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古猗园 彭正飞
上海古猗园发展与保护
上海古猗园 彭正飞
文章通过对古猗园发展历史的回顾,分析了上海古猗园在改造发展和保护历史传承中存在的问题,由此试图探讨古猗园发展与保护的合理模式,努力打造别具风格、具有历史传承的经典园林。
古猗园 古典园林 发展与保护
上海的古典园林数目较少,但其中浓缩着上海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她既是上海的园林文化遗产,又是上海历史文化的博物馆。上海的古典园林主要有古猗园、豫园、秋霞圃、醉白池、曲水园等5座公园,均为私家园林发展而来,既各具特色,又存在许多共性。如何保护与发展上海的古典园林,发扬光大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是当前上海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问题。笔者以古猗园为例来探讨这个话题。
保护传统文化、人文景观意识的逐年增强,保护古园林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在480多载的沧桑岁月中,古猗园由于战乱多次遭到损毁,至新中国成立时园内仅存浮玉桥、小云蔸、古盘槐等明代遗物。解放后政府对古猗园实施了多次修缮,由于历史条件所限,每次修缮均以单体或小修为主,未对全园进行系统研究和规划。同时,长期以来,古猗园以普通公园身份对外开放,市民也逐步把猗园当成了普通公园,加上经济效益差,猗园未能进入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中。为尽早恢复典雅精致的古园面貌,在上海市城乡与建设交通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2006-2009年,古猗园实施了总体规划改造项目,进行了全面规划和改造,下面主要就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近几年猗园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取得的经验进行阐述。
古猗园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初名猗园,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由通判闵士籍所建,取《诗卫风淇奥》“绿竹猗猗”为美盛貌,溶《嵇康(琴赋)》“微风余音,靡靡猗猗”余音袅袅而得猗园名,由明代嘉定竹刻家朱三松设计,建成时规模十余亩。嗣后转让著名画家李流芳之侄、贡生李宜之,又先后为陆、李两家所有。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冬,洞庭山人叶锦购得后,大兴土木,拓充园基,修葺装点,于1748年秋竣工,因隔了一个朝代,加一个“古”字,名为“古猗园”。
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9年)由地方人士募捐购置古猗园,作为园前州城隍庙的灵苑,成为地方公园。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又经募捐整修,从此远近香客游人络绎不绝,颇为鼎盛。同治至光绪年间,园内又增建厅、堂、庵院,作为祀神集议的场所,扩建园基达27亩。
“八·一三”事变,南翔遭受战火,园内大部建筑被毁,花木古物荡然无存。1946年爱国人士捐资捐建了南厅、不系舟,重修缺角亭,种植了乔树花卉,古猗园历经沧桑,数经大起大落。解放后,政府出资对古猗园进行了几次修复,但由于财力所限,仅修复了部分景点。
1. 古猗园由一座私家花园(宅园)逐步演变为近代公园,如何协调处理好历史名园与公园的关系,在规划中显得十分重要。
2. 园内建筑大部分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恢复建造,地基和柱子基本使用钢砼结构,如何衔接好新老建筑关系,而又避免大拆大建。
3. 由于人口增多,东面新园扩建势在必行,如何处理好新园和老园的关系。
4. 如何保持古猗园的传统特色。
5. 古猗园位于郊区,收入和补贴均较少,主要靠“以园养园“的模式维系,如何解决古园财力不足与发展的矛盾。同时,镇区城市发展,对老园周边环境破坏严重,如何协调城镇发展与保护老园周边环境的关系。
1. 突出传统园林文化的主旨。从古猗园的沿革可以看出,古猗园由一座私家花园(宅园)逐步演变为近代公园。伴随着用地面积的扩大,公园特征增强,老园逐渐失去了自身个性。如何协调处理好历史名园与公园的关系,在规划中显得十分重要。
古猗园规划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因地制宜完整恢复古猗园,强化突出古典园林的风貌和园林空间,重塑江南历史文化名园的神韵,在设计布局上应用中国传统造园手法,通过建筑、水系、道路的连接,保持“绿竹猗猗、幽静曲水、明代建筑、花石小路、楹联诗词“的特色,形成和谐统一、具体有文化内涵、服务功能规范的古典园林。
古猗园的规划分老园区改造和公园东面扩建2部分,老园区主要是根据沈云禄《猗园记》和童寯先生《江南园林志》“猗园”图恢复古丰、水木明瑟、藕香榭、小罗浮、鹤寿轩等建筑,恢复古猗园核心区原有面貌,对解放后扩建的松鹤园、南翔壁等景区进行重新规划。扩建区幽篁烟月景区以竹为主题,突出“绿竹猗猗”传统特色,通过叠山理水、茂林修竹等园林手法,强化、突出古典园林风貌和绿竹的景观形象,真正表现出写意山水园的性格和竹文化的内涵,使古猗园能够跻身于中国名园之林,成为上海市众多园林中的品牌园林。
规划中以古猗园(老园)景区为全园的核心(约30余亩),在公园的其他部分规划设计了曲溪鹤影(松鹤园)、幽篁烟月(青清园)、花香仙苑(南入口)景区,作为古猗园园林意境和文化内涵的延伸、扩展和补充,使之成为古猗园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2. 老园与新园和而不同。在整个规划中,涉及到东面扩建,由于南翔地区人口密集,绿化较少,面积扩大,增加容量,完善功能切实是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但如何处理好老园与新园的关系,尤为重要。古猗园规划方案体现了老园仍是古猗园的重点、核心和灵魂,新园和老园互通互连,项目的实施中有轻重主次,把老园作为重点,以童寯先生所测绘的图样为准则,浓笔重彩地进行修复,老园和新园部分做到“合而不同”、“合而有别”,重点强调“别”。新老部分采用土坡、廊道等进行有机分割,使老园能独立成园,明显地突出其古典、风雅、以及地位,改建老园则以旧为主,旧中寓新;新园部分以新为主,新中仿旧。
3. 处理好历史与现状的关系。由于时代的变迁,园主人的变化,老园在每个时期在风格、文化等方面注入了新的内涵,老园恢复到什么时期,规划过程中一直就是比较有争议的问题,规划最后取定为明清风格。古猗园现状较为复杂,经过七八十年代的修复改造,修复了部分景点,但园中存在大量钢砼结构的仿古建筑,如钢砼结构构架、水泥地坪、水泥门洞漏窗等,使建筑失去了古建材质感,这显然与老园风格不相符,但若推倒重来、大拆大建,显然没有照顾到现状,实际操作上在程序方面也较难,实施过程中采取了折中办法,保留结构,而对外观如地坪、门洞、花窗等根据古建工艺进行改造。可见,老园子的修复在经济条件允许下,宜早不宜晚,这样才能较为真实的恢复,上海的豫园和秋霞圃,分别于60年代、80年代初期就进行了整体规划改造,园子得到了较好的修复。
4. 严格保护历史建筑。为了正确定位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古猗园与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市规划局等部门进行了多方沟通和研究。南翔又是文化名镇,老镇规划有上海市政府的批复,需充分考虑与他们的规划相协调,所以历史文化定位非常重要,改造前猗园保存较好的主要是山水地形等园林骨架,现在看到的已经不完全是明代的园子,我们定位为明清风格的园子,是比较符合猗园历史的,核心部分是老区,按照童寯先生《江南园林志》的图来恢复,有操作依据,也符合文物法的要求。为了保护历史建筑,根据文物保护规定,我们确立了古园核心区(30余亩)、外围保护区、围墙外500米范围划为控制地带区,而解放后扩建部分的园林,包括迁进来的建筑、经幢等文物,以点的方式加以保护,古猗园通过扩建的方式创造了文物保护的环境。
1. 园林空间的营造。改造前的古猗园在园林空间分割上主要是利用地形和绿化,将园子分成戏鹅池景区、鸳鸯湖景区、微音阁景区、松鹤园景区、南翔壁景区和青清园景区,老园区戏鹅池、微音阁景区和松鹤园景区利用大地形来处理,空间感强,景观效果好,而其它几个区域空间感不强,主要运用了大绿地、树坛造景,现代手法明显,原北门区域入园后,即可看到缺角亭、浮筠阁等建筑,整体太透,缺乏私家园林小中见大、含蓄的特色。在此次改造中,设计师大量运用了院墙、建筑和地形等手法,来营造园林空间,特别是北门入口区域和扩建区不可无竹居区域,充分利用景墙、廊道划分空间,创造了许多漏景、隔景和障景,景观富于变化,空间丰富、开合有致。
2. 古建筑采用传统施工工艺进行恢复。古猗园改造项目的建筑风格定位为明清风格,新建造的建筑(包括新园和老园新造建筑),按照明清建筑风格进行恢复建造,新中做旧,地上部分使用砖瓦、木料、灰沙、广漆等传统材料,石作、木作、屋面等分部工程根据传统工艺严格实施。
老园中钢砼结构的仿古建筑,将水泥地坪、水泥门洞、漏窗等构部件改造成砖细,结构予以保留,调和漆改造成广漆,春澡堂民居小瓦屋面改造成明清时期样式,尽量在外观上恢复成明清建筑风貌。
3. 室内陈设精细布置。私家园林室内陈设反映了当时的民俗、风情、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如明代室内陈设,家具样式简洁、朴素,清代则比较繁琐、华丽。古猗园厅堂室内陈设对园主人所处朝代、建筑功能等均进行了认真研究。在园主人中,李宜之影响力最大,所处时期的史书记载、遗迹最多,园内的庭院南厅是他的起居室,逸野堂原为四面厅,是他待客会友之处,我们根据其历史时期民俗文化,参照《长物志》及猗园史料进行精心布置。
4. 对文化脉络的传承。古猗园经过几百年历史,跌宕起伏中逐步形成了“绿竹猗猗、幽静曲水、明代建筑、花石小路、楹联诗词”的特色,在本次规划改造中,我们着力保持和强化这些特色,把这些特色有机的融入到新老园景观中。
(1)竹是古猗园的传统特色,“猗园”的名字,是从“绿竹猗猗”而来,明代造园之始,遍植绿竹,浮筠阁更是“无不刻着千姿百态竹景”,突出了“绿竹猗猗”之景和情。现古猗园景区中现仅存浮筠阁,竹景的形象已经不突出,规划改造中将这部分景观形象引伸至新园幽篁烟月景区中,把竹作为该景区的主题,利用假山、土坡、竹子营造丰富多彩的竹景观。
(2)园林建筑取明清风格,并保留地方特色。上海地区明清建筑总体与苏州等园林建筑风格一致,但也存在地方特色,如油漆偏红、稍洋气,我们在恢复历史建筑过程过充分保留了这些特色,尤其是南翔镇的古典传统风格。在建筑布局上,较多的考虑游廊建筑的运用,充分发挥游廊在分割空间、组织景观方面的魅力,并对整体与细部精心设计,建筑细部、园林小环境都力求体现明清风格特色。
(3)延续古猗园的历史文脉进行景观意境创作。景点创造过程中,各个景点、景区都力求融合古猗园本有的意境内涵之中,如梅,历来为文人所喜爱,用梅造景,在江南古典园林中十分普遍。古猗园中的梅景,以梅花厅为中心占据了很重的份量。我们通过瑶台(合在瑶台)、罗浮梦仙(小罗浮)、妻梅子鹤(鹤守所)等典故,展现了梅的苍疏姿色、清淡神韵、刚毅品格和“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情画意般的优美景色,文人园的特征正体现于写意,情景交融。
(4)保持幽静曲水、花石小路特色,新园与老园通过水系相连,从龟山湖开渠引水到新园,廊道、厅堂依水而建,利用植物、假山等,塑造了多组竹与水相配、水与石相配的景观,曲水贯通全园,保持了幽静曲水特色。新园的道路蜿蜒曲折,使用缸片、卵石、黄道砖、弹介石等材料,铺设出蝙蝠、海棠等各种图案,含有多福、富贵等吉祥寓意,风格与老园地坪相一致。
(5)楹联诗词是古猗园的一大特色,园内存有祝枝山、董其昌等名人题词,现代胡厥文、陈从周、唐云等书画家也为猗园题词,在规划和改造过程中,我们为古猗园的文化专门进行了规划,楹联匾额尽量查阅古籍史料,恢复原有的楹联、匾额,如新近核实的古猗园花神殿楹联为清代时期题写的,被列入中国名联录,新增加的诗词档次要求高,由名人题写,要体现出上海的水平。
5. 适度发展旅游业,提高猗园自我维护能力。古猗园位于郊区,收入和补贴均较少,目前主要靠“以园养园“的模式维系,长期以来,日常维护停留在简单的修复和低水平的改造上,为了解决猗园财力不足与发展的矛盾,古猗园近几年推出了竹文化、灯谜展等系列与园子特色相符的展览会,通过举办展览会,借助媒体宣传,提高古猗园知名度,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由于猗园底子薄、经济基础差,大量游客集中观光破坏力也可想而知,喧杂的游园环境也难以品味私家园林清新、雅致的特色,所以解决财力问题,单纯靠猗园自身难以持续,政府需要增加投入和适度监管,防止过度开发而造成的破坏。根据国外的经验,完全按照“以园养园”的模式难以维系,需引起社会、政府的关注。
古园的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虽然每个时代都给古园注入了新的内容,但传承其文化脉络是关键,将古园的文化内涵融入到景点创作中,通过建筑、小景、陈设等园林元素展示园主人思想、民俗文化,许多古园历经沧桑,甚至几度成为废墟,人们利用自己的智慧,把握其要旨,仍再现出古园林昔日之光彩。古猗园通过近几年的保护性修复,面貌虽然有了很大的改观,特别是基础设施、服务等有了较好的条件,园内风景秀丽,特色突出,但距离历史名园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历史文化底蕴挖掘、景观的精细度、意境细腻度等方面,如历代园主人家风家训及思想、庭院细部景观、新园文化策划等,古猗园需要加强其自身文化研究,培养一支懂园林古建工艺、对古典园林文化勤于思考的维护队伍,同时我们也希望政府能加大投入力度,创造保护古园良好的周边环境,使古猗园尽早恢复成名副其实的江南历史名园。
[1] 魏嘉瓒.苏州古典园林史.2005
[2] 张永来,阮燕妮.名园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的保护和利用.2008
[3] 上海古猗园改造总体规划方案.2003
[4] 郭婷婷,马晴晴.浅谈旧城改造中的古建筑保护.2007
[5] 夏寿春.南翔古猗园.1987
book=62,ebook=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