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晶 ,王伯仁 ,刘宏斌 ,秦 琳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2.祁阳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试验站,湖南 祁阳 426182)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氮肥消耗国,但氮肥的利用率仅为30%~40%[1]。关于土壤氮素的淋失,从不同施肥状况、肥料种类、土壤性质、耕作方式、作物种类和种植方式等因素对农田氮素淋溶损失的影响都有研究,特别是对土壤NO3--N淋失研究相对较多[2~8]。中国南方大面积分布的红壤具有酸性强、养分含量低等特点,同时由于其地处热带、亚热带,降雨量大且分布不匀,土壤持水保肥性能较差,营养元素易遭淋失[9]。南方是我国粮食作物的主产区,且肥料的投入量逐年增加,因此,开展肥料合理施用和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研究极为必要。对南方丘陵区红壤旱地18 a长期试验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进行了研究,为有效控制氮素淋溶损失,优化农业面源污染的管理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北纬26°45′12″,东经 111°52′32″)内的国家红壤旱地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进行,供试土壤为第四纪红土发育的旱地红壤。海拔高度120 m左右,年平均温度18.0℃,年均降雨1 296 mm,年蒸发量1 470 mm,无霜期292 d。
国家红壤旱地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试验开始于1990年,共设12个处理,两次重复。小区面积200 m2,各小区之间用100 cm深水泥埂隔开,无灌溉设施,不灌水,实行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研究选取了(1)对照不施肥(CK);(2)氮磷(NP);(3)氮钾(NK);(4)氮磷钾(NPK);(5)常量氮磷钾 + 常量有机肥(NPKM);(6)增量 50%氮磷钾 +增量 50%有机肥(1.5NPKM);(7)撂荒(CK0)7个处理进行测定。冬小麦和夏玉米的肥料用量分别占施肥总量的30%和70%,在作物播种前做基肥一次施入。各处理的施肥量见表1,在施用有机肥料处理中,有机氮占70%,化肥氮占30%,有机肥料为猪粪。
表1 不同处理施肥量设置 (kg/hm2)
2008年9月6日,每小区按 0~20、20~40、40~60、60~80和80~100 cm分5个层次采集土样,新鲜土样采回后分2份,一份用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另一份用蒸馏水浸提-酚二磺酸比色法测定硝态氮含量[10]。
试验数据采用EXCEL和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及作图。
不同施肥处理下,由于土壤本身的矿化作用,土体中会存有少量的NO3--N[11]。由不同处理0~100 cm土体中NO3--N累积量可见(表2),在CK、CK0处理中,0~100 cm土体中分别累积约43.26 kg/hm2和16.62 kg/hm2的NO3--N,可见在不施肥的情况下,连续耕作能增加土体中NO3--N累积量。其他施肥处理,随着不同肥料的施用,各处理0~100 cm土体中NO3--N累积量发生了显著变化。NP和NPK的土体中NO3--N累积量分别比CK增加了184.22和110.32 kg/hm2,NK的土体中NO3--N累积量达到了492.21 kg/hm2,累积量是CK的11.38倍。硝态氮累积量与氮肥施用量直接相关[12-13]。与不施肥处理(CK)相比,长期施用化肥的各处理均能显著增加土体中NO3--N累积量(Ρ<0.05)。长期不平衡施用化肥处理(NP和NK)和氮磷钾配施(NPK)相比,其土体中NO3--N累积量相对较高,尤其是是氮钾配施(NK),其土体中NO3--N累积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Ρ<0.01)。在南方红壤旱地,磷素通常为养分限制因子,磷肥的施用能显著降低土体中NO3--N累积量,这可能是因为磷肥能增加作物根系的吸收范围从而降低土壤硝酸盐[14]。
表2 不同施肥处理下硝态氮累积量 (kg/hm2)
NPKM、1.5NPKM与NPK相比,土体中NO3--N累积量显著降低(Ρ<0.05),这与文献[4]报道一致。1.5NPKM处理没有引起土体中NO3--N累积量增加,有机肥料施用能够减少土体中NO3--N积累,但有机肥料也有一个适宜用量问题。据研究表明,即使是同一地区同一利用方式的土壤,因管理模式的不同也存在着不同的有机肥适宜施用量[15]。
图1 不同施肥处理剖面NO3--N分布
不同施肥处理的NO3--N含量在0~100 cm土体各层次间存在较大差异,由图1可以看出,各处理土壤硝态氮在各土层分布体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从垂直分布来看,不施肥处理(CK)和撂荒处理(CK0)的土壤硝态氮浓度随深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但在40~60 cm土层出现累积峰,60~100 cm土层形成了明显的低值区域,CK处理的NO3--N含量变化范围在 3.31~4.08 mg/kg之间,CK0处理的NO3--N含量已接近于0。各施肥处理在土壤剖面的各层次的NO3--N含量均显著高于CK(Ρ<0.05)。0~20 cm表层土壤中,长期施用有机肥的两个处理NPKM和1.5NPKM,NO3--N含量比长期施用化肥的NP、NK、NPK 3个处理要低,且1.5NPKM处理的NO3--N含量显著低于其余各施用化肥的处理。
各施肥处理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NO3--N含量有上升趋势,NP、NPK、NPKM和1.5NPKM处理均在40~60 cm土层出现累积峰,峰值分别为22.55、13.43、11.81 和 10.46 mg/kg,NK 处理在 20~40 cm土层出现累积峰,峰值高达70.72 mg/kg,可见磷肥的施用能显著降低这一土层土壤NO3--N含量。相比于NP、NK处理,NPK和NPK配施有机肥处理在20~60 cm土层中能显著降低NO3--N的累积。60~100 cm土层中,各处理的NO3--N含量开始呈下降趋势,NP、NK、NPK 3个处理的NO3--N含量有所降低,但未见显著差异。施用有机肥的处理NPKM和1.5NPKM的NO3--N含量在60~100 cm土层中显著下降(Ρ<0.05)。可见,施用化肥的各个处理,NPK配施能够有效的降低土壤NO3--N在0~60 cm土层中的积累,但不能阻止土壤NO3--N往更深层次土体的运移。而有机肥的施用,在0~100 cm土层中,不仅能降低剖面中NO3--N含量,而且能够有效的阻止NO3--N往深层土壤的运移。总体来看,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后,除NK处理外,其余各处理各土层的硝态氮含量均较低,均小于30 mg/kg,对土壤环境和地下水环境威胁不大[16]。
表3为各不同施肥处理的硝态氮残留率,计算公式为:残留率(%)=[(A-B)/C]×100
公式中:A表示某土层施肥处理NO3--N累积量;B表示某土层不施肥处理NO3--N累积量;C表示1990年试验开始后总的施氮量。
表3 不同施肥处理NO3--N残留率 (%)
连续18 a不同施肥处理后,各处理间0~100 cm土层中NO3--N残留率发生显著变化。NK处理,被淋洗到0~100 cm土层的硝态氮占其历年累积施氮量的8.31%,显著高于其余各施肥处理(Ρ<0.05)。与NK处理相比,NP、NPK配施显著降低了0~100 cm土层中NO3--N残留率。同时,施用有机肥的NPKM和1.5NPKM处理在0~100 cm土层中NO3--N残留率仅为1.34%和0.69%。各处理在0~100 cm剖面各层次之间的NO3--N残留率未呈现很明显的规律性。据前人对我国旱作生产中氮肥的损失程度的粗略估计,其值可能在45%左右[17]。据此推算,本试验各处理0~100 cm土层中NO3--N淋溶损失占氮素损失的1.53%~18.48%,与前人[6,18]的研究结果相比偏低。这可能是因为本研究只对0~100 cm土层中NO3--N进行测定,100 cm以下的土层有没有NO3--N的累积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南方红壤旱地,在不施肥的情况下,连续耕作能增加土体中NO3--N累积量。磷肥的施用能显著降低0~100 cm土体中NO3--N累积量,在施用化肥的基础上配合施用有机肥,也能够降低0~100 cm土体中NO3--N累积量。
(2)肥料的施用对土壤NO3--N垂直分布特征的影响较大,各施肥处理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NO3--N含量有增加趋势。20 cm以下各土层,均以NK处理的NO3--N含量为最高,峰值高达70.72 mg/kg。NPK配施能够有效的降低土壤NO3--N在0~60 cm土层中的积累,但不能阻止土壤NO3--N往60 cm以下土层的运移;而有机肥的施用,不仅能降低剖面中NO3--N含量,并能够有效的阻止NO3--N往深层土壤的运移。
(3)由本试验看出,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后,各处理0~100 cm土体中NO3--N残留率发生显著变化,粗略估算各处理0~100 cm土层中NO3--N淋溶损失占氮素损失的1.53%~18.48%。因本试验只对0~100 cm土层中NO3--N进行测定,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100 cm以下的土层中NO3--N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朱兆良,文启孝.中国土壤氮素[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13-249.
[2]左海军,张 奇,徐立刚.农田氮素淋溶损失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8,30(12):83-89.
[3]昊建富,张美良,刘经荣,等.不同肥料结构对红壤稻田氮素迁移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1,7(4):368-373.
[4]杨生茂,李凤民,索东让,等.长期施肥对绿洲农田土壤生产力及土壤硝态氮积累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5,38(10):2043-2052.
[5]樊 军,郝明德,党廷辉.旱地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剖面硝态氮分布与累积的影响[J].土壤与环境,2000,9(1):23~26.
[6]王晓英,贺明荣,刘永环,等.水氮耦合对冬小麦氮肥吸收及土壤硝态氮残留淋溶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8,28(2):685-694.
[7]严 浩,孙 波,施建平,等.红壤旱地氮素的剖面迁移与影响因子[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25(1):137-142.
[8]丁 洪,王跃思,项虹艳,等.福建省几种主要红壤性水稻土的硝化与反硝化活性[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3,22(6):715-719.
[9]沈仁芳,赵其国.红壤土柱中营养元素的淋失:Ⅱ.NH4-N和NO3-N 的淋失[J].土壤,1995,27(4):178-181.
[10]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49-56.
[11]黄学芳,池宝亮,张冬梅,等.长期施肥对晋西北农田硝态氮累积与分布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8,23(4):204-207.
[12]杨学云,张树兰,袁新明,等.长期施肥对塿土硝态氮分布、累积和移动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1,7(2):134-138.
[13]范亚宁,李世清,李生秀.半湿润地区农田夏玉米氮肥利用率及土壤硝态氮动态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08,19(4):799-806.
[14]张 立,孟谦文.施用磷肥对土壤硝态氮的影响[J].新疆农业科技,2003,6:18-19.
[15]郭 颖,王 俊,吴 蕊,等.有机肥对设施菜地土壤硝态氮垂直运移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9,40(4):815-819.
[16]王朝晖,宗志强,李生秀,等.蔬菜的硝态氮累积及菜地土壤的硝态氮残留[J].环境科学,2002,23(3):79-82.
[17]巨晓棠,刘学军,邹国元,等.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氮素的损失途径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2,35(12):1493-1499.
[18]CAO Linkui,CHEN Guojun,LU Yitong.Nitrogen leaching in vegetable fields in the suburbs of Shanghai[J].Pedosphere,2005,15(5):64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