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了1”的意义用法及教学策略

2010-09-05 03:45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句法宾语语义

王 媛

(北京语言大学 汉语速成学院,北京 100083)

汉语“了1”的意义用法及教学策略

王 媛

(北京语言大学 汉语速成学院,北京 100083)

“了 1”的表意虽然比较单一简单,可以概括为表示“动作完成”的意义,但是由于其使用时嵌于句中动词后位置,因此对句法结构中其他成分的表达形式具有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因而其句法结构的表达形式复杂多样。鉴于此,该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汉语“了1”的意义用法进行梳理和总结,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对“了1”的教学策略进行了一定的论述。

了1;意义用法;句法结构;教学策略

现代汉语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助词“了”,我们根据它在使用时的句法分布情况,将其区分为“了1”与“了2”。“了1”是指出现在句子中动词后面的“了”,这就意味着后面一定有其他的后续成分;“了2”是指出现在句尾的“了”。正是由于句法分布形式的不同,使得“了1”与“了2”的意义与用法都出现了不同。相比较而言,由于“了1”是嵌于句中动词后位置,而且后面一定要有其他的后续成分,因此对句法结构中其他成分的表达形式具有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因而使用“了1”的句法表达形式比使用“了2”更为复杂,更难以掌握。因此我们有必要将“了1”的意义用法进行一个清晰的说明,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1”的教学问题。

一 “了1”的意义用法

对于“了1”所能表示的意义,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的概括描述。王学群(2004)对此有所归纳和总结,主要有“实现”说 “完成”说、“完成时态说”、“完整体”说、“界变”说、“达成”说等六种。近几年来又有了一些新的说法,如“过程转换”说(王国庆,2003),我们在此不做进一步的总结和赘述。不管大家对“了1”的意义有怎样不同的描述,但基本都认为“了1”的表意是单一的,而不是具有几种意义。事实上大家对“了1”的表意在本质上的认识还是基本一致的。“了 1”的表意来源于动词“了”表示“结束、完成”的意义,又由于它使用时处于句中动词后的句法位置,这一句法位置限制了它的意义衍生,因此它只可能用来表达说明动词所代表的动作的“完成”意义,而不可能产生更多其他的意义。综合目前的各种说法,我们还是将“了1”的意义概括为“完成”,当然这个完成是指“动作的完成”,一方面这符合“了1”由动词“了”逐渐语法化而来的过程,另一方面这个描述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采用“了1”来表达就是在句中动词后面使用“了”,而且这个动词后面绝不是句尾的位置,这就意味着动词使用“了”以后必须有后续成分。因为“了1”跟在动词后面使用,那么一定是用在含有动词的句子中。而汉语的句子结构框架和印欧语是不一样的,可以出现多个动词连用的句子形式。就汉语“了1”能够出现的句型情况来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含有一个动词结构的句子,一种是含有两个动词结构的句子。由于动词结构的数量不同,所表达的具体语义也是有所差异的,对“了1”的使用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具体分析说明一下。

(一)含单动词结构的句子的表达形式

从语义表达上来说,此时句子表达的一定是一个事件。这种情况下,“了 1”出现的句法位置也是没有疑问的。句子使用“了 1”以后就是要表达事件中“动作的完成”,而动作的完成必然会产生一个确定性的结果。如果这个动作涉及到受事,那么就往往要由受事体现出这种确定性结果,受事体现出的确定性往往就是要表现为一个确定的数量;如果动作不涉及受事成分,这时动作带来的确定性结果就要由动作本身的数量表现出来。不管哪种情况,动作完成后出现的结果都要有一定的数量性体现,因为数量是事件有界化、完整性最直接的体现。鉴于此含有单动词结构的句子使用“了1”以后会有以下一些句法表达情况:

第一:动词后有宾语。

如果动作涉及受事,就意味着句法表达时动词后面带有宾语,由于受事要表现出确定的数量,这就要求宾语应该是含有数量性意义体现的宾语,由于受事成分的指称不同,所能体现的数量概念也不同,因此又需要分可数和不可数两种情况来看。

1. 宾语是可数性语义成分。受事所表示的事物是可数的概念,可以有三种表达手段来体现数量性意义。

(1)由数量词语充当宾语的修饰成分是最典型和最直接的表现。如:

1)他买了一双袜子。

2)她花了十块钱。

3)他写了一封信。

这种情况可以码化表示为:

S+V+了1+D数量O(“D数量”表示宾语中由数量词语充当的定语成分)

(2)当然体现数量性意义的修饰宾语的成分绝不仅仅限于数量词语,其他具有限定性意义的修饰成分都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如:

4)他买了白色的袜子。

5)她花了别人的钱。

6)他写了很长的信。

对于这种情况而言,其句法格式可以码化为:

S+V+了1+DO(“D”表示宾语中由非数量词语充当的定语成分)

(3)利用动量成分做补语,通过说明动作的数量来体现这种数量性意义。如:

7)他买了三次袜子。

8)她花了五次钱。

9)他写了十回信。

这种情况下其句法表达格式可以码化为:

S+V+了1+C量补+O(“C量补”表示由动量词语充当的补语成分)

2.宾语是不可数性语义成分。虽然受事所表示的事物是不可数的概念,但也可以有以下三种表达手段来体现数量性意义。

(1)受事所表示的事物是不可数的概念,就不能由数量词语充当定语成分,但是可以利用动量成分做补语进行“等价”表达。如:

10)他得了一次感冒。

11)她量了两次体温。

12)他们去了一趟中国。”

这种情况可以码化表示为:

S+V+了1+C量补+O

(2)修饰宾语的其他具有限定性意义的非数量词语充当的定语成分则是适用的。如:

13)他得了很重的感冒。

14)她量了孩子的体温。

15)他们去了很远的商店。

这种情况可以码化表示为:

S+V+了1+DO(“D”表示宾语中非数量词语的修饰性成分)

(3)除此之外,对于宾语是不可数性的成分来说,还可以利用句法结构中其他能够提示出确定数量性意义信息的句法语义成分来表达,这时宾语也可以是简单宾语形式。如动词前使用“又”这样的副词,就可以提示出“已经重复一次”这样的数量性信息,因此我们可以说:

16)他又得了感冒。

17)她又量了体温。

18)他们又去了中国。

这种情况可以码化表示为:

S+又+V+了1+O

第二:动词后没有宾语。

如果动作不涉及受事,就意味着句法表达时动词后面不带宾语,而使用“了1”以后必须要有后续成分,因此这时就需要通过说明动作的数量来体现这种数量性意义,那么这就要求动词使用“了1”后带动量补语。如:

19)他走了一趟。

20)我跑了一圈。

21)他们游了一次。

这种情况可以码化表示为:

S+V+了1+C量补

总之,单动词结构的句中动词使用“了1”以后,必须出现表示确定性结果的句法语义成分。

(二)含双动词结构的句子的表达形式

在这种情况下,“了1”能够出现的句法位置就不确定了,应该出现在哪个动词后面就要取决于语义表达的要求。通常情况下,句子中有两个动词结构就应该代表两个独立的事件,但由于两个动词结构之间存在的语义关系不同,有时则可以理解为一个事件。语义表达所反映的事件数量将直接影响到“了1”所能出现的句法位置,因此我们区分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一个事件的表达

句子中虽使用两个动词性结构形式,但理解为一个事件。因为第一个动词或动词结构所表示的过程是为第二个动词或动词结构所表示的过程服务的,或者可以理解为过程2是过程1进行的目的或原因,因此第二个过程才是要表达的事件。比如“去银行取钱”、“到食堂吃饭”“上山采药”“打电话叫救护车”、“请他帮助”,事实上要表达的是“取钱”、“吃饭”、“采药”、“叫救护车”、“他帮助”这样的事件。以“去银行取钱”来说,我们可以这样判断和理解它们的内在语义逻辑关系,“因为要取钱所以去银行”或者是“去银行是为了取钱”,因此我们可以判断事实上表达的是“取钱”这一事件。由于这时句法格式表达的事实上就是动词2结构所反映的事件,因此可以看做是一个事件的表达,使用“了 1”来表达时就应该放在动词2的后面,对于动词2后成分的使用要求就与单动词结构时的表达是一样的,不再赘述。如:

22)他去银行取了100美元/妈妈寄来的钱。

23)我们到食堂吃了很多饭/中国菜。

24)师傅上山采了三种药/救孩子的药。

25)我打电话叫了一辆救护车。

26)我们请他帮助了很多次。

其典型的句法格式可以码化表示为:

S+V1+O1+V2+了1+O2复(O复为复杂宾语形式,就是带有定语成分的宾语,定语可以是数量性词语,也可以是其他修饰成分。)

S+V1+O1+V2+了1+C量补(+O2)

第二:两个事件的表达

这时候句中的两个动词性结构表达的本是两个在事理和时间上都无关联的独立事件,当我们想利用其中一个事件的完成来说明另一个事件发生的时间,这时就可以将它们放在一个句子中进行线性表达。这时需要将表达完成意义的事件排列在先,要说明发生时间的事件排列在后,因为按照汉语表达中的“时间顺序原则”(戴浩一:1988),“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语序决定于它们所表示的观念里的状态或事件的时间顺序。”(戴浩一,2004:202)因为它们不具备内在的时间关联性,所以这样依次进行线性排列只是实现了应有的语序安排,也还不能明确表示它们存在的时间关系,这时就需要借助其他一些表达手段来实现这种意义关系的表达,其中一个可以采取的表达手段就是在排列在先的事件1的动词性结构中使用“了1”来提示这种关系,而且这种语序安排也使“了1”在表达事件1的动词性结构中使用成为必然和优选。既然是利用事件1的完成来说明事件2发生的时间,那么事件1就不可能作为一个完整自足的事件出现,这就要求表达事件1的动词性结构不能是光杆动词的形式,动词的后续成分也不能是表达确定结果意义的句法语义成分,可以满足这个意义表达要求的就是动词1后要带有简单宾语,表达事件2的形式为基本的句法结构形式即可。如:

27)我们下了课去食堂。

28)他们看了电视做作业。

29)她吃了药量体温。

30)我们吃了饭走。

这种情况可以码化表示为:

S+V1+了1+O1简+V2+(O2简)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句子中的两个动词性结构之间不具有可以理解为一个事件的内在的语义逻辑关系,拿“下课去食堂”来说吧,我们不可能获得“因为去食堂而下课”或者“下课是为了去食堂”这样的理解,因此它们可以判断为两个独立的事件。

为了更清楚地获得一个体系性的认识,我们以表格的形式将上文对“了1”意义用法的说明归纳如下:

表1.“了1”的意义用法表

三 “了1”的教学策略

要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了1”来表达,就是要将“了1”的意义用法尽可能清楚地介绍给学生。通过对“了 1”意义用法理论上的梳理和总结,我们认为对“了1”的讲解,难度不在于意义的表达和理解上,“了 1”的意义就是表达“动作完成”,而是句法表达形式的说明上。句法表达形式根据不同的语义表达情况而有不同的选择,因此我们应该按照表意理解上由易到难,形式上由简到繁的顺序来进行。也就是说一个事件的表达理解易于两个事件的表达,一个动词结构简于两个动词结构的句法表达格式。当然在具体句式的使用上仍有多种选择,我们按照典型常用到非典型非常用的顺序来依次介绍。综合起来看,“了 1”的讲解顺序可以图示如下:

“了1”的教学顺序

一个事件单动词结构的表达

1、由宾语的表达形式体现“量化”及确定性结果的含义

(1)由数量词语充当定语的复杂宾语形式(宾语为可数概念)

S+V+了1+D数量O

他买了 一双袜子

(2)由其他限定性成分充当定语的复杂宾语形式(宾语为可数不可数概念均可)

S+V+了1+DO

他买了 白色的袜子

他得了 很重的感冒

2、由动量补语的表达形式体现“量化”及确定性结果的含义

(1)有宾语,宾语为可数不可数概念均可

S+V+了1+C量补+O

他买了 一次袜子他得了 一次感冒

(2)无宾语

S+V+了1+C量补他走了 两回

3、通过使用一定副词体现“量化”及确定性结果的含义

S+又+V+了1++O(宾语为不可数概念)

他又得了 感冒

一个事件双动词结构的表达(动词结构2为要表达的事件)

1、由宾语的表达形式体现“量化”及确定性结果的含义

S+V1+O1+V2+了1+O2复(由数量性词语或其他限定性成分充当定语的复杂宾语形式)

他去 银行取了 很多钱/妈妈寄来的钱

2、由动量补语的表达形式体现“量化”及确定性结果的含义

S+V1+O1+V2+了1+C量补(+O2)

他去银行取了 三次 钱

我请他帮了 很多次

双事件双动词结构的表达

S+V1+了1+O1简+V2+(O2)

我下了课去 食堂

他吃了饭走

以上所列出的内容是对“了1”的一个全面总结,事实上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未必需要一次性全面介绍给学生,首先是要把最典型的语义句法表达的情况告诉学生,然后随着教学过程的开展和学生水平的提高,根据教材的内容视时机逐步引入“了1”的各种用法。

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了1”的意义用法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总结,目的是为“了1”的教学提供有效参考。在理论总结的基础上,我们对“了1”在教学过程中的讲解思路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对我们的教学有所帮助。

[1]崔希亮.汉语介词与位移事件[D].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2]戴浩一.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黄河译,国外语言学,1988,(1).

[3]戴浩一.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A].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高顺全.从语法化的角度看语言点的安排——以“了”为例[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5).

[5]竟成.汉语时间原理[A].汉语时体系统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百家出版社,2004.

[6]李晓琪.汉语“了”字教学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1999,(4).

[7]刘坚,江蓝生.近代汉语虚词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8]卢英顺.关于“了1”使用情况的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4,(2).

[9]祁晓晴.“了1”和“了2”的语义相似性及对外汉语教学[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11).

[10]谭春健.动态助词“了”的使用规律与认知解释[D].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1]王国庆.动态助词“了1”的时体特点考察[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3.

[12]王学群.对“了”的一点私见[A].汉语时体系统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百家出版社,2004.

[13]赵世开,沈家煊.汉语“了”字跟英语相应的说法[J].语言研究,1984,(1).

(责任编校:王晚霞)

The M eaning and Usage of “le1”and Teaching Strategies

W ang Yuan
(Thecollege of intensive Chinese training ,Beijing Language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China)

This article holds that the meaning of “le1” can be summed up as "completion the action" .Although the meaning is relatively simple, but the syntactic structure is complex.Because “le1” is embedded in the sentence after the verb ,so other components of syntactic structure are affected and constrained directly.According to the need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on the basis of the present research,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meaning and usage of “le1” and especially explain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le1”.

“le1”; meaning and usage;syntactic structure; teaching strategies

H012

A

1673-2219(2010)01-0174-04

2009-09-14

王媛(1978-),女,山东枣庄人,讲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语法及教学。

猜你喜欢
句法宾语语义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语言与语义
宾语从句及练习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中考试题中的宾语从句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