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志茹
冠心病心绞痛是老年人常见病,高发病,易致心肌梗死或猝死。故有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对延缓冠心病进展,降低冠心病病死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运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辛伐他汀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 50例病例选自 2005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治疗患者。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龄58.8岁。病种分型,初发劳累型心绞痛19例,恶化劳累型心绞痛15例,静息型心绞痛9例,梗死后心绞痛7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并发症、心绞痛类型及心绞痛发作次数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依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1]。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常规应用硝酸酯类、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阿司匹林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天普罗宁,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0.5 mL腹部皮下注射,每日2次,连用 7 d,不论血脂是否增高均给予辛伐他汀20 mg,晚间顿服,每日1次,连用2周,以14 d为一个疗程。
1.4 检测指标 患者入院后立即查心电图,每天1次。心绞痛发作记录次数及每次心绞痛持续发作平均时间[2]。测定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
1.5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胸闷、胸痛消失,2周内未在发作,ST段恢复50%以上,T波恢复直立;有效:胸闷,胸痛缓解或消失,2周内未再发作,但频率减少2/3或以上,ST段恢复50%以上,T波双向或变浅;无效:仍反复发作,ST-T未恢复,甚至加重或进展为心肌梗死(AMI)出现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2.1 两组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5%,对照组有效率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 观察组治疗后TC,TG,LDL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s) mmol/L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s) mmol/L
组别 n TC TG LDL观察组 治疗前 257.00±1.40 3.10±1.20 3.9±0.9治疗后 255.20±0.901) 2.00±0.311) 2.6±0.81)对照组 治疗前 256.90±1.20 3.20±1.00 3.9±0.6治疗后 256.18±0.85 2.57±1.18 3.6±0.7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
2.3 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 观察组治疗前心绞痛发作次数为15.2次/天±5.8次/天,治疗后 2.3次/天±1.7次/天,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14.7次/天±6.3次/天,治疗后13.8次/天±5.2次/天,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2.4 不良反应 有2例患者出现胃肠道症状,未发现因严重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的病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快破裂出血,血小板聚集与黏附性增强,冠状动脉痉挛,血栓形成,管腔不完全阻塞,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心肌缺血,缺氧,心肌能量代谢障碍的病理过程。治疗以抗凝,抗血小板,稳定斑块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为主。他汀类药物被这证明不仅可将降脂,而且有消除炎症,稳定斑块,迅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多项效应[3],故无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是否升高,均可应用他汀类药物,且越早越好。低分子肝素钙(天普洛宁)是一种新型的抗凝血酶Ⅲ(ATⅢ)依赖性抗血栓形成药,其药理作用与普通肝素基本相似。普通肝素可分为抗血栓活性和抗血凝活性,血浆中凝血酶(即因子Ⅱa)活性与血凝关系密切,因子Xa活性与血栓形成关系较密切。由于本品抗因子Xa活性与抗因子Ⅱa活性之比值为2.5~5.0,而普通肝素为1.0左右,本品能刺激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凝血途径抑制物和纤溶酶原活化物,不被血小板Ⅳ因子中和,对血小板功能亦无明显影响。因此不稳定型心绞痛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与辛伐他汀治疗效果显著。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209-4212.
[2]许俊堂,胡大一,丛玉隆.心血管的溶栓及抗凝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2-26.
[3]郑杨,杨晓英.辛伐他汀对UAP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4):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