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民 赵爱凤 孙中明 黄美英 金 定 杭州市农业局
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情况分析
朱利民 赵爱凤 孙中明 黄美英 金 定 杭州市农业局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技术职务偏低的现象。据统计,杭州市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2615人,其中乡镇农技人员1198人,农技人员的技术职务、年龄、文化程度情况分别如图1-3所示。
技术职务中,乡镇级农技人员高级职务占0.6%,中级职务占36.4%,初级职务占63%,以初级职务为主。对比市级农技人员,高级占25.4%,中级占39.2%,初级只占35.2%;对比县市区级农技人员,高级占14.4%,中级占40%,初级占45.6%。在市和县市区级人员中,高中级技术职务者占多数,技术职务比例构成相对合理。
年龄结构中,乡镇级农技人员显得年龄偏大。在各年龄段中,30岁以下组和31-40岁组中,乡镇级人员比例最小,而市级人员比例最大;51岁以上组中,乡镇级人员比重最大,市级人员比重最小。
文化程度中,乡镇级农技人员大部分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乡镇人员只占12.1%,县市区级人员占26.6%,市级占59.3%;中专及以下者,乡镇人员占53.8%,县级人员占35.8%,市级人员占16.6%。
基层农技人员的工作多而杂,主要精力并没有放在专业工作上。据问卷调查,53.8%的基层农技人员反映每周能将专业知识用于生产实践的时间在10小时以内,即每天在2小时以内。在另一个“中心工作与农业推广工作的比例平均为多少”的问题中,回答为1:1或2:1的占了85%,即绝大部分人员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农业技术推广上,只有15%的人员回答将主要精力放在农业技术推广上。大部分人反映从事农技推广工作时间不足20%,其余时间都被乡镇政府安排到本职工作以外的其他工作。
农技人员的专业结构比例已与新形势农业发展的需要不相匹配。如图4所示,农学和畜牧专业占了总数的42.0%,而占种植业产值第一位的蔬菜科技人员只占总人数的1.5%,果树只有2.0%,花卉只占0.6%。农学专业的农技人员大都是粮油专业,对特种栽培如中草药栽培,懂得不多。缺乏新技术、新知识,缺乏对先进适用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缺乏解决问题的技能等现象比较普遍。
农技人员的配置上存在不合理之处。农技人员的调配随意性大,不征求农业部门的意见较为普遍。有的乡镇农业比重不大,但安排的农技人员较多,且专业雷同;有的地方农技人员虽少,农业比重却较大;存在专业知识与工作责职完全不匹配的现象。
乡镇农技人员对继续教育是认同的。调查反映,在问及是否做好终身学习准备时,94.9%的人回答“是”,以保持自身良好的竞争状态,学习的意愿非常强烈。然而在具体行动上,自觉学习存在较大的差距。调查显示,业余时间每天几乎没有安排时间学习和学习时间在半小时以内的人占62.5%,每天学习时间在3小时或3小时以上的占2.5%,剩下的35%的人表示学习时间大约在1-2小时之间。
⑴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不顺
乡镇农技人员的主管部门是乡镇政府,继续教育的职能在农业部门。乡镇政府对农技人员的继续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继续教育信息不畅,乡镇农技人员不清楚市县农业部门的继续教育安排,市县农业部门也不清楚乡镇农技人员的继续教育需求。
⑵现有培训不能满足基层农技人员的需求
培训数量太少,虽然杭州市农业局每年都要组织几次全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但由于层层分名额,轮到乡镇农技人员参加的机会就要少得多。至于区、县(市)农业行政部门组织的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往往是以会代训。
培训的内容针对性不强,形式单一。综合培训多,专项培训少;理论培训多,技能培训少;课堂教学多,现场考察少;概念化内容多,新技术培训少;满堂灌多,交流研讨少;短期培训多,系统学习少。专门针对乡镇农技人员的培训更少,缺少针对性和实际效用。
⑶教育培训费用抑制了培训需求
基层农技人员收入少,所在单位条件相对较差,对教育培训费用比较敏感。尽管一些培训项目对他们有吸引力,但是费用问题一直是困扰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乡镇农技人员继续教育的形式主要是集中培训(占85%)、考察实习(占40%),这些形式费用是比较低的;而受到农技人员欢迎的高级研修、实践锻炼、课题攻关等,参加过的乡镇农技人员均不超过5%,参加过学术交流的人员也只有12.5%,而参加过课题攻关的人员为零。
⑷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在继续教育中发挥作用不够
农技人员所在的乡镇组织继续教育又由于规模太小、专业门类多无法实施,因此县级农业部门就要承担起主要责任。然而县级农业部门基本上没有组织或很少组织过乡镇农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对他们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技术职务晋升,县级农业部门关怀较少,缺乏有效的操作手段。
⑴培训体系建设与运行机制尚待优化
农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存在组织不严密、职责不清晰、分工不科学等问题,存在着严重的政事、政企不分的现象,即农业行政部门集继续教育培训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甚至培训系统于一体,有限的培训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或者作低水平重复工作,培训效率低下。
⑵体制和法规政策不够健全
从体制上看,市级和县市级农技人员都属于农业局系统的编制,农技人员所在的单位基本上是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职责单纯而明确;乡镇农技人员则属乡镇政府编制,而乡镇政府面对的是整个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职责广泛而繁杂。虽同为农技人员,其所在单位的性质决定了对农技推广工作及其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
从管理职能上看,乡镇农技人员继续教育的责任由谁负责不甚明了。目前农技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依据是从国家到省市的有关政策和规章,由于缺少详细、具体的配套细则,执行中随意性较大,在基层表现得更为明显。继续教育与中心工作发生冲突时,以中心工作为重,迫使乡镇农技人员放弃继续教育的机会。
⑶缺乏教育培训总体规划
目前乡镇农技人员的继续教育从总体上讲处于某种程度上的无序状态:目标不清晰,步骤不明朗,对教育培训对象需求分析不够,课程研发力量薄弱。
乡镇农技人员要充分发挥作用就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而现实是不少农技人员与岗位要求差距较大,要消除这个差距需多管齐下,继续教育就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同时,乡镇农技人员的继续教育是一项带有很强专业性的教育培训工作,如果没有专人负责,投入专门的力量,没有经过调查研究和需求分析,没有经过教育专家和农业专家论证,就无法开出高质量的课程。
⑷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不够。
公共财政对基层农技人员继续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大。市级农业部门的继续教育不可能覆盖全体基层农技人员,只能靠县级农业部门强化乡镇农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县级农业行政部门不是对乡镇农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不支持,而是受制于资金短缺,力所不能及。
农技人员继续教育体系包括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培训系统。
行政机关在继续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继续教育的决策部门,必须从具体的培训事务中解脱出来,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决策上。
确定一个执行机构,在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实施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负责项目的实施方案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和大纲、师资力量的培训,统筹协调系统内外培训机构,负责教学质量的评估和考核。
培训具体项目的实施,要交给合适的教育培训机构承担,如农业系统所属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科研机构和院校,也可以通过市场机制选择教育培训实施单位,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鼓励不同类型、不同利益主体的教育培训机构参与。
进一步明确全市基层农技人员的三年继续教育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重点、可操作的方法和步骤、提供制度与经费保障、制定合理的激励与考核办法等,促进基层农技队伍素质的提高。
规划要对市、县两级农业部门的职责进行分工,明确各级农业部门的责任。市级农业部门负责市属农技人员和县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及农技骨干等;县级农业主管部门负责县、乡镇级农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并且要制定相应的工作规划,认真落实。
农技人员有市级、县级和乡镇基层等多个层级,其技术职务有高、中、初级之分,每个人所处位置不同,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是不相同的。当前的继续教育培训虽已经注意到分层分级培训的问题,但在培训内容上差异不大,专门针对某一个层次的不同人员开展专题的培训比较少。乡镇农技人员直接与农民打交道,主要采用示范、培训、现场诊断和技术指导三种方式从事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传播和推广,具有工作面广、跨专业服务的特点,要求能快速解决问题,有一定市场经济知识和核算能力。对他们要重点开展新技术、新方法、新技能的培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参与有关课题攻关等。
要充分认识乡镇农技人员的特殊性,专门开设一批公需科目培训课程,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的理论学习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农技推广基本素养培训,职业道德教育。结合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需求,制定一批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培训科目,建设一批精品课程,按不同地域和产业类型开展培训,达到综合能力提高的目的。
乡镇农技人员情况差别大,需求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继续教育的形式必定多元化,公共财政支持的范围也应全覆盖。
公共财政支持范围还应包括继续教育的直接办班经费、课程研发经费、调查研究经费等项目的开支。要将对乡镇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设计成类似“乡镇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工程”这样的载体,确定培训职责、目标、内容、指标、经费等任务,并设计合理的考核指标,对县级农业部门和乡镇政府进行考核,促使他们重视农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同时积极宣传,造成一种全社会关注的氛围,吸引各界各有关部门和单位重视乡镇农技人员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