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峰,张换兆
(1.中国科学院人文学院,北京 100049;2.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38)
中国科技发展国际合作战略的评价与建议
霍光峰1,张换兆2
(1.中国科学院人文学院,北京 100049;2.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38)
对中国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的演进进行阶段评价,并运用统计数据分析不同阶段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的成效。国际科技合作为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中国的科技进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结合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社会形势发展变化,提出着力提高国际科技合作的针对性、着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的应急机制建设、着力推进国际科技信息平台和资源共享机制建设、着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智库”建设等政策措施。
国际科技合作;技术引进;国际贸易
Abstract:The author gives an evolution evaluation and an effectiveness analysis on statistical data at different stages of China’s strategy for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We find that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build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hina’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y,promotes China’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increase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s of China.Considering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situation changes of domestic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policies,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building up the emergency response mechanisms,information platform and resource sharing mechanisms,promoting the “think tank” construction,among others.
Key words: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technology import; international trade
中国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1985年,国际科技合作由破重立。在国际科技合作方针的指导下,主要解决科技外事归口、人才引进工作和驻外科技机构管理体制调整等工作。第二阶段为1986—2000年,全面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阶段。主要工作包括: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技术引进工作、加强对合办研究开发机构的指导和管理、做出了积极加入国际科技组织的决定、规范了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切实加强了技贸结合,大力推进中国科技产品和技术出口。第三阶段是2001年至今,互利共赢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阶段。主要工作包括:从国家战略层面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加大国际科技合作力度,设立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经费;积极参与并牵头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援助[1]。
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的阶段和政策体系体现明显的务实特征。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国际科技合作的核心点在于恢复并完善国际科技合作的基础,解决当时国际科技合作存在的体制和机制问题,推动国际科技合作的多元化(包括领域和地域),实现国际科技合作在改革开放后的重启。
为满足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并与中国经济转型相协调,第二阶段实行全面的国际科技合作,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各个领域和行业的科技引进[2],实用性和针对性进一步增强:一是注重与国际的接轨,积极加入国际组织,增强了中国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话语权,并增加了自主权;二是国际科技合作与经济发展的联系进一步强化,增强科技、人才引进对贸易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推动中国产品高新技术附加值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第三阶段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与政策发生了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国家战略,并配套专项经费。各部门也按照各自的发展需求,积极引进高新技术来促进国家技术水平的提高。二是中国的话语权得到进一步改善。经过多年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以及中国自身科技的原始创新,中国科技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特别是一些优势领域,中国具有较为明显的国际科技合作回旋空间,取得较大自主权[3]。三是国际科技合作的模式也发生变化,从主要引进、有针对性引进到现在的引进与出口并存。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国际科技合作政策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
对中国国际科技战略实施的效果进行分析有助于为更加有效地把握国际科技合作的动态变化及进一步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提供参考。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分析技术引进、国际贸易和国际合作项目三个指标。
2.1 技术引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对建立现代化工业体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从总量上来看,1987年中国技术引进金额为29.84亿美元,合同数量为581个,单笔合同金额为513.75万美元。2007年为254.15亿美元,合同数量为9773个,单笔合同金额为260万美元。总金额年均增长速度为24.754%,合同年均增长率为41.457%,单笔合同金额年均增长率为2.04%。20年间,中国技术引进的总金额年均增长率和合同数量年均增长率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出现负增长,单笔合同金额超过一半的时间出现负增长,但整体上保持正的增长态势,表明中国国际技术引进成效显著。但从单笔合同金额的数量及增长率变化看,中国技术引进的质量及落实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1)从产业分布看,分三个阶段进行分析。第一阶段:1987—1990年,在金额上看制造业占主导地位,公用事业次之,交通运输再次之,年均占有率分别为64.74%、13.28%、8.72%。从合同数量看,制造业第一,交通运输第二,公用事业第三,年均占有率分别为 72.66%、11.73%、2.07%。
第二阶段:1991—2000年,从合同金额看,能源、机械电子、石化化工、冶金有色、轻纺业和交通运输依次排列,占据技术引进金额主要部分,分别为21.32%、19.71%、19.50%、11.06%、6.21%、6.04%。 从合同数量看,机械电子、石化化工、轻纺业、能源、冶金有色和交通运输依次排列,占技术引进合同的30.58%、13.34%、10.73%、9.58%、6.58%和 3.42%。从年均单笔合同金额看,能源最高为3277.06万美元,机械电子较小为328.08万美元。但从1991—2000年整个时间序列看,机械电子技术引进金额所占的比重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从1995年以后已基本超过了能源技术引进所占的份额,表明中国的工业技术产业结构在国际技术引进中实现了升级和调整。而对应的能源、石油化工、冶金有色行业在技术引进金额中的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表明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通过国际技术合作得到很大提高。
第三阶段:2001—2007年。从年均合同金额看,制造业居绝对主导地位,占66.47%,电力、煤水生产供应占11.38%。交通、邮电等占7.8%,社会服务占4.05%。从合同数量看,制造业也处于主要地位,占60.54%,其他依次是社会服务、房地产、采掘业、交通邮电和电力、煤水生产供应,分别占10.26%、6.68%、2.57%、2.5%、2.32%。与上一阶段相比,能源、机械电子、石化化工、冶金有色、轻纺业等五个行业可以纳入到制造业,制造业在合同金额和合同数量的比重分别下降了11.33和10.27个百分点。社会服务业在合同金额和合同数量的比重逐步提高并稳定在10%左右。
上述三个阶段分析表明,中国国际科技合作注重工业的发展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制造业在技术引进中的比重从1978年到20世纪末的急剧上升,再到21世纪初的稳步下降。相比较公共服务业、房地产业等的比重在21世纪初开始稳步上升。中国国际技术引进的产业布局阶段变化表明:一是中国的制造业技术水平通过国际技术合作得到很大提高,并进入国际科技互动合作和自主创新的阶段;二是中国国际技术合作从侧重工业技术体系的建设到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实用性和针对性进一步提高;三是从侧重对国民经济发展量的提高到质的提升,注重又好又快和科学的发展。
(2)从国别布局看,按照统计口径分三个阶段进行分析。1990年以前,与中国进行国际科技合作的国家主要有美、日、德等12个国家。从年均数据看,年均合同总金额222661.8万美元、合同总数量为377.8个,其中日本为62352.2万美元和98.4个,均处于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国家的首位,分别占年均总额的27%和25%。其他合作国家在年均合同金额上,德国占18%,美国占17%,法国占11%,意大利占10%,前苏联占6.5%。在年均合同数量上,美国占20%,德国占19%,意大利占7%,英国占6%,法国5%。但从单笔合同金额看,总量为8589.6万美元,其中前苏联处第一,笔均合同金额为2813.2万美元占1/3,次之法国占14%,依次是意大利、日本、德国、加拿大、美国等,分别为 10%、7%、7%、7%、6%、5%。
1991年到2000年,除上一阶段国际科技合作的国家以外,新增三国分别为韩国、西班牙和芬兰。在这一阶段中,年均合同总金额、年均合同总数、单笔合同金额总数分别为1081463.5万美元、3434.9个、6881.3万美元。日本为196132.3万美元占年均合同总金额的18%、德国为192592.2万美元占年均合同总金额的18%、美国为17%、俄罗斯为7%、意大利和法国为6%、中国香港、瑞典和加拿大为5%。主要国际科技合作的国家中,相对比重有所变化,但实际合同金额急剧上升,除英国、瑞士和奥地利外,年均合同金额都超过了上一阶段日本的年均合同金额。新增三个国家的年均合同金额,韩国达到31615.8万美元、西班牙为24854.9万美元、芬兰为18742.2万美元,三国合计占年均合同总金额的7%。在年均合同数量上,整体数量都明显提升,美国年均882.5个,占26%;日本年均647.3个,占19%;德国年均433.9个,占13%;新增三国占4%。单笔合同金额总量与上一阶段相比,下降到6881.6万美元,结合年均合同数量和合同金额的上升,说明中国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领域在逐渐扩大。
第三个阶段是2001年至今。从2001年起,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的国家数量、合同金额、合同数量和领域不断扩大。截止到2007年底,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的国家超过70个,合同金额2541535万美元,合同数量为9773个。在中国这一阶段的国际科技合作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特征。一是国际科技合作中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从整体上看,美、日、德、英、法等国在中国国际科技合作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其中主要是美、日、德、三国,年均合同金额分别为420992.85万美元、306532万美元、261285.3万美元,占年均合同总金额的24.2%、17.1%、15.3%。这些国家占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年合同金额的57.14%,其他欧洲国家除法国保持在6.75%的比重外,包括瑞典、瑞士、英国、意大利等均低于4%。二是以韩国、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为主的亚洲国家在与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国家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重。其中韩国年均合同金额为107488.5万美元,占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年合同金额的6.1%。三是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的新兴市场发展迅猛,其中以英属维尔京、荷兰、澳大利亚、丹麦、比利时、以色列、挪威、新加坡、马来西亚、开曼群岛、捷克、印度等国家/地区为代表。年均合同金额总数从2001年的66824万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89887万美元,占年均合同总金额的比重从7.35%增加到2007年的11.41%,以年均0.68%的速度在增加。从整个国别分布的历史时期来看,中国国际科技合作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以美日德等西方发达国家在中国国际科技合作中占据主导地位;二是中国新兴国际科技合作的市场发展迅速。由此从国别分析可以得出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在技术引进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国新兴国际科技合作市场的发展无法在短期内缩小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差距,并不足以打破西方发达国家的垄断地位和技术壁垒,协调与西方国家在技术引进方面的利益冲突仍然是中国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矛盾;二是中国通过不断培育新兴国际科技合作市场,策略探索打破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的方式和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何进一步推进新兴国际科技合作市场的建设及其布局、增强国际科技合作的实用性将是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的重点之一。
(3)最后技术引进的合同方式。从合同金额和合同数量看,成套设备和关键设备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从1979年的97.65%下降到2007年的26.09%。专有技术的转让和许可增长迅速,从1997年的0.3%上升到2007年的33.8%,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所占的比重增长也较为迅速,从1979年的1.4%上升到2001年的23.5%,此后较为平稳,2007年为25.6%。合作生产和合资生产等所占的比重一直较低,保持在7%左右。其它计算机软件进口和商标进口也保持在较低的比例。从上述数据分析表明:中国国际科技合作从偏重于设备等硬件技术的进口转为侧重于技术许可、技术服务等软性技术的进口。从2001年以后的技术费用占合同金额的比率远超过设备费用也可以验证这一点。
2.2 国际贸易
国际科技合作的目标除了提高中国的科技水平,还在于推动国际贸易,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从1985—2006年间高技术产品、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额数据看,工业制成品进出口贸易差额与商品进出口贸易差额的趋势基本一致。1995年后商品进出口贸易差额与工业制成品进出口贸易差额开始变为正数,同时初级产品对进出口贸易差额的贡献为负数,高技术产品的贡献也是负数。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差额一直到2004年开始变为正数,表明2004年以前中国进出口商品贸易顺差主要是低级工业制成品大量出口带来的。而2004年以后,中国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也不断升级,高新技术产品将逐步占据出口的主要地位。从1985年到2006年高技术产品进出口占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也可以验证这一点。2004年二者的比重开始接近,二者的贸易差额也又负数转变为正数。
2.3 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随着中国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的成效不断显现,中国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和来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不断增加。从中国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项目数量看,出国考察的项目数量基本保持在1/3左右,而参加国际会议的数量自2003年以后逐步略高于出国考察。合作研究和展览会年均占有的比重基本变化不大,分别为13.3%和1.7%。相对而言,参加国际培训的比重则逐步下降,从1995年的14.2%下降到2007年的7.6%,具体项目数量也从2687个下降为2094个。但从中国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人数看,除1999年和2007年外,出国考察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均超过了40%,年均比重为42.6%。参加国际会议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每年相对比较稳定,基本保持在21.9%左右。合作研究占8.6%,培训占12.8%,展览为4.9%。整体上来说,中国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项目数量和人数比重有所变化,但绝对数量保持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说明中国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意愿较为强烈,效果也很明显。
从国际科技合作来华的项目数量看,考察访问占总项目数的44%,国际会议占18.7%,合作研究占21.2%,培训和展览分别占4.4%和2.2%。这就表明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发展前景表现出良好的预期,并积极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
国际科技合作为中国的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的作用。其他发展中国家也从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技术援助中得到了实惠,为本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4 基本结论
对国际科技合作的技术进口、国际贸易和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的结论:
一是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为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规划纲要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逐步成为国际技术进步和发展主要力量之一。
二是中国的科技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并在某些重要领域居于世界先进行列,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中国的技术进步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国际科技合作的支持。
三是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技术合作,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国际影响力也显著增强。但是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占据科技的领先行列。因此,在未来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如何协调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科技合作上的利益冲突,进一步使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将中国的科技外交战略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实施成为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当前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侧重于科研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和转化能力,单纯的技术引进已经难以满足发展的要求,同时单方面的引进也与国家国际政治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在各个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具备了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条件:国家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高;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某些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改革开放使得能够有效把握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等。中国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条件,意味着中国要进入科技发展国际合作战略的新阶段[5]。为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科技发展国际合作战略需要推进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科技发展的国际合作战略全局的思考。中长期规划纲要为科技发展的国际合作战略提出了目标和方向,但科技发展的国际合作缺乏实际的实施规划和方案,当前科技发展的国际合作经常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况,国际科技合作的国内布局和国际布局也经常做到哪里算到哪里,使得国际科技合作在科技支撑社会经济发展作用中的贡献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据此,需要组织专门的队伍,按照中长期规划纲要的要求,从省市自身发展要求出发,加强国家层面的科技发展的国际合作战略全局的思考和政策制定。
二是提高国际科技合作的针对性。科技发展的国际合作战略要按照规划纲要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促进作用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通过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和重点国家等方式开展,逐步摆脱中国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依赖。
三是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应急机制建设。(1)深入研究和了解发达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布局及其对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的看法和应对政策,以便平衡和协调中国与发达国家科技合作之间的合作与竞争。(2)优化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的布局、方式和方法。在“引进”上提高针对性,同时注重引进的策略,通过参与国际合作、第三方等方式实现。在“走出去”上,要注重长远利益,而不能仅局限于短期利益或经济利益,要从国家的政治需求和外交战略布局出发,对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侧重于技术出口、资本出口、人才培养等,抢占先机,使中国处于有利地位;对于发达国家或发展状况相对较好的国家和地区,侧重于资本运营和产品的出口,掌握一定的债权,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本经营战略,促进中国外汇储备的保值和增值。(3)要注重国际科技合作的成效进行长期监测。一方面要对技术进口对中国科技进步、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作用进行分析,对技术进口、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和分析,以便提高国际科技合作的针对性和务实性。另一方面是对技术援助和国际科技合作的其他方式进行跟踪。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形成定期、不定期的国际科技合作成效反馈机制和调研报告,以便强化国际科技合作的有效性,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和国际地位,提高中国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主动性。
四是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信息平台和资源共享机制建设。当前的国际科技合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还处于粗放式发展模式,各部门国际科技合作工作缺乏协调沟通机制,资源共享少,难以形成合力。(1)要进一步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机制的建设,使之能够适应新时期国际科技合作的要求。(2)要在形成部门利益协调机制的基础上建立跨部委、跨地区、跨行业的国际科技信息平台和资源共享机制。共享国际科技合作工作的相关资料和信息,包括国际科技合作国别研究、领域研究、海外顶尖人才信息等。特别的,要在浦东新区、滨海新区、深圳等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进行国际科技合作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信息平台建设和资源共享机制的试验,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形成制度和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五是推进国际科技合作的“智库”建设。应对当前国际科技合作中的复杂局面和提高国际科技合作在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作用中的共享,首要加强科技发展的国际合作战略全局的思考和政策制定,还需要建立“智库”,一方面对国际科技合作的发展进行长期、持续的跟踪、监测和研究,另一方面对国际科技合作的突发事件提出应急预案和措施。“智库”的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承担国际科技合作信息平台的建设和更新、完善和维护;二是形成完整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队伍,以便为国际科技合作提供长期的智力支持。
[1] 程如烟.30 年来中国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和政策演变[J].中国科技论坛,2008,(7):7-11.
[2] 翟金秀.中欧科技合作背后的理念透析与策略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08,(6): 130-135.
[3] 魏淑艳.当前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的发展策略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2009,(3):47-50.
[4] 何斌,孙树栋.当代国际科技合作的经验与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77-79.
[5]袁军鹏,薛澜.主导与协同: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的模式和特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1):5-9.
(责任编辑 迟凤玲)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Strategy of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Huo Guangfeng1,Zhang Huanzhao2
(1.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 China;2.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Beijing 100038,China)
C01
A
2009-11-20
霍光峰(1974-),男,辽宁辽中人,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科技创新、区域科技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