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秦萍
从国际上引入管理体系认证制度时,中国船级社是我国最早从事管理体系认证的专业机构,被媒体誉为在国内普及管理体系认证的先驱者之一。近年来,随着认证市场日趋成熟,对认证的有效性和增值服务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对此,中国船级社认证公司(CCSC)副总经理黄学良表示,创新、公正、诚信以及专业化、增值的认证审核是认证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中国船级社多年来特别是重组认证业务以后,始终坚持“独立、公正、诚信”的原则,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己任,禀承“服务传递标准,技术提升品质,质量创造价值”的理念,努力打造中国和国际知名的认证品牌。
记者: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成立时,正是我国管理体系认证起步阶段。作为最早进入的认证机构之一,CCSC在管理体系认证方面取得了怎样的发展?
黄学良: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是我国首批批准设立的管理体系认证机构之一,在业界享有较高声誉,成为了国内最具品牌机构之一。
在管理体系认证方面,CCSC的认可范围广泛,其中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获得35个大类的认可,环境管理体系获得32个大类的认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获得36个大类的认可。认可的认证范围遍及船舶、石油化工、冶金及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电子电气设备、橡胶塑料、交通运输、行政管理、工程建设、工程设计及研发等。经过多年发展,CCSC认证的业务范围从原来单一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拓展到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基层党组织管理体系认证以及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等领域。在CCSC的客户中,中远集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江南造船、中铁快运、首钢总公司等大型央企和各个行业的大型企业占据了较大比重。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组织的满意度调查中,CCSC 曾荣获了“获证企业满意度第一”、“机构审核员满意度第一”、“认证机构互评第一”。
CCSC还是我国少数几家获得英国皇家认可委员会(UKAS)认可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机构之一,在交通运输和仓储、冶金、机械、电子、能源等31个行业领域,可以签发带有英国UKAS皇冠标志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一次审核可颁发带CNAS标志和UKAS标志两套QMS证书。
经过多年发展,CCSC经历了从数量到质量的飞跃,认证企业的数量持续上升。
记者:1993年1月中国船级社正式进入认证领域。在当年一份ISO9000调查统计中,仅有的10张认证证书均是由国外认证机构颁发的。中国船级社为什么选择在当时就进入这个领域?
黄学良:当时,中国船级社是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10家正式会员之一。IACS为了提高船级社的质量管理水平,确保检验质量,对其成员船级社提出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并将通过IACS的审核作为保持成员资格的必要条件。中国船级社不仅率先在国内建立了管理体系并顺利通过IACS的审核,同时培养了一大批既懂业务又熟悉管理体系标准的审核人员。
那时正是我国认证认可的起步阶段,船级社领导层前瞻性地看到了认证行业在中国发展的广阔前景,再加上自身拥有的技术与人员优势,果断进军认证领域,成为与法国船级社、挪威船级社等一起在国内率先开展管理体系认证业务的船级社之一。
1993年1月8日,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正式成立。从成立之初,公司就把运作的规范性、认证审核的有效性作为主抓的重点。要求认证审核不仅仅是给企业提供一张认证证书,更多地希望通过认证审核,促进企业完善改进管理系统、提升管理水平,以确保企业整体管理绩效的提高。运作的规范性、认证审核的有效性得到了业界和客户的认同。
记者:中国船级社的管理体系认证在业界享有较高的声誉,其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黄学良:十多年来,CCSC始终坚持“独立、公正、诚信”的质量方针,坚持“质量求生存、质量求信誉、质量求发展”理念,依托中国船级社的强力支持,充分发挥其技术、人才、网络和信息优势,规范运作,为客户提供有效、增值的认证审核服务。
上世纪90年代末,CCSC率先在国内认证机构中加强专职审核员队伍的建设,以专职审核员为主开展认证审核活动。该举措虽然加大了运作成本,但有利于认证审核员队伍的能力建设,也有利于对认证审核员队伍的管理,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客户,对认证机构的品牌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们也在行业内倡导认证机构运作的职业化,即主要的审核工作量由自有专职人员完成,适当使用部分兼职人员以补充专业等资源方面的不足。应该说,加强专职审核员队伍的建设是CCSC能够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2008年重组以来,公司调整了管理模式,一方面对认证审核业务实行了分级管理,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客户;另一方面加强了对认证审核过程的监控和管理,在顾客反馈、组长监控等原有管理基础上,增加了动态监控的力度;第三改变了审核员薪酬结构并加强了绩效考核,监控情况、认证决定过程发现问题等纳入了审核员绩效考核,以确保认证审核过程的规范性、有效性。
记者:作为承担中国船级社陆上业务的重要载体,CCSC近年来在管理体系认证方面拓展了哪些业务领域?目前进展如何?下一步还将拓展哪些重点领域?
黄学良:除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外,CCSC还开展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基层党组织管理体系认证以及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等,特别是能源管理体系认证。
在国家调整产业机构、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大政方针下,从服务于国家政策和产业发展的方向,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出发,CCSC将能源管理、节能减排作为公司发展的重点。
今年CCSC获得了国家认监委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批准资质,被认监委确定为钢铁行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试点单位。CCSC已经与部分大型钢铁企业签订了认证合同。
另外,在信息安全方面,CCSC正在进行技术和人员的准备,已经培训并注册了一批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审核员,力争尽快获得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资质。此外,CCSC还在积极跟踪、研究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体系标准和建筑施工体系质量管理规范的应用。
记者:目前,我国管理体系认证业已经进入了成熟稳定期,市场趋于饱和。但另一方面,国际管理体系认证仍在持续发展和不断改进中。在这种情况下,认证机构要想取得进一步发展,应采取什么样的应对举措?
黄学良:多年来,国内认证的发展主要还是以追随为主。某种程度上讲,除了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和认证属于比较靠前的以外,其他的基本上都是国外发达国家先制定标准、开始实施,然后是国内跟随。怎样由追随国外标准的制定、国外的认证逐步转向能够跟国外标准的研发、应用同步甚至引导、引领标准的研发、应用,这是中国认证行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对于认证机构而言,一是要加大研发投入;二是要对国际认证认可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跟踪和研究,要有前瞻性;三是要关注国家政策及客户的需求,同时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标准的研发、应用要适合中国的国情,要满足中国企业的需求。
从认证角度来讲,如果不创新,不拓展新的产品,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发展将会比较艰难。所有的创新,包括标准的研发、最后的论证实施,最终一定要体现在能为客户、为受审核或认证的企业带来价值,能够让其提升绩效。而要想不断地去满足这些要求,一方面要考虑建立创新的机制、加大研发的投入;另一方面要考虑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包括个人素质、专业知识、管理知识的提升和不断地引进和吸引高水平、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记者:我国的认证认可工作已经全方位地融入到国民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认证的有效性问题。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有效认证?
黄学良:认证的有效性是认证认可公信力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认证认可的作用日益彰显,因此,人们也更加关注认证的有效性。
在当前认证工作中,认证审核的有效性是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关注的重点。一是希望专业化,二是关注最终的结果。专业化、关注结果是今后管理体系发展的方向。作为专业的认证机构,一是围绕国家产业行业发展大局,二是通过认证审核为客户提供规范有效的服务,从而推动客户能够有效地运行管理体系,使其能够在满足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前提下,不断提升质量、安全健康、环保等方面的绩效,降低企业的管理风险,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从认证机构来讲,认证的本质实际上相当于担保。这就要求认证机构:一是要讲诚信。诚信是中介服务的特性,是认证机构的生命线。二是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审核管理人员,以满足客户不断提升的需求。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外开放,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管理理论不断地引入到国内,国内企业管理人员整体的管理知识、管理水平、管理能力都在提高。要想满足客户的要求,就必须要提升管理人员和审核员的水平和能力。对审核员来讲,除了专业知识、认证的技能以外,提升其管理知识也十分重要。三是认证机构要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如果没有社会责任意识则很难会去考虑诚信。
记者: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政府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对中国认证认可事业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对此,我们应该怎么做?
黄学良:一是履行社会责任,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己任,以高度责任心、确保认证工作的有效性来促进质量安全的提升,提高认证公信力。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作为第三方专业的认证机构,始终坚持“独立、公正、诚信”的方针,严格、规范地开展认证业务,为推动我国企业质量、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水平和绩效的提高,促进企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二是研发和创新认证产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能减排的要求,不断研究、探索建立新的管理体系、节能环保产品、绿色产品认证等新的认证产品。同时在自主研发认证标准,大力提升中国的认证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影响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三是要加强人员能力的建设,坚持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特别是培养和引进认证审核管理的人员,以满足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内部管理,强化认证过程管理,确保认证有效性,努力打造知名的认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