,有选择地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努力实现温州市各大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本文系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温州经济融入长三角、海西区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R200800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严正,马照南,孙宝臣.海峡经济区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18.
[2]张志南,李闽榕.海峡西岸经济区热点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6.
[3]王耀明.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1-16.
[4]郑庆昌,罗宗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与海峡经济区构建[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5-10.
[5]尹晓波,侯祖兵.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群的定位及发展路径[J].经济地理,2006(3):473-477.
[6]徐子青.海峡西岸经济区极化发展战略[J].中国国情国力,2007(5):61-63.
[7]王凤洲,王飞.以总部经济模式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协调发展[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98-101.
[8]郭铁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构建互利共赢的协作支撑体系的几个问题[J].东南学术,2005(3):78-84.
[9]李文溥,林金忠,龚敏等.把厦门建设成海峡西岸经济区南端中心城市[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106-110.
[10]严正.努力构建开放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88-91.
[11]邓利娟.在闽台经济互动中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J].亚太经济,2004(5):76-78.
[12]伍长南.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基础设施支撑体系[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8):1-8.
[13]何福平.区域人力资源配置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南方经济,2005(10):46-49.
[14]刘炳辉,李晓青.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7(12):18-21.
[15]陈秋华.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15-18.
[16]黄茂兴.海峡西岸经济区技术选择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联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117-121.
[17]苏明城,张向前.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J].商业研究,2009(2):37-40.
责任编辑:敖华
Abstract:The developing and opening of the Economic Zone on the West Coast of Straits has been made the national strategy.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Economic Zone on the West Coast of Straits has brought Wenzhou's economy with grea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Based on the summary and review on the related research of the Economic Zone on the West Coast of Straits,the autho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Economic Zone on the West Coast of Straits on Wenzhou's economy,puts forward some routes for the linkage of Wenzhou with the Economic Zone on the West Coast of Straits.And all these routes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lanning and arrangement of Wenzhou and other cities.
Key words:economic zone on the west coast of straits;Wenzhou's economy;route of linkage
The Influenc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Economic Zone on the West Coast of Straits on Wenzhou's Economy
YELe-an
(Wenzhou University,Zhejiang Wenzhou325035,China)
F127
A
1007-8266(2010)09-0030-04
叶乐安(1973-),男,湖南省常德市人,温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