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富 杜义飞 李仕明 肖磊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0054]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发展产业承载能力的机制与途径研究*
——以德阳市磷化工产业为例
□陈德富 杜义飞 李仕明 肖磊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0054]
本文选取德阳市磷化工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二手资料,总结震前其产业发展模式、制度缺陷以及地震带来的冲击,归纳出灾后发展产业承载能力机制与其基础之间的联系,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构建灾后发展产业承载能力的途径模型,建立起基本要素同灾后发展产业承载能力机制的内在联系。
产业承载能力; 机制; 途径; 磷化工产业
“5.12”汶川特大地震虽然已经过去一年多,但其对重灾区原有生态承载能力带来了巨大的破坏,造成地表物质松动、位移和异质化,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质量下降,震区内人均拥有耕地减少,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部分地区可供建设的空间狭小,许多地区已不具备通过就地发展工业解决就业的基本条件。
承载力(Carrying Capacity)是一个起源于古希腊时代的概念,在生态学中一般被定义为“某一生境(Habitat)所能支持的某一物种的最大数量”[1]。生态承载力(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与资源禀赋、技术手段、社会选择和价值观念等密切相关的、具有相对极限内涵,它本质上是不固定的、非静态的和非单一关系的[2]。生态承载力的内涵体现了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产业也具有相应的产业承载力问题,其也受到经济资源(如资本、人力、技术等)供给能力和产业环境(政治、经济、区域、集群等)支持能力的制约。解决震后生态承载力降低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大量人口搬迁和移民,但这会带来一系列的经济与社会问题。在生态环境很难在短时期恢复的背景下,本文认为通过科学的选取并发展产业承载能力来解决灾区承载力是灾后重建的重要途径。
本文选取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和针对性的四川德阳市磷化工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二手资料,总结震前其产业发展模式、制度缺陷以及地震带来的冲击,通过地震带来的发展产业承载能力的要素与机制基础的讨论,归纳出灾后发展产业承载能力机制与其基础之间的联系,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构建灾后发展产业承载能力的途径模型,建立起基本要素同灾后发展产业承载能力机制的内在联系。
发展灾后重建中的产业承载能力,所选择的产业应具备以下特征:1)产业是与地震生态区保育相协调的、友好的;2)产业发展的模式与震前有着本质的区别;3)产业具备很大的价值空间和劳动力容纳能力。本文选取了最具典型性与代表性的德阳磷化工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其产业链条跨越了此次地震灾后重建的三个主体功能区①,而且具备以上三个特征。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德阳地区形成了围绕 “金河-清平”山脉磷矿带上的产业布局,磷化工生产企业在靠近矿区山边的江河上游集聚。蓥峰实业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复合肥生产企业,宏达股份、龙蟒、美丰化工、德阳天元化工总厂等,都是我国西南和西北市场上磷复肥及其他磷化工产品的重要供应商。通过实地调研和二手资料的整理,我们发现地震前磷化工产业链总体上表现出“散、粗、短”,存在以下弊端:1)资源依赖型产业,对磷矿石不断增加的需求导致了资源缺口;2)主要产品为销至全国的化工基本原料,在本地进一步精细加工的附加环节少;3)各生产企业面向不同的磷化工初级市场,但相互之间关联度不大;4)目前还没有解决废渣——磷石膏处理的问题,因此环境污染无法得到有效治理;5)缺乏统一的产业链规划,地理位置分布凌乱和分散。
在原有的发展模式下,产业愈发突出的资源“瓶颈”,无法持续地支撑产业链基于低附加值的快速发展。产业链整体布局和形态的“散、粗、短”,不利于高附加值产业链环节的产生和发展,无法形成具有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对磷化工环境污染的有效治理。
灾后发展产业承载能力必须实现产业模式从旧的发展模式向新的发展模式的转变,需要设计新的机制来诱导其转变。就如何在各种资源约束条件下激励创新产业的发展、促进磷化工产业向高附加值、精细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建立问题,在大量的政府、企业、民众调研的基础上归纳出德阳发展磷化工产业承载能力的以下五种机制:
(一)重建主体之间的冲突与协调机制
我们把灾后产业重建的主体划分为:企业、政府和民众[3]。由于每一个主体的出发点和目标的差异性,主体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如果这些矛盾和冲突得不到有效地协调,不能及时产生相应的协调机制,那么科学重建的目标将很难实现。即使在一个主体内也存在相互矛盾的地方,受灾民众对当地污染严重的磷化工企业也存在两种不同的心态,一方面希望这些企业异地迁建、工业进园和集中治理,另一方面又希望这些企业就地恢复、早日复工解决当地就业。在政府内部也存在中央与地方政府工作目标上的差异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有效的协调机制下,三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将有助于磷化工产业新的发展模式形成,推动着产业、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这是发展灾后产业承载能力机制的社会基础。
(二)基于循环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机制
地震灾后重建一贯遵循的原则即“科学重建”,这里面所包含的深刻含义是讲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在磷化工产业的科学发展上更是要体现人与自然、社会与环境、产业与资源约束的和谐发展的关系,我们把它归纳为基于循环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机制,这是灾后发展产业承载能力机制的环境基础。地震带来我们对磷化工产业的资源约束、规划中基于产业与环境的分区规划以及社会对环境的高度关注都无疑在为这种机制的建立创造协调一致的基础。另外,地震带来的对受灾主体的关注也进一步强化了形成这种协调机制最为广泛的民众基础。
(三)基于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创新机制
旧有的产业发展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地震为新的基于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带来的契机在于:产业链资源约束被凸显出来,必须采用集约式的产业发展模式;规划成为灾后重建的准则,磷化工企业必须进园;对口援助需要灾后磷化工产业发展具备一定平台基础,等等。这些契机和约束都需要磷化工产业集群式的发展,而集群式发展不仅仅局限在形式上,关键在于如何激励企业进行创新[4],这是发展灾后产业承载能力机制的集群创新动力。
(四)基于高附加值和精细化的产业价值链延伸机制
如何改变现在围绕磷矿资源带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并实现高附加值产业价值环节延伸?这需要建立有效的产业价值链延伸[5]机制,这是发展灾后产业承载能力机制的产业价值动力。地震带来的资源、规划和环境的限制是实现这种机制的推动因素,但这主要是从约束方向来讲的,还需要从外界的刺激与输入的角度寻求拉动力。对口援助的不仅仅是资金和物资,更重要的是产业的援助,通过这种关系能够引进更多磷化工精细生产的技术、资本和企业实体,同时为实现价值链延伸的更宽松的产业、金融、税收和土地的政策支持。
(五)基于产业“招商引资”和“金融融资”平台建设的资本注入机制
真正实现灾后发展产业承载能力机制不仅需要来自内部社会与环境的约束机制和创新与价值的动力机制,还需要外部“能量”的持续输入机制,对于磷化工产业我们把它归纳为基于产业“招商引资”和“金融融资”平台建设的资本注入机制,我们认为这种注入机制不是一次的或短期的,而是基于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平台的本质含义就在于其持续的“输血”功能。表1建立了灾后发展产业承载能力机制及其地震带来的机制基础之间的联系。
表1 地震给磷化工产业发展承载能力带来机制基础与所需要建立的机制之间对应关系
在发展德阳磷化工产业的承载能力的时候,可以把波特的“钻石模型”[6]加以参考和借鉴。以如何提高德阳市磷化工的产业承载能力作为研究的目标,灾后发展磷化工产业承载的“钻石模型”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灾后发展磷化工产业承载能力的“钻石模型”
该模型中也包括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战略、结构与同业竞争和相关及支持产业四个方面要素,只是针对德阳磷化工产业在地震灾后条件下,要素被具体化。“机会”被特定为地震带来的发展产业承载能力的机遇,“政府”被引申为当地政府、金融机构、对口援建政府和其他机构。其中,模型中发展产业承载能力机制被放到了核心的地位,也就是说在该模型中四个基本要素的形成都是在建立了良好的机制基础上。
(一)关于生产要素方面
地震对磷化工产业来自于人员、客户资源、公司核心技术资料、企业能力等方面的“软性”损失较小,这是发展灾后产业承载能力的宝贵要素基础。地震给产业发展带来人工短缺、资源不足等不利生产要素在科学的规划指导下反而可形成新的区域产业竞争优势。灾后发展磷化工的产业承载能力对高级专业人才、专业研究机构、专用的软、硬件设施等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通过建立重建主体之间的冲突与协调机制,政府关注受灾民众的技能培训和劳动就业;通过基于产业集群式的发展创新机制的建立,通过内部的集中、相互学习、知识共享、技术渗透并不断激发创新,不断产生产业发展的精尖技术和高级专业人才,同时形成专业的研究机构。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产业“招商引资”和“金融融资”平台机制,不断输入资本、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
(二)国内需求市场方面
对整个磷化工产业链条来讲,越是初级的、批量的、一般性的产品,企业生产工艺可复制性越强,产品受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就越大,价格的波动也就越剧烈。德阳磷化工产业链比较粗和短,产品系列大多都是一般性的工业原料,面向的是全国一般性市场,本地上下游的顾客关系较缺乏。发展产业承载能力在需求方面的改善来自于基于产业集群的创新机制的建立,通过工业园区的统一规划,企业群集中发展和创新,许多产业环节被独立出来,形成本地顾客对企业发展的苛刻要求。通过高附加值和精细化产业价值链延伸机制的建立,能够延伸出大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精细化环节,顾客对企业产品在技术环节的要求更加严格。另外,基于循环经济与区域可持续的发展机制对企业在环境保护的要求更高。
(三)相关和支持产业方面
对于德阳磷化工发展产业承载能力最关键的是要发展本地产业支持环节、产业园区及相关的支持条件。德阳市磷化工产业起步较早,采矿开始于上世纪的60年代,加工起步于80年代中后期,提升于90年代中后期,达到现今低、中、高档产品如磷肥、精细化工、磷铵、新兴建材四个主体产业共同发展的局面。总的看磷化工产业仍然同整个经济一样刚进入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但产业链条短、精细磷化工的品种发展步伐相对缓慢的问题还是很突出。通过基于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创新机制、基于高附加值和精细化的产业价值链延伸机制和基于循环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机制的建立,从磷化工的开采、主要磷化产品、下游精细磷化工延伸产品以及磷化工废渣综合利用等支撑产业都能得到均衡发展。
(四)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方面
德阳磷化工产业链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昊华、宏达、龙蟒和蓥峰等一批企业为核心的产业主导结构,关注骨干磷化工企业竞争战略、产业结构及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产业的发展和竞争过程中,磷化产业环节不断得到了整合,相对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各自特色核心能力的几大骨干企业。但这些企业主要是依靠德阳本地的磷矿资源生产批量的磷化工基本的初级工业原料销售到全国市场,企业分布比较散乱,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竞争程度并不是很高。通过基于产业集群的创新机制进一步加强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基于高附加值精细化的产业链延伸机制的建立,加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整合与协作关系。
(五)机会方面
地震给磷化工带来了有利的政策环境,统一的规划,有利的资金来源。同时来自社会、公众、企业的关注提供了有利的商机,促进了企业的入驻。并且通过对口援建输入企业,技术,知识,管理经验,促进了显性和隐性的发展。地震带来的发展机遇有力地促进新的发展模式的机制建立,不断发展磷化工产业承载能力。通过社会关注和政策扶持加快招商引资,实现新的产业发展模式跨越式发展。总的来说,地震给灾区发展产业承载能力打开了一扇窗口。
(六)政府方面
灾后产业重建中政府方面可广泛地指当地政府、金融机构、对口援建省市和其他机构,政府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前期应当发挥主导的角色。通过引导和建立重建主体之间的冲突与协调机制,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发挥企业的重建主体的作用,关注受灾民众的生存和劳动就业。在重建过程中建立基于循环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机制,坚持生态保育与产业发展的协调关系,强调产业重建的科学规划与布局,淘汰落后的产能,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产业、土地、就业等各类政策,统筹协调中央和地方各项财政投入、对口支援、银行贷款等资金,形成政策合力。在灾后恢复重建基金中安排工业专项,地方财政可根据地方财力,与中央财政配套。统筹使用中央财政经常性预算资金和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金融与信贷机构对受灾地区实施倾斜和优惠的信贷政策,研究设立工业恢复重建特别银团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支持受灾地区恢复重建。
表2建立了本“钻石模式”的基本要素同灾后发展产业承载能力机制之间的联系。
表2 灾后发展产业承载能力机制与“钻石模式”基本要素的对应关系
我们在开展灾后发展产业承载能力的研究中得到几个基本判断:1)在产业内部结构上,地震对产业的破坏不仅仅是直接“物”的破坏,还会对产业原有发展的基础与格局的冲击,对原有产业发展中隐性的制度“沉淀”均衡的动摇;2)在产业外部生态系统支撑环境上,地震在“破”的同时一定会给灾后产业恢复与发展带来某些“契机”[7];3)在对新的目标产业模式可认知和预期的基础上,利用地震打破的原有的制度沉淀和均衡格局所带来机制和要素的机遇,理顺各种关系,设计机制,制定相应的重建扶持政策,培育和促成新的产业结构的形成,使得新的产业结构更优,具有更大的产业承载能力,使灾后产业重建的过程按照我们预订的方向和目标演进和发展。
本文采用案例研究、实地调研和二手资料整理的方法,认为地震引发的发展产业承载能力的要素与机制基础,灾后发展产业承载能力机制与这些基础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构建了灾后产业承载能力发展的途径并建立起基本要素同灾后发展产业承载能力机制的内在联系。本文仍然存在局限性,通过单一产业探索一般的灾后如何发展产业承载能力的一般性规律是本研究的不足,典型案例研究可对复杂现象进行深入研究,但其理论的总结过程及研究结论的适用性是其“软肋”。因此,需要进一步通过其他产业的案例研究来提炼和检验本文归纳的结论和框架的有效性。
注释
① 产业链的上游磷矿企业基本分布于生态重建区,下游的受损最为严重的磷化工企业蓥峰、宏达和龙蟒的工厂分布在穿心店和龙蟒河等地,属于适度重建区,其他一些下游磷化工企业在此次地震中受损较小,分布在适宜重建区。
[1] ODUM E P. Fundamentals of Ecology[M]. Philadelphia: W. B. Saunders, 1953.
[2] 高吉喜. 可持续发展理论探讨: 生态承载力理论、方法与应用[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 12-28.
[3] 王志华, 温宗国. 环境管理的社会能力SCEM:.理论与方法学进展[J]. 环境保护, 2007, 4A: 52-56.
[4] Porter M E. 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76(6): 77-90.
[5] 杜义飞, 李仕明. 产业价值链:价值战略的创新形式[J]. 科学学研究, 2004, 22(5): 552-556
[6] PORTER M 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M]. New York: Free Press, 1990.
[7] 杜义飞, 李仕明, 李爽, 翁治林. 地震灾后产业重建中的“破窗”机制研究——基于德阳市磷化工产业灾后重建实践考察与探讨[J]. 管理评论, 2008, 20(12): 50-54.
Research on Mechanism and Path of Developing Industrial Carrying Capacity in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A Case Study of Phosphorus Chemical Industry in Deyang City
CHEN De-fu DU Yi-fei LI Shi-ming XIAO Lei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0054 China)
“5.12” Wenchuan earthquake brings the worst-hit area great damages on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In this paper, we select phosphorus chemical industry in Deyang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e sum up its pre-earthquake pattern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ystem defects, as well as the impact of the earthquake by many field researches and secondary data. We explore the link between mechanisms of post-disaster developing industri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their basic. We build a path model of post-disaster developing industri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establish the inhe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basic elements and mechanism of post-disaster developing industrial carrying capacity by referring Porter’s “diamond model”.
industrial carrying capacity; mechanism; path; phosphorus chemical industry
F407.1
A
1008-8105(2010)05-0011-05
编辑 何婧
2010 − 01 − 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70841016)“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重建区域规划中的工业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802009)“基于产业结构和Biform博弈模型的创新价值获取研究”资助。
陈德富(1974 −)男,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杜义飞(1974 −)男,电子科技科技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