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琳梅 周志胜
摘 要: 针对学生思想问题及管理现状,本文从高职院校施行导师制的必要性、导师的职责任务及施行导师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几方面,探究了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施行导师制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导师制 可行性
导师制起源于英国,并成为英国高等教育中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有效措施,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硕士、博士生的培养一般采用导师制。近年来,我国许多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也致力于本科生、高职生导师制的研究,以期导师制能成为提高当前高校教育质量的新的有效管理模式。实践证明,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是真正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个性教育,实现教学相长的实践和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问题及管理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施行工学交替培养模式,但在实施中存在很多问题。
1.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状况堪忧。一些学生不求上进,学习只求及格“过关”;还有一些学生对学习抱着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态度;另有个别学生贪图玩乐,荒废学业。教与学的矛盾突出,存在着“学生不愿学,教师教不好”的状况。
2.学生在校习得一技之长的难度较大。一般高职学制为2至3年,实践性教学占较大比重,在这2到3年里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要顶岗实习,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习得一技之长的难度较大,职业能力不能快速提高。
3.学生职业规划茫然,就业心理压力大。多数学生在选择就业工作岗位前,对自身的分析、设计、规划不够,职业定位比较模糊,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也不知自己真正想做什么,选择时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因此失败的几率也就较大。在几次应聘失败之后,一些同学的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出现应聘的勇气减弱、盲目自卑的现象。即使上岗,很多学生在工作中也缺乏爱岗敬业精神;缺乏吃苦耐劳的思想,遇到困难容易退缩;有的学生过于看重眼前物质利益而忽视顶岗工作对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性;主动寻找就业单位的紧迫感不够等。
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大,对专业学习目标缺乏认识,导致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较差。
4.传统的学生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传统的学生管理主要由辅导员或班主任承担思想教育和生活指导,专业教师承担课业辅导。这样容易形成学生教育“两张皮”的现象:辅导员、班主任不懂专业,专业老师不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其次,辅导员或班主任主要侧重对班级日常事务和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而辅导员、班主任大都由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担任,这就存在年轻教师虽容易与学生交流沟通,但难以对学生在政治思想素质、职业技能、人生目标、就业方向等方面给予恰当的指导等问题。
二、高职院校实行导师制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导师制是在传统的导师制基础上,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办学定位、学生管理特点而实施的一种教育和教学管理模式。它在对学生进行思想、生活指导的基础上,更突出地对学生进行学习和就业指导。众所周知,突出能力培养既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又是生存关键。导师工作的重点在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就业,培养在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能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手快、干得好”,初步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能将科学成果和宏伟蓝图变为生产力,成为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
高职院校实行导师制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应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而导师制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结成相对固定的一对一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导师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相应的培养方法,拓展学生的专业教育,培养其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2.高职教育本身的要求,导师制是改革高职教学模式的需要。通过实施导师制,使高职教育由“批量式”培养、统一式教育转为“分流式”培养、个性化教育,并且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导师制的实施,既可延伸课堂教学,又可推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弥补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导师制的实施,既可延伸教师“教书”与“育人”的空间与时间,又可通过开放式教学和合作式教学及专题性指导,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等多种途径,促进“教”与“学”观念与模式的转变。
3.学生的需要。在当今市场竞争激烈的社会,高职教育面临生存危机,为了增强学生的竞争力,根据高职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的精神,针对目前高职院校的教育和管理现状,从改进管理方法入手,全方位培养学生,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三、导师的职责与任务
导师要关爱学生,具有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通过导师制工作的实施,能帮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使导师真正成为学生的人生导航者和生活领路人。
1.学业指导。导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短期、中期、长期发展计划,明确方向,循序渐进,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2.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一种思想教育,要给学生营造思想氛围让学生自由地飞翔,鼓励学生有创新的意识,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分析事物,敢于质疑、敢于创新。
3.能力培养。导师要从小事做起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允许学生犯错误和采用不同方法去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培养各种操作应用能力及综合能力。
四、高职院校实行导师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1.导师制实施步骤
(1)宣传发动。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讨论导师制实施方案、实施细则和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做好师生的组织动员。
(2)建立导师制领导小组、教育培养机制和评价机制。根据社会需求及专业的自身实际,不断探索与完善,制定完善的导师制培养机制。
(3)实行双向选择。一是导师的选择。导师是导师制的关键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选择合适的导师是实行导师制管理的首要环节。导师的选拔可遵循下列条件:具备“双师型”素质、科学的教育方法、高度的责任心。可将讲师以上职称的老师挂牌上岗,供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个性发展方向进行选择。二是学生的选配。学校按实际要求每个老师指导一定数量学生,根据师生双向意愿确定。对于一时无法确定的学生由系部统一调配或暂缓实行。
2.导师制的实施方法
(1)学生方面。学生从入校第一学期开始直至毕业全程实行导师制,对指导任务较重的导师还可以配备1—2名年青教师作助手,共同指導学生。每周安排固定时间活动,每学期不少于三个课题。如第一学年主要是以德育、人生观为主课题,第二学年以实践篇、应用篇为主,第三学年以专业、个性为主等。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自学时间与环境,可规定学生每天抽一定时间自学,每周至少拜访导师一次等。
(2)导师方面。首先,导师应坚持“四个一”制度:①导师人手一册《学生管理导师制工作纪录》,认真填写;②每周与学生谈话一次,了解小组成员各方面情况;③每月召开一次学生座谈会,了解情况,及时指导;④每学期末写一篇有关导师制工作的研究文章。
其次,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①正确处理好导师制工作与日常工作的关系。导师工作是每位教师的日常工作之一,与本职教学工作或行政工作相辅相成,在时间、内容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②正确处理好导师与学生管理部门的关系。学生管理部门和导师是学生工作的两个不同渠道,学生常规管理仍由学校政教处根据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导师和学生工作部门应及时交流,互通信息,协调工作。③正确处理好科学引导和学生自立、自强的关系。导师的职责在于对学生人生、学业、行为、生活的科学指导和帮助。
3.考核与待遇
高职院校实行导师制,应制定合理的考核体系,将导师的工作过程量化到具体的指标中去,考核体系应坚持科学、全面、奖惩结合的原则,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1)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对导师工作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可分三部分:一是导师个人工作总结和经验交流文章;二是听取学生评议;三是导师填写《手册》的完整性、研究性和实效性。考核结果记录在导师考核工作手册。
(2)学校根据对导师的考核结果进行年终的评优、评先。
总之,在高职院校开展导师制学生管理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对高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地方、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体现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的、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实施导师制能促进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改变以往学生管理主要采取大集体的面上说教、简单命令式的方法和一般业务教师较少参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可以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教学学生管理体制优化、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接轨,因此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东成.导师制:牛津和剑桥培育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1,(8).
[2]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
[3]周文锦.高职教育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