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华(浙江衢州市柯城区人民医院药剂科,衢州市 324000)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药品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对其监测上报是医疗机构的一项法定义务,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的重要措施。现将我院2008年1月~2009年6月上报的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我院ADR的发生特点与相关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降低或避免ADR的发生。
资料来源于我院ADR监测站2008年1月~2009年6月上报全国ADR监测网的226例ADR报表。
对226例ADR病例,按患者性别与年龄、给药途径、报告人职业及科室分布、药品种类分布、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新的和严重的ADR等进行统计、分析。
226例ADR中,男性104例,女性122例,分别占ADR总人数的46.02%和53.98%;患者年龄在6个月~92岁之间。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见表1。
表1 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Tab 1 Distribution of patients’sex and age
226例ADR中,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为174例(76.99%),口服给药34例(15.04%),肌肉注射13例(5.75%),阴道给药4例(1.77%),肛门给药1例(0.44%)。
226例ADR中,由护士、医师和药师发现并上报的ADR例数分别为140例(61.95%)、30例(13.27%)、56例(24.78%)。ADR报告来源于5个部门,门诊输液室110例(48.67%)、住院部55例(24.34%)、药学室35例(15.49%)、门诊西药房21例(9.29%)、门诊部5例(2.21%)。
226例ADR中,引发ADR药品种类分布见表2;引发ADR的抗感染药种类分布及具体药品见表3。
表2 引发ADR药品种类分布Tab 2 Categories of drugs inducingADR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药品不良反应术语集》,按累及器官或系统分类统计,226例ADR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其次为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损害。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分布见表4。
2008年1月~2009年6月我院共上报了3例新的ADR,17例严重的ADR,其共占上报ADR的8.85%。新的和严重的ADR涉及药品及临床表现分布见表5。
根据ADR治疗结果的不同,将全部ADR病例分为治愈、好转、有后遗症和死亡4类。ADR的转归见表6。
表3 引发ADR的抗感染药种类、构成比及具体药品Tab 3 Categories and constituent ratio of antibiotics involved inADR and the specific medicines
表4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分布Tab 4 Organs or systems involved in ADR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按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对ADR因果关系进行评估,结果见表7。
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药物因素、患者因素、医疗因素等。应针对这些具体因素采取相应对策,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表5 新的和严重的ADR涉及药品及临床表现分布Tab 5 Drugs involved in new or severe ADR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表6ADR的转归Tab 6 Return ofADR
表7ADR因果关系评价Tab 7 Evaluation on the causality ofADR
由表1可知,ADR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人群,女性发生比例稍高于男性。在226例ADR中,年龄40岁以上的患者ADR发生率较高,这可能是因为中老年人生理机能降低,排泄减慢,其所用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参数也随之改变,使ADR发生率增高。这提示临床应特别关注中老年人的用药安全。
从给药途径看,静脉注射给药是引发ADR的主要途径,对226例ADR统计表明,174例(76.99%)ADR给药方式为静脉滴注给药。静脉滴注给药因药液直接输入血液,药液中的微粒、内毒素及pH值、渗透压都可能诱发ADR[1]。因此,建议医师在诊疗时尽量选择口服给药,如需静脉滴注给药则须正确选择溶媒并掌握药液浓度;另建议护士适当控制输液滴注速度。
由表2可知,我院引发ADR的药品以抗感染药和中药制剂较多,分别为133例(58.85%)和37例(16.37%)。中药制剂中注射剂ADR发生率较高,提示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使用这些药物。我院要求临床对静脉滴注中成药注射液实行“三单”用药,即单患者、单天、单品种给药。
由表3可知,抗感染药引发的133例ADR中,共涉及到11类抗感染药,前3类是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青霉素类,且这3类药物都有过敏性休克症状发生。提示医院应加强抗感染药使用的管理。
由表4可知,226例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病例最多,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这可能与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在临床上最易发现和观察且不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有关。
由表5可知,我院共上报了3例新的ADR和17例严重的ADR。其中注射剂17例,为静脉滴注给药;内服制剂3例。12例发生在门诊部,8例发生在住院部,说明门诊部对ADR监测的任务更重。其中加替沙星注射液引发了2例严重的ADR,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引发了3例严重的ADR,所以对这2个品种引发的ADR应重点加强防范与监控。另外,醋酸去氨加压素注射液引发的抽搐、昏迷及参麦注射液引起的过敏性休克也应引起足够重视。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引发的癫痫症状,国内文献[2]也有报道。
由表6可知,我院发生的226例ADR中,148例治愈,78例好转,患者未留下后遗症,说明我院医、药、护人员对ADR的监测工作重视,治疗措施正确及时。
由表7可知,我院对上报的ADR的评价与国家ADR监测中心的评价还是较接近的。
综上所述,加强ADR监测是医院开展药物警戒的重要环节,我们应熟悉常见的ADR,关注新的、严重的ADR。通过加强对药品使用中的风险管理,进一步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
[1]孙成春,吴桂月,吕伟伟,等.我院1 19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29):2 295.
[2]刘晓红,高庆江,周宏伟,等.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致癫痫发作1例[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3,1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