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高职教育发展对策思考

2010-09-07 05:49吴大明
职业教育研究 2010年12期
关键词:皖江芜湖市示范区

吴大明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滁州 239000)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高职教育发展对策思考

吴大明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滁州 239000)

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本文在分析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高职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示范区高职教育承接产业转移和发展的对策。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高职教育;产业转移;发展对策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而专门制定的战略规划。《规划》中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9个城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59个县(市、区)。《规划》明确了示范区建设的战略定位: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规划》提出了示范区“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空间格局,“一轴”包括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6个沿江市,“两核”指合肥、芜湖两市,“两翼”指滁州和宣城市。《规划》同时指出了示范区产业承接发展重点,即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提升原材料产业,加速壮大轻纺产业,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积极发展与长三角联系紧密的现代服务业,建设现代农业。

《规划》的颁布,对安徽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要实施好《规划》,需要采取很多措施,其中,按照《规划》要求,立足示范区,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培养适应承接产业转移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示范区建设的当务之急。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高职教育现状分析

(一)示范区高职教育现状

高职院校较多,办学实力较强 2009年全省共有高职院校57所,示范区就有45所,其中,合肥市30所,芜湖市4所,示范区其他城市11所,占全省总数的78.9%。全省3所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和1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培育单位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均在示范区。此外,示范区还有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和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1所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培育单位(见表1)。

表1 示范区高职院校办学实力状况表

办学规模大 示范区9市2县(区)的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全省的45%和66%,示范区内高职院校的在校生数、招生人数和毕业生数均占全省的78%以上(详见表2)。

表2 示范区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状况表

师资力量雄厚 示范区高职院校无论是高级职称 (教授、副教授)人数、中级职称(讲师)人数,还是专任教师人数,2007年、20008年都占全省同类人数的77%以上(详见表3)。

表3 示范区高职院校师资状况表

基本上能够面向企业需要设置专业 以芜湖市和滁州市为例。从表4、表5可以看出,两市2009年机械、家电和电子信息、建筑、现代服务业专业招生人数占全市总数都在16%以上,大部分专业能够面向市场。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2009年,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招收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港口业务管理专业学生分别为149人、68人,芜湖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招收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港口业务管理专业学生分别为30人、50人。

表4 2009年芜湖市高职院校部分专业招生状况

表5 2009年滁州市高职院校部分专业招生状况

(二)示范区高职教育存在不足之处

高职院校布局失衡 根据《规划》要求,为发挥区域中心城市作用,增强产业集聚和服务功能,带动示范区加快发展,示范区设立合肥市、芜湖市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双核”。2009年,合肥市拥有30所高职院校,占示范区高职院校总数的66.7%;而芜湖市只有4所高职院校,仅占示范区高职院校总数的8.9%。

专业设置不尽合理 示范区高职院校有些专业招生人数较少,难以满足企业用人需要。以2009年芜湖市和滁州市招生为例。从表4、表5可以看出,芜湖市的新材料、化工专业招生人数占全市招生总数的1.8%以下,滁州市的非金属加工专业招生人数仅占全市招生总数的3.4%。

与承接产业转移相适应的高职教育发展对策

(一)在宏观层面充分运用有关政策,增强示范区高职院校办学实力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战略层面的专门针对一个区域的产业转移示范区。示范区内高职院校要充分运用有关政策,增强办学实力,更好地服务承接产业转移。要根据《规划》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职业教育大省建设规划的通知》精神,在示范院校、重点专业、重点实训基地建设,在经费保障、费用减免和融资渠道等方面争取更大的政策支持。要根据国家和省教育部门招生改革的政策,加大自主招生改革力度,争取更多的优秀生源。2009年,芜湖职业技术学院首次试行自主招生,录取了230名素质较高的新生。2010年,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和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实行联合自主招生,以吸纳优秀生源。

(二)在中观层面构筑协作平台,提升服务效益

发挥合肥市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北核”的作用,构建皖江示范区北高职教育板块 建立以合肥市为核心,由合肥、巢湖、滁州3市共同构建的皖江示范区北高职教育板块,主要服务汽车、机械、化工、农产品加工、高技术、现代服务、建材、新材料、非金属加工、家电和电子信息等产业的承接和发展。

发挥芜湖市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南核”的作用,做大做强芜湖市的高职教育 一方面,芜湖市可以通过多种投资方式增设高职院校,扩大高职招生规模。芜湖市现有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芜湖信息技术职业学院4所高职院校。该市2008年毕业生人数、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和2009年招生人数分别占示范区同类总数的19.0%、15.3%、16.7%、13.3%,这与芜湖市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南核”的功能定位是不相称的。另一方面,以芜湖市为核心,由芜湖、马鞍山、铜陵、宣州4市共同构建示范区南高职教育板块,主要服务汽车、机械设备、电子信息、化工、现代服务业、钢铁、有色、建材、轻纺、旅游等产业的承接和发展。

以安庆市为核心,构建皖江示范区西高职教育板块 以安庆市为核心,由安庆、池州两市和六安市的舒城县和金安区共同构建皖江示范区西高职教育板块,主要服务石化、汽车零部件、轻纺、船舶制造、旅游等产业的承接和发展。

(三)在微观层面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 示范区高职院校要根据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精神,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方针,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改革,为承接产业转移培养大批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改善专业设置,主动适应市场需求 示范区高职院校要积极应对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变化,根据承接产业和本地产业的需求,改善专业设置,调整招生规模,适应转移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一方面,根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打造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另一方面,要根据产业结构变化和优化升级,改造“传统专业”和“夕阳专业”,开发新兴专业和“缺门专业”。

改革课程结构,强化实践教学 高职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是高职教育永恒的主题。一方面,在设置课程时,要合理安排公共课、专业理论课和技术技能训练课的课时比例,一般要求分别占15%、35%:、50%;另一方面,要加强工学结合,加强实践教学。要通过落实实习工厂和校外实习基地、落实实习指导教师、落实实习时间的“三落实”,确保学生实践训练扎实有效地开展。

开展职业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职业技能大赛是高职院校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和重要经历。安徽省已建立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度,要求技能大赛覆盖每所职业院校、每个专业、每位教师、每位学生,并划拨了专项经费。示范区高职院校要按照省教育厅的要求,扎实有效地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力求通过技能大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关键,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示范区师资队伍较强,但随着承接产业转移深入发展,还必须注意解决好以下问题:一是把好教师入口关,要根据开设专业的需要,通过公开招考选拔优秀教师;二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刚性制度,要求新教师进厂实习取得实践经验;三是根据“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从企业和社会选聘有一技之长的专家、技术能手到学校任教,解决新设专业教师缺额的问题。

加强校企合作,增强创新能力 “着力加快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是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高等院校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进行自主创新是示范区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在自主创新方面,高职院校和企业各具优势,高职院校专家、教授集中,科研氛围浓厚,是技术创新的研发中心;企业是生产一线,能够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技术创新的实验场和推进器。示范区高职院校可以采取一系列奖励措施,加强校企合作,鼓励技术改革和创新,为皖江城市带推进自主创新、高水平地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智力支持。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35.

[2]郑在霞,杨福根,伍万云.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实现宣城科学新跨越[J].理论建设,2009,(4):12.

[3]安徽教育招生考试院.2009年安徽普通高校招生报考指导[M].合肥:黄山书社,2009:108-253.

(本栏责任编辑:杨在良)

G710

A

1672-5727(2010)12-0005-02

吴大明(1963—),男,安徽天长人,教育硕士,安徽省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及高职旅游地理教育。

猜你喜欢
皖江芜湖市示范区
芜湖市银鸿液压件有限公司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芜湖市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分析
悄悄地
芜湖市金帆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皖江头上第一桥——记望东长江公路大桥精品工程打造过程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
“小鲟”过皖江
着力打造“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