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旭辉 编辑/ 田宗伟
由构皮滩水电大坝形成的飞龙湖水域摄影/秦刚/CFP
2009年8月7日,华电集团贵州乌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乌江公司”)举行乌江流域首次珍稀鱼类增殖放流仪式,在乌江流域的东风、索风营、乌江渡、思林等水库同时放流岩原鲤、白甲鱼、中华倒刺 等乌江珍稀鱼类17万尾,这是乌江公司首次在全流域集中大规模放流特有珍稀鱼类。
“水电工程的建设不可避免地对当地自然环境有所影响,关键是把这种影响如何缩小再缩小。”乌江公司董事长张志孝向记者表示。乌江流域为我国十三大水电开发基地之一,有关部门认为,乌江水电开发在水保、环保和生态建设方面创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开发环保并重、企业社会双赢、传统水电精神与科技进步相结合的水电开发新模式。
目前,乌江流域已建成洪家渡、东风、索风营、乌江渡和清水河大花水水电站,在建电站有构皮滩、思林、沙沱和清水河格里桥水电站。“乌江水电从规划开始就采取可行措施,尽量以先进的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积极推行技术环保,提倡‘不破坏就是最好的环保’理念。”华电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索风营水电站在建设中,将地面厂房改为地下,用作交通运输的山洞,由明洞改为洞挖并尽量减少高边坡洞挖。明挖破坏的植被多,洞挖不但可以减少植被的破坏,还可以减少下河石渣10多万立方米。对施工中的弃渣,不搞“一弃了之”,而是因地制宜,用于填充溶洞。同时,索风营人工砂石系统在国内第一次应用“半干法”制砂工艺,较常规砂石系统大大降低能耗、减少粉尘、废水的同时,废水回收再利用率达到80%,创国内领先水平,被誉为“环保砂石系统”。
2005年2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视察乌江索风营水电站时曾指出:“流域、梯级、滚动开发水电这种形式很好。索风营电站建设公司的绿色环保搞得非常好,从工程开始就把建设与环保很好地结合起来,今后的电厂建设都应这样。”
乌江公司在工程建设中不断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对有处理条件的扰动体及时进行处理,投入环保资金,努力营建和谐环保的施工氛围。及时的绿化措施不仅美化工区,也对稳定边坡、防止水土流失有显著作用。同时,在生活营地设置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经汇集进入污水处理设施,经过厌氧-好氧等工序处理后,用于浇灌生活营地附近的植物。
乌江流域梯级各电站在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影响内容等方面虽有差别,但电站库区内均风光美丽、植被茂密、河水碧绿。“生态环境不能等到破坏后再来修复,建设的同时就要修复,力争达到对周围的生态环境破坏最小,甚至不破坏,这是乌江流域综合开发一贯的建设宗旨。”乌江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在工程进行中,同步实施绿化、恢复植被,因地制宜采用适宜当地环境的物种,如洋桉、香根草、爬藤、香樟树、垂柳等。”
截至目前,已建的洪家渡电站绿化面积达58.22万平方米,各种植物达32.14万株;索风营电站现己完成绿化总面积40.86万平方米;在建的构皮滩电站工地植树近3000株,植爬藤5万余株,渣场坡脚建挡墙,挡墙上建绿化槽2500米,植迎春花2.5万余株,对堆积体、高边坡采用混凝土网格护坡、复合植被的绿化冶理方案,下垂上攀的藤蔓植物形成具有自支撑、自组织与自我修复能力的植物保护层。
正在建设中彭水电站 摄影 微光
乌江公司还加快了具体生态保护问题的解决力度。针对乌江流域珍稀鱼类,公司投入1.5亿元先后在索风营、思林水电站修建了两座鱼类增殖放流站。重点繁殖放流岩原鲤、白甲鱼、中华倒刺 、长薄鳅等珍稀鱼类,增殖放流期为20年,是目前国内管理最规范、设备技术最先进的鱼类增殖放流站之一。据悉,除上次已放养的17万尾乌江珍稀鱼类外,乌江公司今后每年还将定期在乌江流域放养60多万尾鱼苗。
同时,乌江公司还重视陆生生物保护,建设猕猴、藏酋猴栖息地。水库蓄水后,正常高水位以下的植被将被破坏,猕猴、藏酋猴的生活环境有所减少。因此,水库蓄水到正常高水位后,在猕猴、藏酋猴经常活动的区域定点定时投放食物,采取人工补充的方式对猕猴、藏酋猴进行保护。
有人说,水电开发中移民安置是最大的难题。乌江公司把妥善安置移民作为电站建设成败的关键来抓,按照“政府负责、投资包干、业主参与、移民监理”的水电工程移民管理体制,积极配合电站设计单位和地方政府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和补偿投资概算。
张志孝说,移民问题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既简单也不简单。”“不简单”是说它难度大,事情头绪繁杂。说“简单”,那就是大家换位思考,站在故土难离的移民角度考虑,把他们当成亲人来看待,事情自然就会简单化、人性化。截至2008年底,乌江建设项目共搬迁移民7万余人,拨付移民资金30多亿元。“近期,公司正着手与贵州省移民局研究建立支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对移民的扶持力度。”张志孝向记者表示。
构皮滩水电站把移民款拨到地方政府后,为了能让迁移后的农民生活得更好,还成立了构皮滩电站农民工学校。许多农民工已经成为建设工地的一员,有的农民工掌握技能后外出打工。沙沱建设公司提前启动对沙沱水电站施工区学校的搬迁,并额外投资添置了一些教学设施。目前,有600多名移民子女在乌江水电中业希望小学就读。公司还积极吸纳当地移民参与工程施工。
乌江公司在实施乌江流域滚动开发的同时,还引进先进的水电营运模式管理流域梯级电站,建设完成水电站远程集中控制中心。通过研究水库群的联合优化调度,有效节约水资源,每年可以增加发电量15亿千瓦时,相当于获得一个装机容量20万千瓦的中型电站的效益。
预计到2012年,乌江流域及华电在黔水电装机容量将超过1000万千瓦。届时,绿色环保电站将为贵州经济发展、为“西电东送”提供清洁能源。据测算,投产1000万千瓦水电替代火电,每年可减少排放3万吨烟尘、10万吨二氧化硫、9万吨氮氧化物、3200万吨二氧化碳,并节水7000万吨,减少煤炭消耗1700万吨。
乌江流域的梯级开发证明,水电环保工作不仅可以减少负面影响,还可以营造一个更新的好环境。“实践证明梯级连续开发可缩短总体工期,减少总投资,加速实现梯级效益。此外,梯级水库形成的人工湿地,增加了水域的综合功能,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有利影响。”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会长张博庭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国家环保部总工程师万本太认为:“推进水电开发必须实现两大转变,即从单纯工程水电转变到生态水电,从纯粹技术工程转变到社会工程,更加重视移民利益和生态环境保护。把水电开发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生态工程建设等有机结合,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开展西南地区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战略研究,制定水电行业区域环境政策。”
贵州乌江流域第一大水电站构皮滩水电站施工如火如荼 摄影/zge/CFP
正在建设中的构皮滩水电站,工人在调试水轮机组的弹性油箱。 摄影/秦刚/C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