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伟,刘世超,许家荣,许俊才
(南京农业大学 动物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又称为鸭疫综合征、鸭败血症、鸭传染性浆膜炎和鸭疫巴氏杆菌感染,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 (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引起的鸭、鹅、火鸡等多种禽类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1],是目前对世界各国养鸭业造成危害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给养鸭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该病最早由Riemer于1904年报道发生在鹅群中;1932年,美国学者 Hendrikson和 Hibert报道在纽约长岛的鸭场中发现;在我国,1975年邝荣禄等首次报道该病在广州存在。1982年郭玉璞等从北京郊区鸭场首次分离到RA以来,河南、福建、四川等地均相继报道了RA感染,近年来该病依然普遍流行[2]。
RA主要感染1~8周龄鸭,尤其是2~3周龄雏鸭,此外也感染鹅和鸡等禽类,其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季和春季发病相对较多,夏季相对较少。本病的发生和饲养管理条件等因素有关,主要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飞沫、尘土等经呼吸道和损伤的皮肤,尤其是脚蹼受伤等途径以水平方式传播,低温阴雨、潮湿、寒冷的环境易诱发本病的发生,如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卫生条件差、转舍时受寒冷或雨淋的刺激等均可引起该病暴发流行,加剧该病的发生和病鸭死亡[3]。该病的发病率可达90%以上,死亡率一般在5%~75%之间。迄今为止,国际上共报道RA有 21 个血清型 (1 ~21 型)[4-7]。
2009年4月江苏省南京市郊区某种鸭场15日龄的樱桃谷小鸭爆发疑似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疫情,全场90%小鸭发病,死亡率达45%,损失严重。我们对该病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1.1.1 病料来源
从发病鸭中选择具有典型临床症状、剖检具有典型心包炎、肝周炎等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典型症状的病鸭。
1.1.2 培养基
普通营养琼脂平板、麦康凯平板、血琼脂平板、胰酶大豆琼脂平板 (TSA)、胰酶大豆培养基(TSB)。
1.1.3 试剂
革兰氏染液、瑞氏染液;微量生化发酵管;初生牛血清;鸭疫里默氏杆菌1、2型阳性血清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韦强研究员惠赠)。
1.1.4 试验动物
从养鸭场选购未免疫健康雏鸭,品种:樱桃谷鸭。
1.2.1 细菌分离培养
无菌采取患病雏鸭的心血、肝脏、气囊、脑等组织及渗出物,分别划线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平板、TSA平板、麦康凯平板、血琼脂平板上,置37℃ 5%CO2培养箱中培养36 h。再将典型疑似菌落进一步划线接种于TSA平板上,进一步做纯化培养。
1.2.2 菌落形态观察
将分离到的细菌挑取单个菌落划线接种于血琼脂平板和TSA平板上,观察菌落形态。
1.2.3 染色镜检
按常规方法对典型疑似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和瑞士染色,镜检。
1.2.4 生理生化试验
无菌钩取分离细菌纯培养物少许,接种于微量生化发酵管中,分别做麦芽糖、果糖、棉子糖、木糖、侧金盏花醇、山梨醇、甘露醇发酵利用试验、吲哚试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产硫化氢试验、脲酶试验、硝酸盐还原试验、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氨基酸脱羧酶试验、MR试验、VP试验、明胶液化试验。
1.2.5 血清学鉴定
挑取平板上的单个菌落接种于TSA培养平板,置37℃培养36 h,按常规方法做玻片凝集试验。用兔抗鸭疫里默氏杆菌1、2型阳性血清进行鉴定,有凝集现象的为阳性,以无菌生理盐水作对照。
1.2.6 PCR鉴定
引物设计与合成。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所有16S rRNA的基因序列,找到RA 16S rRNA的高度保守区,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上游引物为5′-GAGACACGGACCAGACTCCTACG-3′,下 游 引 物为 5′-ACCTCACGGCACGAGCTGACGACA-3′; 由 上海英骏生物公司合成,扩增长度为749 bp。
PCR反应体系及程序。以细菌的纯培养物为模板,利用设计好的引物进行PCR扩增。
PCR反应体系 (25 μL):菌液 1 μL,上下游引物 (10 μmol)各 1 μL,2 × Mix 12.5 μL,H2O 9.5 μL。
PCR程序:94℃ 4 min;进入循环94℃ 45 s,50℃ 45 s,72℃ 1 min,循环30次;72℃ 7 min;4℃保存。
PCR产物鉴定。电泳鉴定:将 PCR产物以1%琼脂糖凝胶电泳 (含GoldView),并用凝胶成像系统观察是否出现目的条带,并拍照记录。
测序鉴定:将PCR产物回收纯化后送上海英骏生物公司测序鉴定。
1.2.7 培养条件和培养时间优化
将鉴定为阳性的细菌划线接种于血琼脂平板,37℃培养36 h,挑取单菌落接种于TSB培养基中,振荡 (100 r·min-1,下同)培养24 h,分别吸取5 mL菌液接种于4个装有250 mL TSB培养基的1 L三角瓶中,在A、B、C、D 4种条件下培养:A为培养基中加2%初生牛血清,37℃振荡培养,B为培养基中加2%初生牛血清,37℃静置培养,C为37℃振荡培养,D为37℃静置培养。
培养每隔一段时间后,无菌条件下分别取少许菌液测D600值。记录数据结果,并以时间为横坐标,D600为纵坐标,制作D600-T曲线。
1.2.8 动物回归试验
将鉴定为阳性并经分离纯化的细菌,接种于TSB培养基,37℃振荡培养24 h。用生理盐水洗涤菌体,并稀释至D600约为0.5。
将购自养殖场的10日龄健康雏鸭饲养2日使其适应环境,然后随机分组:对照组2只和试验组4只,分别称重。试验组颈部皮下注射接种0.5 mL菌液,对照组以同样方法注射0.5 mL无菌生理盐水。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开饲养,连续饲养、观察1周,记录鸭子的食用饲料重量、临床表现等情况;对病死鸭进行病理剖检观察,记录数据。
共分离到2株细菌:A和B,在麦康凯平板和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不生长,在血琼脂平板和TSA平板上可见露珠样小菌落。
血琼脂平板和TSA平板上菌落大小及形态无明显差异,2株细菌的菌落均呈露珠状,圆形隆起,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直径为1~2 mm,颜色为灰白色,较透明;与RA菌落的形状相似,疑似为RA。
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见革兰氏阴 (-)性小杆菌,少数呈椭圆形;瑞士染色后,镜检可见小杆状细菌菌体呈两极浓染,多为单个分散排列,少数成双或短链排列。
生理生化试验结果见表1。
表1 生理生化试验结果
生理生化试验结果与RA相符合,因此,初步认定2株细菌均为鸭疫里默氏杆菌,但仍有待进一步确认。
玻片凝集试验结果见表2。
表2 玻片凝集试验结果
由凝集试验结果可以确定,A、B 2株细菌均为鸭疫里默氏杆菌,且血清型相同,均为1型。
2.6.1 电泳鉴定
PCR产物电泳结果见图1。
图1 PCR产物电泳鉴定结果
由图1可见,1、2型鸭疫里默氏杆菌均能扩增出目标片段,大小与预期一致。
2.6.2 测序鉴定
2株细菌的序列完全相同,且与所选基因片段序列一致性为100%。因此,可确认这2株细菌为鸭疫里默氏杆菌。
2.6.3 构建系统发生树
通过 NCBI网站的 BLAST程序搜索与该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度较高的其它菌株的序列,通过ClustalX和Mega程序,将PCR产物序列与其它7株细菌 (RA strain RAf103、Riemerellasp.IPDH 359/90、Uncultured bacterium clone nbw546c05c1、Flavobacteriumsp. 130704W2、 UnculturedCryomorphaceaebacterium clone XZXXH203、Anaerophaga thermohalophilastrain Fru22、Pasteuria goettingianae)的相似序列进行比对,构建系统发生树,如图2。
图2 1型RA与其它7株细菌构建的系统发生树
由图2可以推断,试验室所分离到的细菌与RA strain RAf103相同,与 Riemerella sp.IPDH 359/90同属,与Flavobacterium sp.130704W2同为黄杆菌科,因此可以判定该株细菌为RA。综上所述,该株细菌为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
RA为兼性厌氧菌,其对培养条件的要求较为苛刻,生长速度较慢,不易被分离到,因此需选择合适的培养条件和时间[9]。为了更加了解RA的生长特性,获得较佳的培养条件和时间,本试验对RA的培养条件和培养时间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见图3。
图3 RA菌在4种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由图3中数据可见,A(37℃振荡,加2%初生牛血清)、B(37℃静置,加2%初生牛血清)、C(37℃振荡)、D(37℃静置)4种培养条件下,RA的生长情况为A条件下速度最快,C条件下其次,B和D条件下的速度较慢;且振荡培养比向培养基中加入2%初生牛血清对RA生长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因此,在培养RA时,应尽可能振荡培养。
从图3可以看出,在A和C(均37℃振荡培养)2种培养条件下,RA的生长在28~32 h从对数期进入稳定期;而在B和D(均37℃静置培养)培养条件下,RA的生长没有出现明显地从对数期向稳定期的转变。因此,RA在振荡条件下培养28 h,即可完成培养,节省培养时间,若培养时间过长,RA进入稳定期,则会影响RA的生长。
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见表3。
在饲养过程中,对照组鸭长势良好,育肥迅速,平均每日增重50 g,肉料较高,相对节约了饲料消耗,增加了养鸭场的经济效益,2只鸭均无患病临床症状;剖解后未见任何病变,心脏、肝脏等器官均正常,且未分离到RA。
注:CK为注射生理盐水;RA为注射1型RA;Δ体重为1周内雏鸭体重变化;Δ饲料为1组雏鸭1周内消耗饲料重量;肉料比为1周内雏鸭体重变化与所消耗饲料的比值;死亡数为1周内死亡鸭的数量。
试验组鸭生长速度则大大降低,平均每日增重不到20 g,且肉料较低,使饲养的经济效益降低;试验组鸭均出现严重程度不同的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典型临床症状:精神沉郁、萎顿,头颤动,羽毛粗乱无光泽,食欲下降,肢体无力,行动困难,伏卧不起,排绿色稀粪等。剖解病死鸭发现各内脏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心脏明显较小,心包膜增厚,肠系膜增多,将内脏器官包住,肝脏较小,并见心包膜、肠系膜、肝脏外膜周围出现灰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从病死鸭心血、肝均分离到RA,经玻片凝集和染色试验,证明其血清型与攻毒菌相同。
鸭疫里默氏杆菌可以使鸭、鹅、火鸡等多种禽类患病,导致家禽育肥减慢或死亡,严重影响了养鸭业等的经济效益,给农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次研究从养鸭场分离到2株细菌,通过传统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2种方法对其进行了鉴定,构建了系统发生树,充分证明了这2株细菌为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相对传统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具有快速、高效、准确的优点,本文建立的针对RA的16S rRNA基因PCR技术可用于快速检测、鉴定鸭疫里默氏杆菌。
鸭疫里默氏杆菌对培养基的营养要求较高,在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不生长,为了更好地了解RA的生长特性,本次试验对RA的生长条件和生长时间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RA在37℃振荡培养能够较好地生长,提高培养基的营养则能够进一步促进RA的生长,但效果没有振荡培养的明显,因此在分离和培养 RA时,应尽可能振荡培养。
我们还进行了动物回归试验。RA的感染使雏鸭生长速度减慢1/2以上,发育不良,并使1只试验组鸭病死,严重影响了养鸭业的经济效益。与这2株RA的来源养鸭场相比,试验室动物回归试验的雏鸭病死率相对较低,分析原因可能是饲养环境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动物患病并不是由仅仅一种病原的侵染,可能是由于多种病原同时侵染或者病原侵染时动物的饲养环境较差,如低温阴雨、潮湿、寒冷等恶劣环境的刺激,使得动物发病严重,造成病死率很高;而试验室的饲养条件相对较好,从而导致动物回归试验的病死率并不高。所以,加强饲养管理,减少不良环境因素造成的应激反应,乃是动物生产的基本策略。
[1]吕敏娜,黄承锋,张毓金.鸭疫里默氏杆菌大肠杆菌二联蜂胶苗的研制[J].中国兽医杂志,2005,41(1):48-50.
[2]郑艺杰,吴志远,王艺娟.鸭疫里默氏菌的研究进展[J].福建畜牧兽医,2009,31(5):19-21.
[3]胡清海,张知良,苗晋锋,等.江苏安徽两省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中国兽医科技,2001,31(8):12-13.
[4]Loh H,Teo T P,Tan H C.Serotypes of Pasteurellla anatipestifer isolates from ducks in Singapore[J].Avian Pathol,1992,21:453-459.
[5]Pathanasophan P,Tanticharoenyos T,Sawada T.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antimicrobialsusceptibility and serotypes of Pasteurella anatipestifer isolated from ducks in Thailand[J].Vet Microbiol,1994,39:179 -185.
[6]Pathanasophon P,Sawada T,Tanticharoenyos T.New serotypes of Riemerella anatipestifer isolated from ducks in Thailand[J].Avian Pathol,1995,24:195-199.
[7]Pathanasophon P,Phuektes P,Tanticharoenyos T,et al.A potential new serotype of Rimerella anatipestifer isolated from ducks in Thailand[J].Avian Pathol,2002,31(3):267-270.
[8]李艳奇,高晴霄,顾春阳,等.鸭疫里默氏杆菌多价灭活苗的研制及应用[J].水禽世界,2008(2):41-42.
[9]单艳菊,龚建森,施祖灏,等.Ⅰ型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分离与鉴定[J].吉林畜牧兽医,2009,3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