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斌 蒋井明 李 睿
根据2005年版《药典》三部“生物制品分装和冻干规程”中对分装附加量的要求,分装量在1 ml及以下的制品的分装附加量为0.1 ml[1]。而在实际生产中,由于西林瓶壁制品残留、制品黏度不同等原因,实际接种量通常低于标示量,会部分降低免疫对象的免疫应答水平。
试验中以规格为0.8 ml的西林瓶装注射用水为研究对象,检查其实际抽出量,运用t检验法[2]进行统计学分析,验证了应调整2005年版《药典》三部中分装附加量的必要性。
1.1.1 已标定并经过干燥处理的1 ml玻璃注射器,精度:0.02 ml/常州市飞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出品。
1.1.2 有合格证的接种用一次性1ml无菌注射器,精度:0.02 ml/上海金塔医用器材有限公司出品。
1.1.3 通过MASCHIMPEX GMBH VISOMAT IV-2目检仪和QC检定合格的100瓶西林瓶分装规格为0.8 ml的注射用水。
2.1.1 随机在分装过程的前、中、后阶段共抽取100瓶西林瓶装规格为0.8 ml的注射用水,轧盖、目检。
2.1.2 将这100瓶西林瓶装注射用水于2~8℃冷库静置72 h后自冷库取出,去掉铝塑盖,将西林瓶倒置,西林瓶轴线与地面夹角在60℃~90℃的范围内,分别用1 ml干燥标定玻璃注射器和一次性1 ml无菌注射器各抽取50支,记录每瓶的抽出量。
2.2.3 统计方法
分别计算两种注射器实际抽出量与标示量之间的平均差值,并将其与《药典》要求附加量比较,t检验法用SPSS软件做统计学分析。
将两种注射器抽取的注射用水体积分别进行t检验分析。由t检验分析可知两种注射器抽取的注射用水实际抽出量均低于标示量,其中用1 ml玻璃注射器抽取的注射用水体积与标示量0.8 ml相比平均相差0.1265 ml,该差值与2005年版《药典》三部要求附加量0.1 ml相比P<0.001,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表1 1ml标定玻璃注射器抽取50瓶规格0.8ml注射用水统计结果(ml)
表2 1ml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抽取50瓶规格0.8ml注射用水统计结果(ml)
用1 ml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抽取的注射用水体积与标示量0.8 ml相比平均相差0.129 ml,其差值与2005年版《药典》三部要求附加量0.1 ml相比P<0.001,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
生物制品的生产工艺涉及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产品质量的下降及免疫效果的不理想。为了最大限度的保障产品质量,需要在实际生产中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在制品分装冻干生产环节中,为保证生物制品每瓶实际抽出量不低于标示量,2005年版《药典》三部对分装附加量有明确要求,其中规格为1 ml及以下的制品要求分装附加量为0.1 ml[1]。而在实际生产中,我们发现在按照《药典》要求分装情况下,西林瓶装制品每瓶实际抽出量仍大多低于标示量,试验中以西林瓶装规格为0.8 ml的注射用水为研究对象,用两种注射器分别进行抽出试验,并用t检验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单样本t检验即样本均数X与已知总体均数u0的比较[2],本试验中X分别为两种注射器实际每瓶抽出量与标示量的平均差值,u0为《药典》要求分装附加量0.1 ml。结果表明分别用两种注射器抽取得到的平均差值与《药典》要求分装附加量0.1 ml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
试验中通过抽取西林瓶装注射用水发现,如附图一所示,抽取制品后的西林瓶除瓶壁上有制品残留外,还在瓶塞中心凹处、瓶塞与瓶壁交界处有制品残留。说明在分装冻干生产中西林瓶装制品更易造成抽取量低于标示量,如制品为液体疫苗,则会因黏度增大抽取量更少,因此应根据不同制品的实际抽取量对其分装附加量做相应的调整。
随着生物制品产业的发展,西林瓶正作为主要分装材料逐步取代安瓶,应对其瓶壁制品残留问题足够重视,以不同制品的抽取试验为基础,运用t检验方法,根据其的实际统计结果制定科学精准的附加量,才能充分保障制品的质量和有效性。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三部[M].2005年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6-7.
[2]孙振球,徐勇勇.医学统计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