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航天幼儿园 吴文静
小班科学领域活动:“感知长方形”
■北京市航天幼儿园 吴文静
活动背景:
小班下学期,我班幼儿对平面几何图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在科学区投放了相应的材料,设计了“图形宝宝”主题系列活动和墙饰,本次活动是其中的一部分。幼儿在认识正方形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感知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在系列活动中获得了对平面几何图形基本特征的初步感知。
活动目标:
1.幼儿在游戏和操作中感知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的长方形。
2.幼儿能从若干平面几何图形及组合图形中判断长方形。
3.幼儿感知生活中的长方形,培养对几何图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已经对正方形有了充分的认识。
2.情景准备:“长方形宝宝做客”的相应道具和墙饰环境(如图1)。
3.学具准备:平面几何图形若干、用几何图形组合图若干、课件(如图2)。
图1
图2
活动过程:
1.通过“长方形宝宝做客”的情景确定活动目标,引起幼儿探究的愿望。
以“长方形宝宝做客”的情景引入(如图3)。
小朋友,你们找一找,椅子底下都藏着什么图形呀?
咦?你们怎么知道我是长方形呀?(长方形儿歌,说出特征)今天我们一起玩游戏好吗?
图3
2.在若干平面几何图形中找出长方形,感知长方形的特征。(如图4和图5)
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长方形宝宝可机灵了,它就藏在你桌上的小筐里,里面还有许多其他的图形,看看小朋友的眼睛亮不亮,能不能把长方形找出来?
要求:仔细观察各种图形,找到长方形以后摸一摸它的边和角,再把长方形家族的儿歌说出来,然后送它回家,它才会听你的话。
个体探究:
幼儿从各种平面几何图形中找到长方形,把长方形送到指定位置。
图4
图5
师幼小结:
小朋友的眼睛真亮,把所有的长方形宝宝都送回家了。咱们来看一看:长方形家族里有大宝宝,有小宝宝,有各种颜色的宝宝,不管它们站着还是躺着,它们都是长方形。
3.在若干平面几何图形图片(组合图)中判断长方形。
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长方形宝宝说了,上次我们藏得不够好,才被小朋友找到的。这次我们藏好了,只有最聪明的小朋友才能找到我。小朋友,你有信心找到长方形宝宝吗?
要求:指一指你找到的长方形宝宝,摸一摸它的边和角。
每人一张各种平面几何图形的组合图片(如图6)。
个体探究:
幼儿指出长方形,并摸它的边和角。
图6
师幼小结:
长方形宝宝可能干了,和许多其他的图形在一起,变成了新的图案,但是不管他们藏在哪都逃不过小朋友的眼睛,真棒!
4.游戏体验长方形的边、角。(如图7)
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长方形宝宝说,我们一起玩一个游戏,听清楚要做什么,做好后赶快回到座位。
儿歌:小孩小孩真爱玩,摸摸这,摸摸那。摸摸长方形的边/角,快回来!
个体探究:
幼儿通过游戏,摸一摸长方形的边和角。
师幼小结:
小朋友太能干了!都找到长方形的边和角了,给自己鼓鼓掌吧!
图7
5.在实物中找出长方形。
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长方形宝宝还给小朋友带来一段它自己的动画片,你们想不想看?
要求:动画片里交给小朋友一个任务,请你把这个任务找出来。
(播放动画课件)
幼儿观看,并说出接下来的任务:在生活中找出长方形物体,看看长方形在谁的身上。
个体探究:
幼儿从各种实物中找长方形的面,并用手比划它的边和角。
6.活动总结。
今天我们和谁一起玩游戏?你们开心吗?
我们在游戏中,把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长方形宝宝找到了。
还找到长方形的边和角。
原来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是长方形,我们和长方形是好朋友。
请你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家里的长方形,好吗?
活动反思: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指导下,幼儿园数学教育正发生着从注重静态知识到注重动态知识,从注重表征性知识到注重行动性知识,从注重掌握知识到注重构建知识的重大变革。[1]因此,如何根据活动目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量身”打造、设计出适宜的探究活动?幼儿能探究到什么程度?探究空间如何体现?如何真正实现幼儿经验的提升而不是经验重复?教师语言的尺度又如何把握?这些问题成为课题研究中困扰一线教师的基本问题。
在我园数学探究教育走到第四个年头之际,我们对数学探究教育的着眼点已不仅在于理论层面应然性探讨,我们更关注数学探究活动组织过程中的实然状态。本文通过考察一则数学探究活动的设计理念和思路,分析其各环节的设计、实施效果以及改进措施,探讨幼儿数学探究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及教师指导策略。
首先,设计本活动的导入环节时,我最初的设想是以“鼠小弟做客”的情景贯穿下来,各环节“鼠小弟”全程参与。可是在实践时却发现,幼儿由于天生地对小动物有好感,整个活动似乎变成了与“鼠小弟”在玩各种游戏,孩子始终认为一起玩的对象是“鼠小弟”,感知长方形倒变成次要的了。
这给我以启发:原来在设计主题情景时,应在游戏化与实际知识概念之间取得平衡,否则易使幼儿的兴趣着眼点落在无穷的想象上,而无法提升数学概念。因此在把握游戏化原则的基础上,需要时时反省所设计的活动是否过于新奇变化,而忽略了数学概念的深化或模糊了原本数学活动的主轴。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决定全盘推掉原来的方案,单刀直入地以“长方形宝宝做客”的情景引入,从而省去了一会说“鼠小弟”一会说长方形的麻烦,更简洁也更突出主题,在确定活动目标的环节中,孩子非常清楚本次活动的对象是谁,没有产生混淆。
其次,在材料的准备方面,原来的考虑是每人一个,幼儿的体验比较单一,不能通过在比较中认识长方形。因此后来给每个盘子准备了1~3个长方形,而且提供了不同颜色、大小的长方形。并且提了要求:比一比你找到的几个长方形,有什么不一样?在这个问题上,孩子们先说颜色不一样的居多,接下来能发现大小不一样,但在表述上说“样子不一样”。幼儿遇到数学问题时,初始的方式大多使用感官直接观察或比较,例如用眼睛看,以此区分大和小。
通过教研组的讨论,我们想能不能在这个地方增加一点难度,为孩子搭一个台阶呢?于是我找来颜色从深绿到浅绿、长度一样、宽度由宽到窄的5个长方形,投放到操作材料中。在把长方形送回家(粘到展板上)的环节中,让孩子充分观察后,把这5个长方形一个个找出来,摆成一排让孩子去观察。虽然小班未涉及到有规律排序的内容,在这里也没有刻意强调。但从本次活动中发现,由于幼儿天然的秩序感的作用,孩子们对长方形有规律排序很感兴趣,从中感受到了长方形颜色深浅的细微变化,有的还说出来长方形从大到小排队。
第三,设置“游戏体验长方形的边、角”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孩子通过触觉感知长方形的边和角。但所提供的长方形过于拟人化,不仅有五官还有手和脚,当发出“摸一摸它的角”的指令时,部分孩子很自然地把手伸向“脚”,说这是长方形的“脚”。我一下傻眼了:没错,那就是脚,只不过我想要的是“角”而不是“脚”而已!孩子有什么错呢?他们对最直观的东西感兴趣,怎样才能让他们能找到隐秘的“角”呢?
因此,我对游戏形式进行了适当的修正,让孩子去找生活中的长方形,这比我制作的“娃娃脸长方形”图形更能让孩子感兴趣。从这个细节来看,教师计划真是赶不上变化,不到孩子中去实践一番,永远都发现不了问题所在。因此在操作材料的设计上,只有结合幼儿已有经验和理解层次做修正与限制,才能精进活动的质量。
反思本次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问题,我有以下几个发现:
1.活动目标的确定应注意导向性与核心性相结合。
首先,活动目标的设计是判断活动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活动目标必须是适宜大部分幼儿最近发展区需要的,是可以共同达到的,而不是最高要求。我们在数学探究活动目标的设立时,遵循从幼儿角度出发的原则,涵盖知识经验、能力、态度情感三个维度,具有核心性、具体明确性以及可评价性。
其次,在活动中幼儿需要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在活动伊始自主确定本次活动要干什么、和谁做游戏/交朋友,即教师通过多种方式、途径引导幼儿自主确定活动目标,而不是由老师给出目标。
从幼儿解决数学问题的特点可看出,孩子们一开始大多会运用自由联想与直接推理等策略。如果在确定活动目标时教师没有主心骨,加入过多干扰因素,活动将会天马行空地演变成自由游戏,模糊了探究活动的目标。因此,教师必须很好地把握活动主题和数学概念,适时地聚焦幼儿所提到的方面,运用引导性策略将这种随意性加以提升,使之导向核心目标。
2.教师的提问应注意开放性与聚焦性相结合。
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语言,提问是否到位,总结是否准确并落到实处,点拨时是否拖泥带水,话是不是太多等,教育过程中的种种非智力因素的把握是否到位,无一不在考量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平。
过于开放的提问方式会造成花费许多时间与幼儿讨论和辩证主题以外的话题,离开了需要探讨的焦点。如在引导幼儿观察和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大小时,大多数幼儿对“这两个长方形有哪些地方不一样?”的回应,会出现“颜色不一样”、“胖瘦不一样”、“高矮一样”等自然的回答。因此,这时候就不适合提这样的开放式问题,而应具体地点出需要去比较什么,聚焦于一个问题点,兼顾幼儿探究思维的发展与数学知识的学习。
另外,由于小班幼儿思维与语言未能同步发展,当幼儿因语言发展的限制而无法清楚表达时,教师可以“传声筒”的引导方式,帮助幼儿更清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促进群体讨论的进行。
3.应注重引导幼儿分析性和批判性思考的发展。
以往的数学探究活动较注重引发幼儿的求异思维或创造性思维,经常忽略幼儿思维活动历程中的选择、辨认、比较、判断、推理等基本的思维元素。而这些基本元素是幼儿数学探究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我们认为,在数学探究活动中,除了开启幼儿认知维度的创造性思维外,更应注重引导幼儿分析性思考和批判性思考的发展。
有时候可以尝试以有明显破绽的问题,创设幼儿主动调整模糊概念的情景。如以寻求解释的提问方式:“你手里的大衣柜有几个长方形?”“你怎么数的?”当孩子指对时,故意指一个三角形问他:“这个是长方形吗?”他会说不是,追问一句:“你怎么知道不是?”激起幼儿认知的冲突,引发同伴间的辩论,催化幼儿主动建构知识概念,深化对长方形的认识。
综上所述,作为教师应对数学教学内容、语言和行动具有清醒而理性的认识,在确定活动目标上应具有导向性与核心性,提问要兼具开放性与聚焦性,另外应考虑幼儿创造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的同步发展,从而真正有效地开展幼儿数学探究教育。
[1]曹晓梅.幼儿园数学教育有效教学策略探微.[J].武汉大学幼儿园四分园,2008,9
[2]黄瑾.从“操作中学习”到“社会情境中学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观刍议[J].幼儿教育, 2002,12
[3]宁连华.数学探究教学设计的层次及其原则分析[J].中学数学杂志,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