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悲伤”的认知原型研究

2010-09-11 09:54向友青
红河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英汉范畴原型

向友青

(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沙410128)

英汉“悲伤”的认知原型研究

向友青

(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沙410128)

文章以原型范畴理论为指导,对英汉“悲伤”进行了认知原型分析。得出:英汉情感概念“悲伤”是以人类身体体验为基础,以原型为认知参照点,利用家族相似性,通过隐喻认知机制而逐步形成的。

原型范畴理论;悲伤;原型

今年恰好是大众哲学家艾思奇同志诞辰100周年,他在70年前开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独特道路,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满足了实践的需要,他的《大众哲学》及其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著作对引导当时的广大群众尤其是先进青年走上革命道路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党当前正在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社会历史发展中汲取营养是我们党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今天,我们研究艾思奇哲学大众化的道路,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规律,对于贯彻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项重要的任务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一 引言

两千多年前,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Aristotle视隐喻为语言的修辞手段。生成语言学家Botha[1]198-200把隐喻的本质看作一种选择限制的背离。Searle[2]92-123认为隐喻属于语言能力研究范围之外。Lakoff和Johnson开创了隐喻新纪元,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是从始源域(source domain)向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结构映射。隐喻意义是“来源域的部分特征向目标域的映射结果”[3]170。

情感隐喻的研究最初始于Lakoff和Johnson,他们认为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情感概念大部分是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隐喻化过程而概念化的。国内外有许多学者对英语和跨语言情感概念做了大量分析,如 Yu[4]52在lakoff等人的研究基础上发现英语可以选择“火”、“流体”做“愤怒”的情感隐喻,汉语可以选择“火”和“气”做“愤怒”的情感隐喻。陈家旭[5]对英汉语"悲伤"的情感隐喻进行了认知对比分析,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悲伤是容器中的液体"的概念隐喻。基于原型范畴理论对情感概念"悲伤"进行认知研究的文章还是非常少见,这一领域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因此,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原型范畴理论对英汉情感概念"悲伤"进行认知探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二 原型范畴理论

认知语言学对“原型”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解释:a.典型实例就是原型。Rosch[7]89认为原型是同一概念的成员有更多共同特征的实例,这个典型代表对于识别范畴起重要作用。b.典型实例并非原型,仅例示了原型。Taylor[7]59认为原型是范畴概念核心的图式表征(schematic representation),并认为实体并非原型,仅例示(instantiate)了原型。c.最佳实例与对最佳实例进行操作的规则的结合。Franks&Bransford[8]134提出“原型加转换”的观点,认为范畴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最佳实例以及一套对最佳实例进行操作的规则。人们普遍认为原型是贮存于人脑中的对于某一类型事物的典型特征的意象图示,原型是一种抽象概念,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典型性等特征。

原型范畴化理论的代表人Lakoff等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范畴是凭借典型特征建立起来的"完形"概念;范畴成员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彼此之间有隶属程度差异;范畴成员之间存在相似性和共性特征,可构成一个连续体;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范畴成员在范畴内的地位根据其拥有范畴特征的重要性和数量有中心成员、次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等的区别,可用图1表示[9]77-102。

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具有共同的四个特征的成员,它们是范畴内的最典型成员,即原型。有三个特征交叉的还算得上典型成员,随着交叉特征的减少,成员的地位逐渐远离原型。原型具有范畴内最多的重要特征。原型是人类在许多体验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是抽象的,是人类认知的结果。

图1 原型范畴化“原型”示例图

三 英汉“悲伤”的认知原型分析

对英汉“悲伤”的认知原型分析,可从空间方位、从温度、从颜色这三种相同的和从颜色、从身体器官这两种不同的体验进行。

(一)英、汉相同体验下的认知原型

1.对空间方位的体验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空间和身体是人类概念和语言之始源。人类认识是基于对自身和空间的理解之上沿着由近到远,由具体到抽象,由身体和空间到其他语义域的道路逐步发展起来的[10]50。Lakoff& Turner曾提出意象图示隐喻(image-schema metaphor)这一概念,认为意象图示是以空间概念为源域来构建其他非空间概念的目标域,在映射的过程中空间意象及其内在的逻辑都被保留下来了。意象图式提供了一种轮廓性的结构,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了丰富的意象,从而使我们能运用空间思维来思考和理解非空间概念[11]99-100。L akoff指出,在英语中,有许多是用方位词“上”和“下”表达的概念隐喻,即方位性概念隐喻[12]30。方位词“down”拓展到人类的情感方面隐喻人的心情是低落、悲伤的。请看下面的英汉例句:

1)I fell into a depression.

2)He broughtme down with his remarks.

3)他萎靡不振。

4)他的话让我很低沉。

以上例子中“fell、down、萎靡不振、低沉”都可表示“下”,“下”的反复体验产生了“身体向下、压抑”的意象图示,即“悲伤”的认知原型。

2.对温度的体验

人的抽象情感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在身体体验基础上的隐喻来表达的。这里"身体体验"指身体与外界的互动以及由此所获得知识的身体功能,是目前我们对世界概念化认识的重要的组成部分[13]108。人类对于大自然温度的体验而由此获得的知识和身体功能是人对世界概念化认识的重要部分。冷和热是指人感觉器官对温度的直接体验,由于我们对冷热的经验实在是太基本、太丰富,因此,我们便总结出了“悲伤是寒冷”这一隐喻概念。人类在对“寒冷”这一大自然现象的反复体验之上产生了“身体的不舒适和难受”的心理意象图示,即“悲伤”的认知原型。如在英、汉语中有:

5)The bad news cast a chill over the gathering.

6)The raw weather chilled our enthusias m for a swim.

7)坏消息使得大家感到一阵心寒。

8)他最近的所作所为令人心寒。

以上例句表示“寒冷”与人的情感“悲伤”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对颜色的体验

语言学家Berlin和Kay经考察后得出世界上仅有11个基本的颜色词。人类可以借助颜色来表达丰富、细腻的抽象情感。人们在悲伤、精神不振时,通常脸无光彩,并且发暗,因而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悲伤是黑暗”(SADN ESS IS DARK)这一概念隐喻。人类在对“黑”这一颜色的反复体验之上产生了“精神的黯淡、萎靡不振”的心理意象图示,即“悲伤”的认知原型,并由此产生了"悲伤"这一情感概念。如:

9)He is feeling gloomy.

10)He was in dark mood.

11)今天是黑色星期一。

12)他黯然神伤。

由此可见,人类基于相同的身体器官产生了对于颜色“黑”的相同的情感体验,即“黑色代表悲伤”。

(二)英、汉不同体验下的认知原型

1.对颜色的不同体验

人类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展开对精彩世界的探索和认知,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和特异的民族风情,情感隐喻的表达也印上了厚重的文化烙印。作为人类心理标记的概念范畴,受到人类直觉和感知的很大影响,具有生理和文化的基础[14]。隐喻的意义与理解者过去的经历以及文化背景密切相关[4]138。英语中常用蓝色、汉语中常用灰色来隐喻悲伤。在英语中,“blue”常与沮丧、无情发生联想,当人们不开心时常说“I feel blue(我感到忧伤)”,“blue devils(沮丧,忧郁)”,“blue funk(意志消沉)”这样的短语。英国人在对“蓝色”的反复体验之上产生了“忧郁、忧伤”的心理意象图示,并由此产生了“悲伤”的情感概念。而汉语则常用灰色表达这情感,如:灰色的情感、灰色的忧郁感、灰色的心情等等[15]。中国人在对灰色的反复体验之上产生了“忧郁、忧伤”的心理意象图示,并由此产生了“悲伤”的情感概念。

2.由身体器官产生的不同体验

Lakoff指出,英语中常用处于某种感情或情绪时人体的特殊生理变化来表示感情[12]36。在汉语中,人体的“肝”、“肠”、“心”、“脸”、“眉”、“眼”等具体器官则常用来体验悲伤的情感。中国人根据自身身体器官的反复体验而产生了“悲伤”的认知原型,即“身心的不舒服”。具体的表达方式如下:

13)父亲的突然去世,令他肝肠寸断。

14)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可见,汉语中“悲伤”的表达与人体的多种器官有关联。而在英语中却很少有这样的表达方式。

(三)基于原型的英汉“悲伤”情感概念的认知解读

人类的范畴是根据原型进行概念化的,每一个原型是一个神经结构,它能使我们进行与此范畴相关的推理和想像。基于原型的推理十分常见,但并不为我们所意识,占据了我们实际推理的很大比例[2]20。

隐喻使得大部分抽象思维成为可能,它的基本作用是从始源域将推理类型映合到目的域。情感概念“悲伤”是一种抽象的、无法触摸的概念,我们无法直接获得对“悲伤”的认知,只有通过具体的、可视可触、可嗅可闻的形象性强的词语作喻体,通过推理来表示相对应的另一概念“悲伤”这一本体[10]71。“悲伤”在英汉语中具有相同的认知体验,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些英汉语中共有的身体体验都含有“身心不舒服或难受”心理意象图示,这与“悲伤”所要表达的内心情感是一致的。人们在与客观外界进行互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了基本的意象图示,这些意象图示是形成原型,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的基础[10]67。根据原型范畴理论,情感“悲伤”的原型,即意象图示“身心不舒服”被认为是范畴中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是人们首先认知到的。

图2 “悲伤”概念的形成过程示例图

如图2清楚地显示了“悲伤”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悲伤”这一抽象概念的形成是以英汉相同或不同的身体体验,如:“下、寒冷、黑”这多种体验为基础,经过心智加工形成意象图示,在人脑中形成多种认知模式(Cognitive Model)(如由“下”产生“身体向下、压抑”的意象图示,由“寒冷”产生“身体的不舒适和难受”的意象图示以及由“黑”产生“精神黯淡、萎靡不振”的意象图示),这多种认知模式经过梳理并被整合成理想化认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在理想化认知模式的基础上形成“悲伤”的认知原型,即抽象化的“身心不愉悦或难受”,并以此为认知参照点,利用家族相似性,通过隐喻认知机制,然后形成范畴和概念最后用语言形式“悲伤”将这一意义固定下来[16]。

英汉“悲伤”具有相同的认知体验。但是任何一个语言使用者都属于某个特定的言语社团,每个言语社团都有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习语和价值标准[7]。由于文化风俗、地理环境、认知突显、认知主体等复杂因素的影响,英汉语“悲伤”具有不同的认知体验,如英语中“悲伤是蓝色”,汉语中“悲伤是灰色”。汉语中常用人体器官的变化来隐喻悲伤,而英语中很少有类似的表达方式。

四 结语

情感概念是人对现实世界的反复体验之上,经过认知加工逐步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体验结果。人类共同的抽象情感具有异常丰富的内涵,常常借助隐喻才得以表达。为了揭示情感概念“悲伤”的认知原型,本文对大量中英文例子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中英文情感概念“悲伤”具有共同的和不同的认知原型。以英汉共同的或不同的认知体验为基础,以原型为认知参照点,从具体的始源域拓展到抽象的情感域,情感概念“悲伤”由此形成。通过对抽象情感概念“悲伤”的认知原型对比研究,有助于我们揭开情感概念的表面现象,探究其表面意义之下的深层认知过程,从而更好地认知人类概念形成的本质,更好地认知世界本质。论坛,2007,(7):36-37.

[1]Botha,R.P.The Function of the Lexicon In 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M].The Hague:Mouton,1968.

[2]Searle,J.Metaphor[M].In Ortony,1979.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4]Yu,L.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Metaphor:A Perspective from Chinese[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8.

[5]陈家旭.英汉语“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J].民族

[6]Rosch,E.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of Semantic Categories [J].Journal of Experi mental Psychology,General,1795, (104):92-233.

[7]Taylor,John.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M].Oxford:Clarendon Press,1989.

[8]Franks,J.J.&Bransford,J.D.Abstraction of Visual Patterns[J].Journal of Experi mental Psychology,1971,(90): 71-85.

[9]Givon,T.Prototypes:Between Plato and W ittgenstein[A]. In Craig(ed.),1986(77-102).

[10]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11]Lakoff,G.&M.Turner.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led Guide to PoeticMetaphor[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99-100).

[12]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13]F,Ungerer&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108.

[14]吴世雄,陈维振.范畴理论的发展及其对认知语言学的贡献[J].外国语,2004,(4):34-40.

[15]岳好平.英汉“悲伤”情感隐喻的解读[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23-125.

[16]岳好平,向友青.英汉“喜悦”的认知原型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6):85-89.

[17]王小凤.英汉词语文化与翻译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社,2004.

[责任编辑 自正发]

Cogn itive Study of the Prototype of“Sadness”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X IANG You-qing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Hunan AgriculturalUniversity,Changsha 410128,China)

Using the prototype categorization theory,this paper goeson a cognitive analysisof the emotion“sadness”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It concludes that the category and concept of“sadness”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s formed on the 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 of prototype byway of family resemblance and metaphorical cognitive mechanism.

prototype categorization theory;sadness;prototype;

book=5,ebook=240

H313

A

1008-9128(2010)05-0072-04

2010-05-20

湖南农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英语动词-ing结构的范畴化和非范畴化研究”(60)

向友青(1975-),女,湖南怀化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英汉范畴原型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包裹的一切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原型理论分析“门”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英汉反身代词长距离约束的语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