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事大学质量文化建设策略研究

2010-09-09 03:18胡志武金永兴杨万枫高文胜
航海教育研究 2010年3期
关键词:大学学校质量

胡志武,金永兴,杨万枫,高文胜

(上海海事大学,上海 201306)

上海海事大学质量文化建设策略研究

胡志武*,金永兴,杨万枫,高文胜

(上海海事大学,上海 201306)

针对上海海事大学质量管理体系中质量意识不够、质量文化缺乏的问题,根据大学质量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结构,从强化质量文化建设的意识、营造质量文化建设的氛围、确定质量文化建设的目标、夯实质量文化建设的基础、健全质量文化建设的制度、激活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等六个方面,探讨上海海事大学质量文化建设的路径和策略。

上海海事大学;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文化;建设策略

一、加强质量文化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学质量文化,是指高等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形成的,涉及质量空间的价值观念、规章制度、道德规范、环境意识及传统习惯等“软件”的总和。一般来说,大学质量文化主要包括四个层面,其结构可以形象地比喻为一座金字塔,是以道德层为引导,以制度层为支撑,以行为层为体现,以实物质量为基础的立体型结构(见图1)。其主要特点是:(1)四个层面自上而下逐层落实,自下而上逐层体现;(2)各层面间紧密结合,融会贯通,协调发展;(3)每个层面存在各自的内涵和具体要求,形成各自特色;(4)使实物质量体现出是一个文化、思想、意识全面凝聚的形成过程。

图1 质量文化的结构类型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管理的永恒主题。围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航运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形成鲜明的办学优势和特色,以质量和特色开拓市场,促进毕业生充分和满意就业,是上海海事大学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抓住履行国际公约和执行政府相关法规的契机,上海海事大学未雨绸缪,主动应对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需求,从1997年起组织有关人员以 ISO 9000原理为基础,兼顾国家海事局关于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规则的相关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于1998年通过了国家海事局(CMSA)和挪威船级社(DNV)的认证,成为中国第一批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的大学之一。如今,该质量管理体系已在学校持续有效运行了13年,为确保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规范学校教学管理、符合国际公约规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促进学校发展、扩大社会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相当一部分基层员工对 ISO 9000族质量标准体系知之甚少,ISO 9000族质量标准体系尚未完全融入学校管理体制,PDCA循环这一科学的工作方式尚未成为大多数人的自觉行动,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尚未成为学校质量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质量意识不够、质量文化缺乏是上述问题存在的深层原因,是目前学校质量体系运行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质量文化是学校教育质量形成的基础。质量文化来自于质量管理实践,又为质量管理启迪方向。质量文化建设是实现现代质量管理的思想基础。质量文化的缺失不利于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理论的完善,不利于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创新,不利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不利于学校树立质量形象,不利于调动学校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课题组认为,要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的有效性,除了要在组织上建立完善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还要在意识形态上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形成有利于质量管理的思想基础和环境氛围。

二、上海海事大学质量文化建设策略

大学质量文化建设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大学质量化建设既无捷径可走,也没有蓝本可以模仿照搬。找准质量文化建设的路径、确定质量文化建设的策略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1.强化质量文化建设的意识

一所大学是否有较好的教育教学质量,首先取决于学校领导与教职员工是否有强烈的质量意识,是否从思想上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教学质量对学校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强化对教育质量的信念和意识,是培育大学质量文化的先决条件。

在质量文化建设实践中,首先要树立质量竞争意识,既要敢于与对手竞争,以高质量战胜对手,更要善于与自己竞争,向教学要质量,向科研要质量,向管理要质量。其次,要树立质量忧患意识。学校领导层要从学校的现状出发,着眼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利用恰当的沟通手段向全体教职员工灌输质量危机意识,用有说服力的生动案例和数据说话,使教职员工对质量危机产生认同感,加深对学校生存危机的理解;要让全体教职员工掌握预测、控制和化解质量危机的方法与措施,提高处理教育质量危机的能力;要把质量危机管理寓于全面、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活动中,严把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关。第三,要树立质量责任意识。要让人明白,质量工作绝非单纯是教育教学质量管理部门的事情,也不仅仅是教学一线部门的事情,而是与每个人的工作都相关的事情。第四,要树立质量道德意识,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及管理过程中不畏外界压力,不受不正当经济利益的诱惑,自觉自愿表现出符合质量要求的行为、意识和习惯。

2.营造质量文化建设的氛围

如果长期沉浸在浓郁的质量文化氛围中,师生就会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牵引,以追求质量为崇高理想,自觉地心系质量,关注质量,维护质量,把质量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和自觉行为。

为在学校大力营造重视教育教学质量的氛围,强化教职员工质量意识,按照学校要求,质量管理办公室积极鼓励严格按照体系文件要求执行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包括:(1)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批改试卷、作业认真细致,课堂记录、课程小结等质量记录规范、严谨的教师;(2)严格按照体系文件要求贯彻落实教学管理工作的院系领导、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等管理人员;(3)对期中教学质量检查座谈会上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回复,学生满意率较高的学院;(4)对学生、家长和教职工的投诉、意见和建议及时答复,满意率较高的职能部门等。努力营造全校上下共同关注、参与质量工作的良好氛围。

3.确定质量文化建设的目标

质量目标是质量文化的具体体现。质量目标应体现学校的发展内涵与办学特色。学校应对自己的办学状况有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要根据自身的教学资源、所处的社会环境、为社会培养人才所承担的责任,确立学校的定位和奋斗目标、发展策略。学校的目标文化可宣传“品牌战略”“精品意识”,但不能脱离实际,空喊口号。目标文化对外宣示了学校在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承诺,以树立起良好的信誉形象,获得社会的肯定与支持;对内则产生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使学校成员同心同德为之奋斗。

(1)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一所学校根据自身的实力、水平,找准了其人才服务面向与活动空间,整体优化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素质、能力结构,使其能在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人才培养即富有特色。就普通本科院校而言,在厚基础、宽口径的前提下,有的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很快胜任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学校重视陶冶学生的人文素养,使毕业生拥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显示强大的发展后劲;有的学校则注重训练学生的外语能力和计算机技能,使他们在就业市场走俏抢手。

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本科教育为基础,是学校必须长期坚持的办学原则之一。目前,学校部分专业,尤其是新专业的定位、目标不够明确,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不清,特色不鲜明,课程体系不尽合理,教学内容相对落后;适应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人才需求的专业面、专业结构、专业建设内容比较薄弱。作为一所以航运技术、经济与管理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学校要按照“视教育质量为生命”的质量方针,进一步明确“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航运人才”的培养目标,从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入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研究,优化教学过程,推进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技能和水平,健全校院两级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着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进一步凝练大学精神。综观世界著名学府,总是将校训与大学的关系类比于宪法之于国家,作为学校运行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无论世界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如何变化,校训往往作为学校精神的代表屹立不变。校训是大学文化的灵魂,以精炼的文字概括和体现学校的历史传承、办学精神和价值取向,最能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印痕,让学生有归宿感、自豪感和使命感。课题组建议,由学校有关部门组织和引导全校师生展开讨论,以确立更好体现学校特色、责任、抱负的校训,进一步凝练大学精神。

4.夯实质量文化建设的基础

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是大学质量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大学质量文化发展程度的直接反映和外在标志。物质质量文化的建设,如学校品牌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环境与校容校貌建设、技术设备建设、实验室与图书馆建设等,都要围绕环境育人这一中心,结合学校的质量目标、质量价值追求、学风、校风等特点,整体规划,系统设计,使学校的物质层质量文化建设与制度层质量文化建设、精神层质量文化建设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近年来,得益于国家航运事业和上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上海海事大学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2004年,学校更名为“上海海事大学”;2004年11月,新校建设破土动工,如今,新校已经基本建成,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硬件支撑条件极大改善;2007年启动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全校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和创造力进一步增强,建设世界一流海事大学越来越成为全校上下的共同信念和工作标杆;学校坚持建设以航运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办学特色不断彰显,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学校声誉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为了进一步夯实质量文化建设的基础,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1)继续努力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为提高师生员工工作效率和教育质量,应积极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营造以人为本,求实高效、严谨治学、发奋进取、文明安全的校园氛围。当然,在加强学校硬件建设的同时,应谨记“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大学的声誉取决于拥有多少大师,吸引了多少大师,造就了多少大师,而这些大师又以自己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影响了多少学生。

(2)大力实施人才兴校工程,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按照“以人为本,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根据学校定位和办学目标,逐步建设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规模适当、精干高效、结构优化、业务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教师、党政管理干部、教辅、产业及后勤队伍,为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组织和人力保障。进一步落实拔尖人才引进和内部培养计划,设立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专项资金,争取学校若干名优秀教师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和东方学者岗位计划。加强对优秀青年教师的选拔与培养。建立与港航企业合作平台,设立专项资金,为优秀青年教师国内外深造、进修提供支持,为获得国家和上海市专项支持的青年教师提供配套经费支持,不断增强学校科研的后备力量,充实学科专业发展的基础。积极推进学科创新团队建设,特别是交叉学科创新团队的建设。落实新进教师培养计划,通过构建岗前培训、行业知识培训、在岗进修、国内外研修、学术交流等科学的培训体系,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提升其岗位适应能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坚持多样性原则,充分发挥教职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3)合理配置资源,进一步改善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进一步统筹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扩大资源筹集的广度,提高资源筹集的能力,优化办学资源的配置,不断提升学校软实力和综合办学能力。进一步争取国家和上海市对学校办学的更多支持,大力开拓筹资渠道,多元化筹措资金,缓解学校建设发展中面临的资金压力。优化后勤服务,基本建成适应学校发展的集约化、专业化、规范化的后勤服务保障系统。规范房产管理,确保学校房产资源无浪费、无流失,提高资源使用效益,改善教师教学、科研条件。加大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加大校园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快网上办公,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学术信息资源共享、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的平台与机制建设。密切与校友和社会各界的联系,进一步争取校友和社会的支持。关注民生,进一步改善师生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5.健全质量文化建设的制度

无论是精神文化还是环境文化,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起作用,主要通过舆论压力、精神和感情需要约束师生,其效果由被约束者的自律性和接受能力决定,缺乏稳定性,可预测性差。只有建立相应的制度,将舆论要求上升到制度规则层面,形成条文,明确每个成员的权利和义务、行动规则和评价标准,做到行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才能更有效地保障教育质量。

大学的制度建设也是一个不断完善、丰富和创新的过程,必须随着社会环境、师生结构和大学发展阶段的改变而不断修正和丰富,以求日臻完善。制度不能凝固和僵化,要有弹性和活力;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根据人的复杂性、多样性及成长环境的不一致性,为各类教育对象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内容要具体明确,切忌抽象含糊;条文要简明扼要,切忌繁杂冗赘;措词要把握分寸,避免模棱两可;逻辑要严谨,不可自相矛盾。

为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推动学校体制机制创新,努力为学校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2009年下半年以来,学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规章制度清理工作。校内各部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遵循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和条例,结合学校的工作实际,按照“适应的保留、过时的废止、需要健全的修订或重新制定”的原则,对现行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清理和修订完善。通过对各类规章制度的“废、改、立”,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管理过程中的各种责权利关系,提高了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方便了师生员工办事,逐步形成和完善了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

各项有关质量文化建设的制度制定以后,还要保证这些制度能被严格执行,以确保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今后工作的重点是:继续完善各项制度制定和落实的程序,按照“民主→集中→民主→制定→讨论→修改→试行→改进→实施”的科学循环,让现代大学制度在刚性管理中落实到每个环节,让制度在自我管理中升华为共同的价值追求,使制度文化“人本化、人文化、人情化”,让和谐的制度文化促进学校的科学发展。

6.激活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

质量行为文化是学校成员的质量意识在实际行动中的体现。行为文化促使学校成员积极参与学校的质量管理活动,把理想、认识转化为行动,为实现学校的质量目标而努力。“制度化”行为文化是一定的观念文化通过制度固化下来的,“未制度化”或“非制度化”行为文化则是一定的观念文化未经制度固化。制度行为文化的本质是靠“精神的他律”,习俗行为文化的本质是靠“精神的自律”。加强制度建设以规范师生各方面的行为十分重要。然而,人们的主要社会性行为却是靠道德价值观念维系着的日常工作生活的习俗性非规范行为,它是学校性格的重要体现,是环境育人的重要方面。因此,还要重视营造良好的教育质量文化氛围,激活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

学校领导和管理干部应对学校的质量观念和质量态度积极进行沟通和协调,不断强化行政支援与服务系统的功能,塑造和谐尊重的气氛,建设有效沟通的网络,营造合作解决问题的组织文化,注重教学资讯的收集、反馈和分析,鼓励教职员工的发展和成长,重视质量过程的管理和控制。这些都是推进高校质量管理活动的组织行为保障。

教职员工应深入了解学校的质量观念和质量目标,把追求高质量作为自身的教学理念并融入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应积极参与学校事务工作,把自己的质量理念融入学校的组织结构和文化中;应积极参加各类进修和培训,追求自我成长和发展,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结 语

大学质量文化建设涉及多个层面,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开展质量文化建设,应先对学校当前的质量文化建设现状进行客观而准确的评估,包括当前质量管理方式方法的优缺点、教职员工对于质量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质量标准是否符合学生和社会的需求,以及是否存在质量管理漏洞等。质量文化不是游离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之外的另一种东西,它是与这些东西相融合或者是从某一个角度的提炼和概括。在学校质量文化发展、塑造的过程中,要坚持继承、学习、创新的原则,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不断完善。培育学校质量文化应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发展战略、面对的竞争环境、自身的办学层次和办学实力,明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服务空间,不盲目模仿别人,从而培育出有鲜明个性的质量文化,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认清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借鉴相关领域的质量文化建设经验。

[1]HU Zhiwu,J IN Yongxing,INOUE K.Quality management in met-the Chinese experience[J].Navigation:日本航海学会,2008(169):63-71.

[2]胡志武,金永兴,陈伟平,等.上海海事大学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回顾与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09(1):16-20.

[3]胡志武,金永兴,陈伟平,等.提高内部审核工作成效 实现质量体系持续改进[J].航海教育研究,2009(3):13-16.

[4]郝美玲.质量文化视角下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长春:黑龙江大学,2008.

[5]唐华生,叶怀凡.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价值探索与路径选择[J].学术论坛,2007(3):181-185.

U676.2

A

1006-8724(2010)03-0011-04

20109-04-02

胡志武(1971-),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船舶安全管理、海上交通工程、航海教育等研究。

猜你喜欢
大学学校质量
“留白”是个大学问
“质量”知识巩固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大学求学的遗憾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学校推介
质量投诉超六成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