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背景下璧山县乡村旅游空间开发探析

2010-09-10 06:34重庆师范大学张奇
中国商论 2010年2期
关键词:重庆空间旅游

重庆师范大学 张奇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的发展战略思想,将统筹城乡发展摆在首位。2007年6月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进一步确立了重庆市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重庆市是全国最大的直辖市,城乡二元结构更加明显,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格局,并具有乡村地域面积广大,乡村区域广阔,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景观极具特色,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意义重大。作为以重庆大都市为依托的乡村旅游地璧山县,面临着融入重庆主城区的客观优势和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过渡的历史性发展时机,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为璧山县旅游业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1 城乡统筹下璧山县乡村旅游开发条件

1.1 乡村旅游的区位条件

根据重庆市确立的“一圈两翼”总体发展战略,璧山县正处于“一圈”之中的重要位置,优越的区位条件为璧山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在重庆的经济发展战略中,旅游业作为重点培育发展的支柱产业,为璧山县乡村旅游的发展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从构筑旅游区划的空间连续性、地理区域特征、资源赋存特征和以重点产品为中心有利宣传促销等角度看,璧山县正位于都市旅游圈,处于都市与乡村的连接地带,兼具旅游中心地带与辐射周边区域的特殊地位,这为城乡统筹背景下璧山县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先机。

1.2 乡村旅游的自然条件

璧山县地处川东南平行岭华莹山帚状褶皱带,华莹山脉向南西延伸的低山丘陵区。县域东山为由温塘峡背斜构成的低山区,海拔500~810米,绵延61.5公里,面积约82平方公里;县域西山为由沥濞峡背斜及花果山背斜构成的低山区,海拔500~885米,绵延68公里,面积约77平方公里;在呈北北东——南南西方向延伸的两个低山区之间,为璧山复式向斜构成的长而浅缓的红层丘陵地带,面积约755平方公里,海拔270~400米。中部主峰龙梭山向南延伸与丹凤背斜隆起的山梁相接,构成东西两山平行的璧南山梁和璧北山梁(海拔高度在450~524米之间),形成璧北两山夹一谷,璧南三山夹两谷的地形特征。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使得淳厚的山乡民风得以保存。境内古树茂盛,形成林在村中、村在林中的优美环境。不少村庄仍保留着一定数量的砖瓦房,古寨、古村落的传统风貌,一些古牌坊也是依稀可见。这些青山绿水,曲径石桥,苍松翠柏,堪称桃源人家,乡村旅游空间优美。

1.3 乡村旅游的农业基础条件

璧山县是传统的农业县,农业产业比重稳居在50%以上,具有集中开发乡村旅游的基础条件。调查结果表明,璧山县已拥有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1家、农村专业合作社48家,带动农户33000余户,土地流转率达21.7%,基本形成了三大农业基地。一是蔬菜粮食生产基地:主要是三合镇的新场、龙凤和双河村,广普镇的大石、金龙村,八塘镇智灯村等蔬菜基地和七溏镇璧北河村的蔬菜长廊以及大兴镇的梅江、丹凤、大兴的“三片”特色农业区。二是花卉林果业基地:主要是三合镇高山村和石龙村的采果赏花区,广普镇护普、金龙、白鹤、马鞍村的花卉苗木区,白鹤、登云、坪中村的脐橙采果区以及七塘镇云雾村的万亩枇杷园;还有将军村的花卉园、符家、石鼻、平安、莲生等村的优质“葡萄园”,建龙乡白果村的荷花园,八塘镇青云村的柑水果种植区等。三是种养殖业基地:主要是大路镇福里村和广普镇护普、大石、周家村以及福禄镇侵河村、和平村等利用青龙湖、金剑山、凤湖仙山、水天池、北云湖、三江水库、金堂湖、缙云山后山等自然生态条件,初步形成的养殖垂钓基地等。目前,虽然还存在居民点较分散,基础设施建设较差,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较缺乏,文体设施落后等困难,但是,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不断壮大,已经逐步显现出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优势。

1.4 乡村旅游的交通条件

璧山县是重庆市的西大门,东邻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界江津区,西连铜梁县、永川区,北接合川区、北碚区,是重庆西部各区县到达重庆的交通要道。成渝高速公路和渝遂高速公路先后建成以后,不仅拉近了璧山县城至重庆主城区的距离,也为四川以及周边地区进出璧山县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条件,璧山县逐步成为重庆西大门的交通枢纽。随着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的建成,璧山县的交通更加便利,重庆主城区以及周边区县的居民来璧山县乡村旅游休闲更加经济实惠,从而提升了璧山县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而规划中的重庆二环路和重庆经大足至成都高速公路,还将进一步凸显璧山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使璧山与重庆都市区以及周边地区的联系更为密切。

2 璧山县乡村旅游空间要素与空间结构

2.1 乡村旅游空间要素分析

城乡统筹背景下,璧山县乡村旅游的核心服务对象是重庆都市居民, 使其享受“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休闲体验,即全部旅游的基本活动—一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都是在璧山县农村旅游区发生,使得璧山乡村旅游服务具有二重属性:即强调乡村旅游空间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其构成主要包括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现代产业旅游地、农事活动及辅助设施、民居及附属建筑、民俗文化节庆等等。

2.2 璧山县乡村旅游空间结构分析

乡村旅游空间是乡村旅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根据其存在的形态划分,可分为物质空间和非物质空间。根据城乡统筹的背景和乡村旅游的特点,璧山县乡村旅游空间主要是向重庆都市乡村旅游者提供传统乡村环境和乡村生活、农场生活的体验场所。为此,璧山县乡村旅游空间的设计与开发必须突出“绿色乡村”这一主题,打造“特色乡村”这一品牌,向都市居民准确传达独具魅力和特点的乡村体验与乡村休闲的旅游信息。乡村旅游空间也可根据其功能划分,可分为生产空间、生态空间、交通空间和村落空间等。生产空间是乡村经济发展的生命基础和发展动力,主要是从事各种农田、林地、鱼塘等农业生产的物质空间,它为游客采摘、垂钓提供了场所,这些也是旅客体验乡村生活的活动空间。生态空间是为都市居民提供良好乡村生态的旅游环境,主要包括蔚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绿色的森林、清澈的河水等,这些是旅客回归自然、休闲、游憩的自然空间。交通空间主要指村落的交通格局。乡间小路是乡村旅游的亮点之一,树木覆盖的林阴小径、农田相间的狭窄小道、鲜花簇拥的花间小路、怪石嶙峋的村落小路以及小溪旁边的幽深小径,构成乡村旅游完美的交通布局。村落空间包括生活居住空间和公共空间,它既是乡村居民的居住、生活和交流的场所,也是重庆市区居民在璧山县居住、游憩、体验的旅游产品,如林木丛中的农家乐、农庄、民居等。乡村旅游非物质空间即乡村旅游的精神空间,它是乡村旅游物质空间的深化。主要包括以社区文化、农耕文化、聚落文化和民俗文化为特色的乡村性空间,以及以自然回归、逃避世俗、追求宁静为宗旨的情感空间。总之,物质空间和非物质空间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璧山县乡村旅游空间的有机整体。生产空间、生态空间、交通空间和村落空间等虽然功能不同,但各具特点,共同编织出一幅美丽的乡村旅游图景。通过乡村旅游空间结构的分析,璧山县在规划、设计、发展乡村旅游的时候,就要进一步优化旅游空间结构,不断完善旅游空间的功能,充分发挥旅游空间的整体作用。

3 璧山县乡村旅游空间开发的思考

3.1 科学发展,规划先行

旅游业是一个涉及面广的产业,乡村旅游的发展涉及各利益主体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政府宏观管理功能发挥的好坏,对区域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很大。乡村旅游空间开发规划是政府主导避免无序发展和盲目开发的重要手段。因此,璧山县乡村旅游空间开发应当坚持科学发展观,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要尽快制定以《璧山县旅游发展规划》总体布局框架为依据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结合当前市场和产品变化情况,与村庄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资源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确保规划的前瞻性、整体性和延续性。

3.2 因地制宜,合理开发

考虑到璧山在重庆市的地域分布格局、璧山县地域空间布局、乡村旅游资源要素与空间分布格局,通过调查研究,并根据璧山县目前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璧山县乡村旅游可分为三大片区:一是以璧城街道为中心的中部情感乡村片区。主要包括璧城街道、河边镇、福禄镇、大兴镇,该区域是璧山县乡村旅游的中心,具有经济发达,地理位置好,交通便捷等有利条件,蕴藏着重庆主城区的庞大客源市场,发展前景十分看好。根据旅客的需求,中部情感乡村片区的功能定位应为:近郊情感休闲乡村旅游和新农村情感体验园,产品定位为:城北生态农业观光园、龙梭山桃园花果观光旅游和民间游戏享受中心等。二是以青杠街道为中心的南部景观乡村片区。主要包括青杠街道、丁家镇、大兴镇、健龙乡、广普镇、三合镇等。该区域具有自然优越,地势较为平坦,农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较高,经济实力较为雄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等有利条件。乡村旅游的功能与产品定位为乡村景观休闲。乡村旅游的主要产品为丁家花卉苗木观光区、翰林山庄文化休闲观光区、登云坪古寨生态观光农业区等。三是以大路镇为中心的北部生态乡村片区。主要包括八塘镇、七塘镇、大路镇等。该地以缙云后山、云雾山山地为主,地势较高,生态条件极佳,旅游发展起步早,农业发展基础好。该区域的功能定位为:生态乡村休闲旅游。乡村旅游的主要产品是,缙云后山“世外桃源”农家乐生态休闲基地、青龙湖风景区休闲农业旅游综合开发区、八塘樱桃休闲体验园等。通过三大片区的建设,能够发挥区位优势,突出地域特点,逐步打造璧山县乡村旅游的特色和品牌。

3.3 保护资源,持续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和民居建筑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璧山县乡村旅游空间开发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必须保护和开发本地资源。一是保护古民居和民俗文化资源,实现古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二是保护生态环境和景观。应以生态建设为发展思路,坚持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的生态林建设方针,协调农、林、牧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将壁山县乡村旅游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推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重庆旅游农业发展总体规划(研究报告),2006~2010.

[2]韩渝辉.对调整重庆旅游发展总体布局的探讨[J].探索,2002,5.

[3]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21(3).

[4]保继刚,楚义方.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吴必虎,伍佳.中国乡村旅游发展产业升级问题[J].旅游科学.2007,21(3).

猜你喜欢
重庆空间旅游
重庆客APP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视觉重庆
在这里看重庆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