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国陶瓷产区科学发展圆桌论坛纪要
为进一步推动国内各陶瓷产区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加强各产区之间的信息、经验交流,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前不久在广东佛山石湾宾馆举行“2010首届陶瓷产区科学发展圆桌论坛”会议。到会的有来自佛山、高安、潮州、夹江、法库、当阳、平江、井冈山等国内十几个陶瓷产区的政府相关领导、各产区协会领导、各产区陶瓷企业代表等。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有: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廖斌,广东省陶瓷协会兼秘书长陈环,佛山陶瓷行业协会秘书长尹虹博士,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副会长、佛山市欧神诺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鲍杰军博士,台湾联塑企业管理咨询公司邱东波,江西省高安市副市长李志军,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经贸局局长胡安泉,湖北省当阳市人大副主任孙赵玉发,辽宁省法库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杜波博士。会议的主题为:世界建筑卫生陶瓷产业形势分析、区域产能规划与环境容量;产区生产总量与区域市场竞争;地方招商政策、国家法规与企业理性选择;产业整治与产业转型及升级。
第一是节能减排。国家有关部门领导对协会提出了艰巨的任务,不要让企业在国内转来转去,而要在国外找一批适合生存的地方。因此企业也面临新的问题,将来不是在国内寻找栖身之地,而要到国外发展。因此节能减排是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所面临的主要课题甚至是甩不掉的课题,协会今年面临重要的问题就是瓷砖减薄,而且列入了前期工作后要修改国家标准,必须全行业减薄,不是过去一、两家减薄。
第二是反倾销问题。欧盟陶瓷协会明确地告诉我们,下一步会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制裁中国企业对欧盟的出口。印尼的副总统明确地提出,印尼的陶瓷原料严禁出口,对于中国大国,尤其是有几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国家,也会向商务部和国家发改委提出陶瓷产品第一步国家应该取消出口补贴,今后会根据形势采取限制,不能让大量宝贵的资源低价地做成产品出口。对于出口企业而言,一定要将高附加值产品、有品牌的产品做出来,坚决反对低价,将中国好的原料做成产品,得到了国家很多补贴和税收优惠的产品大量地倾销到国外。现在好的企业都提出不能贱卖国土,因为在多种场合我们强调,陶瓷行业之所以有低价的竞争,除了有很好的机制和中国人的勤劳外,低价的成本还源自于比较低的税收,比较低的环保投入,比较低的员工福利待遇,还得到了国家政府的各种补贴。
2006年到现在的产业格局正在被打破,主要的原因是2006年以后,我国的建陶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连续4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佛山陶瓷产业转移是我国建陶历史上最大的转移,转移量达到了40%。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再布局,从表现来说是遍地开花,新兴的陶瓷产区像雨后春笋,广东的恩平、云浮、湖南的岳阳、宁乡、辽宁的法库县、新疆佞臣等等都具有规模。2009年超过50%的产量有8个省,这说明产区格局的变化,主要是辽宁、江西、湖北、陕西省、重庆、河南、湖南、山西等,特点是制造区域化,市场销售区域化为表征的,利益最大化的核心特点。建陶产区新格局的大发展,老产区而言是佛山、淄博、晋江,未来的其他老产区会变成新产区,老产区整合的力度很大,整治为主,提升为辅,产业在不断地扩张,我们砍掉了30%~40%的产能,但是在全国圈了4万多亩地,佛山的陶瓷产业的转移基本上是到位的。
全国由几个产值区发展到目前的几十个产值区,佛山陶瓷的概念在淡化,佛山陶瓷的概念在推广和扩大,佛山概念越来越模糊,越来越淡化,佛山陶瓷一枝独秀的时代正在结束,已经进入了群雄纷争的后陶瓷时代。在建陶产业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焦点房地产网,新兴建陶产区彼此在互相竞争,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整体经济态势的下滑或者是局部的房地产下滑导致拐点的出现,市场对市场出现倒逼的趋势,迫使陶瓷行业进一步的优化,这是我们从来没有经过的。
现在建陶产业一方面在蓬勃发展,一方面进入了多事之秋,产区对陶瓷企业一方面是欢迎,一方面是驱逐。建陶企业应该如何做,所谓的产区应该如何思考和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产区对陶瓷企业如何考察,包括新和老的产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首先是明确企业战略定位,企业家的需求是什么,企业家决定了企业的战略;②目标市场的选择,陶瓷企业到底应该选择怎样的目标市场;③资金实力;④对环保的承诺。
目前招商不要着急,引进企业要看环保和长远,尤其是节能环保的要求,这就意味着两个含义:①碳排放量;②单位GDP。一是减少排放,二是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这就说明产区和政府在考虑产值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单位GDP,我们不是要将行业毁灭掉,而是如何提高环保能力,提高附加价值,也就是说将品质等方面做好,这才是我们的目标。
希望产区提供优惠政策的时候应该言出必行,有的产区采取钓鱼的方式,做得到的答应,做不到的也答应,进去后就开始实施“关门打狗”,为什么?产区不要让陶瓷企业成为候鸟或者是游牧民,需要指出的是,陶瓷企业的迁移成本实在是太高了,大量的设备安装后,如果迁移后就没有用了,例如窑炉、搅拌池等等。因此大家在决策之前,也就是合作之前,双方一定要考虑清楚,不要到时候又来搬,这样的教训非常深刻,不仅仅是指产区,包括陶瓷企业一定要慎之又慎。
1)出口平台。经过去年省内的批准,设置了高安专岸区,江西省要建两个示范性的口岸,一个是以九江为主的水路口岸,一个是以高安为主的陆路口岸,南昌铁路局已经经过批准,经营厦门、香港铁海联运的班线后,铁路运价在正常的情况下下浮45%和30%。
2)高安论坛。目前已经搞了两次,第一次请了在座的专家将高安的情况进行推介,第二次是推动物流的发展,今年高安论坛的主题是推动高安陶瓷的出口和发展。
3)品牌建设平台。考核陶瓷企业和当地政府节能减排时节能减排以及单位GDP的内耗,如何提升价值,降低能耗,也是衡量企业的指标,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和产区的需要,今年对整个陶瓷企业的品牌建设进行了规范,今年定位为陶瓷品牌高安建设年活动,要求投产2年以上的企业,省著名商标品牌申报的个数要达到70%以上。
4)科技平台。申办陶瓷产品检疫检验中心,今年3月国家总局到高安评审,目前等待批复。中国建材认证中心取得联系,争取将鉴证认证中心建立起来,跟学校进行产学研的探讨,硬件建设后,就将高安的研发机构请进来,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到高安为企业做近距离的服务。
5)人力资源培训平台。经过省劳动厅批准,投资3 800万元,建立培训中心,准备将全省陶瓷行业的培训考核认证放在高安,宜春学院高安校区对陶瓷机电专业进行开发和培训。
6)融资平台。高安这两年花了很大的力气,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四大国有银行,对高安的支持力度很大,尤其是农业银行去年下半年对陶瓷产业的支持达到了9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支持力度是很大的,南昌银行在高安设定支行,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县级市设点还是第一次。
7)两个担保中心。中小企业担保中心是股份制的,去年注册过亿元,成为江西省县级市注册资金过亿元的企业,高安的企业快速发展要有金融的支持。
六大平台和两个担保中心,还未真正完全发挥其作用,今后如果发挥效应后,高安的陶瓷产业竞争力会进一步地体现出来。
1)提升工作,搭建四个品牌。①学习考察平台;②产学研平台;③会展平台;④宣传平台。
2)提升成效。2007年14家企业其中13家产品都合格,2009年抽检16家企业,14家合格,只有两家企业因为配件不合格。全市卫生陶瓷产业总体是向上的,如2009年已达到30亿元,与2006年相比翻两番,今年陶瓷企业的税收又增加和提高了,原来提高是很难的,现在就比较容易。
3)下一步的发展规划。总体思路是围绕卫生陶瓷专业化生产和建设,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实现产业集聚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用3年的时间争创国际名牌2~3个,优质品牌20个,实现产值50亿元。
佛山陶瓷从1986年引进了第一条意大利自动化生产线后经过20年的发展,形成了强大的产业规模和强大的配套体系,是该区域最具活力的传统支柱产业,禅城区也是佛山陶瓷核心产区,这几年的状况是怎样的,用一组数字说明一下。
佛山陶瓷规模以上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06年141亿元,同比增长38%;2007年167.6亿元,同比增长18.9%;2008年188.1亿元,同比增长12.1%; 2009年176.2亿元,下降6.3%。
企业经营进行转型和变化,以前的企业是躯干和头脑都在这里,这一年企业的形态变化了,总部在这里集中,生产基地在外面,原来是首尾在一起的,现在企业的形态改变了,产业基地遍布全国。
企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向精品方式发生变化,企业注重清洁生产。追求低碳经济,薄板砖佛山地区走得比较快。循环经济,以前的废烂砖都拿回去生产,重新回到了陶瓷生物链中,因此循环经济的速度是非常快的,目前建了小西湾废渣处理中心。节能减排,佛山的信心是非常大的,对高耗能的企业进行验收,不合格的在电费上给予惩罚性电价。通过和切合点进行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就是两化融合,陶瓷产业从产品的设计、生产管理、物流、货品的供应链、销售、信息化介入的速度非常快。以前是陶瓷产品向外走,现在佛山陶瓷资本也在向外走,在外面建酒店和工厂,佛山的老厂将工厂关闭后,转厂转型将资本输出去,佛山陶瓷内涵大了。
佛山的商业模式走出去,本次金意陶让西班牙和意大利的陶瓷厂为它贴牌,以前是中国的陶瓷厂为外国的企业贴牌,现在是让外商为我们贴牌,进行品牌的输出,现在走出去比任何时候都快。陶瓷产业的转型将创意产业融入到了传统的产业,创意产业和新兴的工业设计,特别是新研制出来的印刷技术的应用,使陶瓷产品增值要素增加,将附加价值做高,现在是零售批发卖产品,以后要把产品做得像油画一样,产品在追求附加价值。
品牌战略大升级,以前是帮别人贴牌,现在是别人帮我们贴牌,产业链向价值链追求,追求微笑曲线的高端,禅城区是重点发展研发、总部经济、设计中心、配置中心,主要是做高端环节,让价值链升级。以前很注重产品的开发,现在企业更加注重产品应用的开发,产品是建筑物,更加注重陶瓷和木材、玻璃、不锈钢等建筑材料的搭配,形成更美的人性空间,以前关注砖如何光滑,现在注重质量。以前搞实业现在关注资本,从有形到无形转变,很多的企业有了自己的分公司,组建了自己的拍卖行,组建了典当行,原来的陶瓷企业生产是别人的,销售是别人的,从注重产品有形到无形资产的经营。“佛山陶瓷”四个字在裂变,原来的内涵是产品,产地在佛山的陶瓷,现在逐步变成佛山的企业家、佛山陶瓷资本、佛山陶瓷技术、佛山陶瓷品牌等等内涵。
辽宁法库8年来通过拓展空间,优化环境,抓项目,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陶瓷产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新兴的陶瓷产区在东北大地兴起,大批的国内外厂商纷纷到来,到目前为止法库陶瓷产区引入陶瓷配套企业有150家,开工生产线350条,竣工的有190多条,实现生产产值140多亿元,建筑、卫生陶瓷12大类,27个体系销往东北3省及周边地区,俄罗斯、蒙古等国家。法库2008年被评为县域经济100强,在陶瓷产业的引领下,法库经历从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的转变,由欠发达地区向中等发达地区的跨越,这几年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的跨越。法库的目标是,经过10~15年,将法库陶瓷产区建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东北最大的建材生产基地,集生产、研发、销售、文化、科研于一体的东北瓷都和现代化新城。
节能减排是产业发展的未来,目前法库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坚持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是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窑炉改造、热利用、集中供气、重水回用、低碳减排、瓷片减薄是我们工作的重点,目前,政府倡导用3~5年时间力争将法库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环保区。
法库政府与全国高校联合引进人才,促进科技成果当地转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企业产品质量持续地提高,保证了产业可持续发展。园区有博士后工作站,企业为学校提供试验设备和岗位,学校为企业研发新产品,改造窑炉。为了给陶瓷企业长久的生命力,开办了陶瓷学校,跟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清华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达成合作关系,跟日本的濑户市达成友好合作关系。
勇于开拓,书写法库的工业历史,从小到大,抢占东北的至高点,实现品牌化和国际化的提升,这是法库陶瓷今后发展的首要任务。法库陶瓷产业紧紧围绕依托产业建设新城的战略构想,突出品牌化、国际化、陶瓷文化3个重点,大力实施陶瓷产业的二次创业,力争用五年时间着力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新产区,加快东北瓷都的步伐。国家正在大力发展产区建设,重视县域经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法库陶瓷一定能更好更快地发展,我们占有天时地利,而且是东北的交通要塞,沈阳地区的生态和卫星城,有充足的原材料,深厚的工业基础和储备。沈阳市各级领导十分重视陶瓷企业,有深厚的陶瓷历史和文化氛围,将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以科学的态度,辛勤的工作推进陶瓷产业向前发展。
(聂保民 整理)
book=55,ebook=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